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511)

作品数:11 被引量:46H指数:4
相关作者:曹立新柳伟苏革董博华刘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理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纳米
  • 5篇光催化
  • 5篇发光
  • 5篇催化
  • 4篇水热
  • 4篇壳结构
  • 4篇ZNS
  • 3篇发光性
  • 3篇CDS
  • 2篇水热法
  • 2篇热法
  • 2篇微米
  • 2篇微米管
  • 2篇可见光
  • 2篇核壳
  • 2篇核壳结构
  • 2篇发光性能
  • 2篇钒酸
  • 2篇钒酸铋
  • 2篇TIO

机构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1篇曹立新
  • 10篇苏革
  • 10篇柳伟
  • 3篇董博华
  • 2篇张岚
  • 2篇姜代旬
  • 2篇曲华
  • 2篇孙远光
  • 2篇于亚芹
  • 2篇朱林
  • 2篇杨柳
  • 2篇刘辉
  • 1篇王永刚
  • 1篇曲晓飞
  • 1篇翟辉
  • 1篇徐超
  • 1篇李净煜
  • 1篇石良
  • 1篇李京
  • 1篇宋亮

传媒

  • 3篇功能材料
  • 2篇发光学报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材料导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人工晶体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核壳结构CdS:Mn/ZnS纳米晶的制备与光学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以3-巯基丙酸为稳定剂,采用共沉淀法在水相中合成了CdS∶Mn掺杂纳米晶,然后进一步将ZnS包覆于CdS∶Mn纳米晶表面,制备了CdS∶Mn/ZnS核壳结构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纳米晶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发现制备的纳米晶具有优秀的单分散性,确认合成了CdS∶Mn/ZnS核壳结构纳米晶。通过荧光光谱(PL)研究了纳米晶的发光性质和光稳定性,结果表明包覆壳层后纳米晶的发光强度显著提高,最高可达8倍,且Mn2+离子的发光峰峰位置随着ZnS壳层数的增加而红移。此外,核壳纳米晶的光稳定性大大提高。
翟辉曹立新柳伟苏革
关键词:纳米晶核壳结构MN掺杂
纺锤形BiVO_4微米管:低温离子熔盐合成及光催化性能被引量:7
2010年
以Bi(NO_3)_3·5H_2O和NH_4VO_3为原料,以氯化胆碱和尿素组成的低温离子熔盐为反应介质,采用离子热合成法成功制备出了具有纺锤状外形的BiVO_4微米管。利用XRD,SEM,UV-Vis DRS,光催化测试等手段考察了BiVO_4颗粒的物相、形貌和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离子熔盐环境下可以制备出结晶良好的BiVO_4纺锤形微米管,该BiVO_4微米管长10~15μm,直径为1.5μm左右,管壁厚约为200 nm。同时,研究了pH值对BiVO_4颗粒物相与形貌的影响,发现随着pH值的变化可分别合成出具有柱状、纺锤形微米管、柱状微米管和针柱状单斜相BiVO_4颗粒。光催化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单斜白钨矿BiVO_4颗粒在可见光范围都具有一定的光催化活性,其中纺锤状微米管对罗丹明B的降解效果最佳,可见光照射4.5h后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达到93%。
柳伟于亚芹曹立新苏革张岚王永刚
关键词:钒酸铋离子热合成光催化
核/壳结构ZnS∶Mn/CdS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发光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Mn离子掺杂的ZnS纳米粒子(ZnS∶Mn),利用沉淀法对ZnS∶Mn纳米粒子进行了不同厚度的CdS无机壳层包覆。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光致发光(PL)光谱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TEM显示粒子为球形,直径大约在14~18nm之间。由XRD结果可以看出CdS壳层的形成过程受到了ZnS∶Mn核的影响,导致其结晶较差。XRD和XPS测量证明了ZnS∶Mn/CdS的核壳结构。随着CdS壳层的增厚,样品的发光强度呈现一直减弱的现象。
姜代旬曹立新苏革柳伟曲华孙远光董博华
关键词:光致发光
TiO_2/Cu_2O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浸渍-还原法,在不同Cu2+/Ti 4+摩尔比下制备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DRS)等手段对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照射下,研究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对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氙灯照射下,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与单纯的纳米TiO2(P25)相比,光催化降解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Cu2+/Ti 4+摩尔比1∶2时制备的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光催化降解效果。
刘辉曹立新朱林石良
