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Nycytx-004)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2
相关作者:王源超王娜娜陈庆河李本金翁启勇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福建省农科教结合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地理分布
  • 1篇疫霉
  • 1篇营养条件
  • 1篇生长速率
  • 1篇培养基
  • 1篇群体遗传结构
  • 1篇孢子
  • 1篇孢子形成
  • 1篇菌丝
  • 1篇菌丝生长
  • 1篇根腐
  • 1篇根腐病
  • 1篇ITS
  • 1篇病原
  • 1篇病原鉴定
  • 1篇产孢
  • 1篇产孢量
  • 1篇大豆
  • 1篇大豆根腐病
  • 1篇大豆疫霉

机构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作者

  • 2篇王源超
  • 1篇许旭
  • 1篇崔林开
  • 1篇潘月敏
  • 1篇兰成忠
  • 1篇翁启勇
  • 1篇郑小波
  • 1篇唐庆华
  • 1篇李德龙
  • 1篇李本金
  • 1篇高智谋
  • 1篇苗苗
  • 1篇陈庆河
  • 1篇张汝洋
  • 1篇阴伟晓
  • 1篇王娜娜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我国部分地区大豆疫霉群体遗传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为探究我国大豆疫霉菌的遗传多样性,使用13对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引物对来自部分地区的79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进行了DNA指纹分析。13对SSR引物共扩增出3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7.0%。SSR指纹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距离0.79为阈值时,可将79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划分为13个遗传聚类组。多数大豆疫霉菌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表明我国大豆疫霉在DNA水平上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变异,从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豆疫霉菌DNA多态性特征与分离物地理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说明不同地区的大豆疫霉菌群体与大豆栽培品种之间的互作很可能是引起大豆疫霉菌发生广泛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
唐庆华崔林开苗苗李德龙阴伟晓郑小波王源超
关键词:大豆疫霉群体遗传结构地理分布
培养基营养条件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培养基营养条件对安徽省大豆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对安徽地区大豆根腐病主要致病菌——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生长速率及产孢量的影响。[结果]在供试的7种培养基中,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产孢量在查彼培养基上最高;该菌在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产孢量最高;在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产孢量在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高。[结论]为该菌的相关研究以及所致大豆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汝洋潘月敏许旭高智谋
关键词:培养基生长速率产孢量
福建省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被引量:22
2011年
为明确福建省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组成,于2007~2009年从漳州、厦门、龙岩等地大豆产区采集根腐病标样216份,从中分离到307株丝状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代表性菌株的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将这些病原菌分为5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112株)、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74株)、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79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24株)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18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5种病原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豆疫霉菌、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分别为100%、97.8%和95.6%,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菌则相对较弱。
李本金陈庆河兰成忠王娜娜王源超翁启勇
关键词:大豆根腐病病原鉴定IT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