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2JJD750007)

作品数:8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陈佳赵海霞朱崇志成佳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 3篇文学

主题

  • 5篇舞台
  • 5篇戏剧
  • 5篇民初
  • 4篇清末
  • 4篇清末民初
  • 4篇戏剧批评
  • 2篇新剧
  • 2篇漫笔
  • 1篇大舞台
  • 1篇道具
  • 1篇演进
  • 1篇演进脉络
  • 1篇日报
  • 1篇生活日报
  • 1篇史料
  • 1篇晚清
  • 1篇晚清民初
  • 1篇舞台表演
  • 1篇舞台布景
  • 1篇舞台道具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澳门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陈佳
  • 1篇成佳
  • 1篇朱崇志
  • 1篇赵海霞

传媒

  • 2篇戏剧之家
  • 2篇戏剧文学
  • 2篇戏剧艺术
  • 1篇理论界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 6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清末民初的戏剧服装批评
2014年
清末民初的戏剧界在舞台服装方面存在两大弊病:一是过分追求服装的奢华,二是随便乱换服装。清末民初的剧评家对这两种违背艺术规律的不良现象进行了及时批判,并为舞台服装的正确配置提出了积极建议,以合理引导戏剧艺术的发展。
陈佳
关键词:清末民初戏剧批评舞台服装
清末民初的戏剧道具批评
2014年
道具是戏剧舞台美术中的一种造型成分。清末民初的剧评家论述了舞台道具的地位作用和使用原则,批驳了舞台道具的奢华怪诞之风及其使用过程中的随意草率,并对其真实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
陈佳
关键词:清末民初戏剧批评舞台道具
清末民初的戏剧化装批评被引量:1
2014年
清末民初的戏剧批评充分肯定了化装对于舞台演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剧评家们对于旧剧化装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其所持的态度也有所差别;他们对于新剧化装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原则和要求,并对化装方法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陈佳
关键词:清末民初戏剧批评
沈冰血《卸装漫笔》:一份具有独特价值的新剧批评史料
2013年
对于民国初年的新剧研究,目前学界利用较为充分的是朱双云的《新剧史》、范石渠的《新剧考》、周剑云的《菊部丛刊》,以及《新剧杂志》、《俳优杂志》、《剧场月报》、《戏剧杂志》、《游戏杂志》、《戏剧丛报》、《繁华杂志》、《娱闲录》、《民权素》、《小说月报》、《小说大观》、《礼拜六》等杂志上的文章,而对当时的报纸史料利用还不多。[1]尽管有些研究者已开始搜集和整理《申报》、《民立报》、《生活日报》等报纸中的新剧史料,但仍有大量有价值的文章未被发掘。
成佳
关键词:新剧《生活日报》
《图画日报》与近代上海戏剧传播
2014年
《图画日报》作为戏剧传播的典型个案,较早反映了近代上海戏剧通过报刊这一大众媒介进行传播的种种特征,既有对戏剧文本和戏剧表演的本体传播,也有对戏剧相关信息的延伸传播,体现了近代上海戏曲文化生态构成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朱崇志
清末民初的戏剧布景批评
2014年
布景是舞台上的造型因素之一,是戏剧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戏剧关系密切,不仅有助于剧情的体现,更对观众欣赏和演员表演产生较大影响。清末民初的批评家对新旧剧的布景运用往往分而论之,普遍反对旧剧使用布景,而充分肯定布景在新剧演出中的作用,并针对其运用不当之处提出积极建议。他们还通过译介西方相关著作或考察西方剧场,为当时中国戏剧舞台布景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
陈佳
关键词:清末民初戏剧批评舞台布景
论沈冰血《卸装漫笔》中的新剧批评
2013年
民国初年的新剧本体批评较为薄弱,很多剧评文章倾向于质疑和批判,而缺乏建设性的理论总结。沈冰血于1919年在《先施乐园日报》中发表的连载文章《卸装漫笔》,以日记体的形式回顾了民国六年初的演剧经历,并将演剧心得进行理论升华,对新剧的编排、临场前的准备、新剧舞台表演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力图打破时人对新剧无绳墨的批判,在新剧的理论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中国早期话剧批评而言,它不失为一份重要的研究资料,值得研究者深入挖掘。
陈佳
关键词:舞台表演
晚清民初“期刊剧评”的体式特点及演进脉络
2014年
传统戏剧理论批评多以论著形式发表,晚清民初戏剧理论批评则大量发表于报纸或期刊。从整体上看,晚清民初期刊戏剧理论批评剧评栏目较规整、统一,以'集'和'诗'等传统批评体式开始,最早发表'期刊剧评'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所登载的三篇剧评采取了'小集'(《燕市群芳小集》)、'序'(《笔谈剧本》)、'诗'(《观剧杂咏》),体式因循传统,而谈论的对象是那个年代的盛行的京剧现象。继而,辛亥革命风暴前后,以《二十世纪大舞台》为标志,期刊剧评的栏目得以健全起来。民国初期,期刊剧评多以'剧话''剧谈'等体式连载或散载于各种报刊,系统化、理论化程度得到加强,视野较为开阔。除了聚焦京剧,话题还波及古今中外戏剧,尤其对学习西洋话剧的'新剧'评论较多。与'报载剧评'相比,'期刊剧评'的主要特征为发表数量多,篇幅较长;栏目较规整、稳定,每一栏内剧评形式较统一,不仅作为主流的连载剧评很有分量,而且散评也多能成一家之言,因而晚清民初'期刊剧评'不愧为中国戏剧理论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
李桂奎赵海霞
关键词:晚清民初剧评脉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