关键词: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可见光
新型彩色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将红色染料罗丹明B与绿色长余辉材料混配间接获得可被可见光激发的橙红色长余辉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三基色原理得到了一系列彩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同时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材料的余辉谱以及余辉曲线分析,发现随着加入的蓝、绿色长余辉材料与罗丹明B相对浓度的变化,其位于510和580nm左右的余辉光谱特征峰分别发生一定的蓝移和红移,余辉强度及颜色也出现规律性变化。随着罗丹明浓度的增加,样品整体亮度减弱,但罗丹明红色特征发射峰相对增强。
王萍萍曹立新柳伟苏革杨柳曲晓飞
关键词:罗丹明B
CdS量子点沉积的钛基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钛基纳米管,利用双官能团物质2-巯基丙酸为连接剂,将CdS量子点沉积在纳米管表面,研究了2-巯基丙酸浓度对样品的物相、微观结构和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度计和光催化反应仪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dS量子点成功沉积在纳米管表面,改变2-巯基丙酸浓度可以调节CdS量子点的沉积数量,随着CdS量子点在纳米管表面的沉积,样品不仅在紫外光区有吸收,在可见光区也出现吸收,其吸收边在540nm左右。CdS量子点的沉积提高了样品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2-巯基丙酸浓度为0.7mol/L时制备的样品对甲基橙降解的光催化活性最好。
李净煜曹立新苏革柳伟
关键词:水热光催化CDS
稀土Gd^(3+)掺杂TiO_2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以水热法制备出的钛酸盐纳米带为原料,利用二次水热反应制备了Gd3+掺杂TiO2纳米带。采用XRD、TEM和N2吸附-脱吸等手段对样品的晶型、微观形貌及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讨论了Gd3+掺杂浓度、二次水热温度对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d3+的掺杂没有影响原有样品的晶型,样品保持了锐钛矿相,但二次水热温度过高会破坏纳米带的形状,掺杂提高了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最佳掺杂量为5.0%。以掺杂量为5.0%、二次水热温度为180°C制备出的样品为光催化剂降解甲基橙,在光照180 min后,甲基橙的降解率可达68%。
朱林曹立新苏革柳伟刘辉宋亮
关键词:水热法TIO2纳米带催化活性
一种新型红色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Sr3Al2O6∶Eu3x+红色荧光材料,可被可见光激发。在392和463nm激发下的线状发射峰,可归属为Eu3+离子的5DJ(J=0,1,2,3)→7FJ(J=0,1,2,3,4,5)跃迁,以612和617nm附近对应于5D0→7F2的电偶极跃迁发光最强。随着Eu3+掺杂量的增加,612nm附近发射峰相对减弱,而617nm处的发射峰相对增强,当x值为0.16时,样品发光强度最大。将所制样品与蓝、紫色长余辉材料混合,在停止光照后,利用长余辉材料所发出的光作为激发光源,使样品能够继续发射红光,从而得到一种新型的红色长余辉材料。
杨柳曹立新苏革柳伟李京
关键词:高温固相法
核/壳结构的ZnS:Mn/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Mn离子掺杂的ZnS纳米粒子(ZnS∶Mn),然后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的水解反应对其进行了不同厚度的SiO2无机壳层包覆。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荧光发射光谱(PL)对样品的结构及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和研究。包覆SiO2壳层后,粒子的粒径明显增大并且在ZnS∶Mn纳米粒子表面可以观察到明显的SiO2壳层。XPS测试印证了ZnS∶Mn/SiO2的核壳结构。随着SiO2壳层的增厚,ZnS∶Mn/SiO2的Mn离子的发光先增强后减弱,这是因为SiO2壳层同时具有表面修饰和降低发光中心浓度这两种相反的作用。当壳层厚度(壳与核的物质的量的比)达到5时,发光效果达到最好,其强度达到未包覆样品的7.5倍。
姜代旬曹立新柳伟苏革曲华孙远光董博华
关键词:发光
核壳型ZnS∶Cu/ZnS量子点的制备及发光性质被引量:9
2012年
本文采用水相合成方法制备了ZnS∶Cu量子点并进行了ZnS壳层修饰,研究了壳层厚度对ZnS∶Cu量子点光学性质的影响,采用TEM、XRD、PL、PLE和UV-Vis等测试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ZnS∶Cu/ZnS量子点为立方闪锌矿,尺寸分布均匀呈球形,分散性良好,经过壳层修饰平均粒径由2 nm增加到3.2 nm。随着ZnS壳与ZnS核量的比的增加,量子点的PLE激发峰位置和UV-Vis吸收谱线出现红移,也说明了量子点的尺寸增大,证明ZnS在ZnS∶Cu量子点的表面生长,形成了核壳结构的ZnS∶Cu/ZnS量子点。随着壳层增厚,量子点与铜离子发光中心相关的发射峰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壳核比ns/nc=2.5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
田昕曹立新柳伟苏革董博华
关键词:量子点核壳结构发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