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06JDDY005Z)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何云峰胡建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浙江行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断想
  • 1篇社会主义
  • 1篇社会主义市场
  • 1篇社会主义市场...
  • 1篇市场经济
  • 1篇主义
  • 1篇文化
  • 1篇历史必然
  • 1篇历史必然性
  • 1篇历史文化
  • 1篇马克思主义
  • 1篇马克思主义中...
  • 1篇民性
  • 1篇国民性
  • 1篇改造国民性
  • 1篇必然性

机构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浙江行政学院

作者

  • 1篇胡建
  • 1篇何云峰

传媒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年份

  • 2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必然性被引量:4
2008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获得了它的中国形态和中国内容,同时也标示着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实践,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社会面貌和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其必然性内在于人类文化价值演进的辩证法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文化发展的逻辑演进的必然性共同呼唤的结果。在中国革命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解决民族与人民生存问题的利器,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难题。
胡建何云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造国民性”──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断想之一被引量:1
2008年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完成"改造国民性"这一无可轨避的历史任务,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实践基础上构筑现代性价值的认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的需要,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陶铸中国人的现代国民性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究其质底,因为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植根于物质生活实践以及人们据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演化,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工业文明成果和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疑结,在构筑最基本的现代经济基础的同时,也为社会文化的变迁确立了新的坐标。它一方面瓦解了传统价值认同体系支配中国人生活秩序的"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又以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现实力量,创发出中国人的现代文化意识,并以此扬弃旧文化价值体系。可以肯定,只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持续发展,最终必将建构起适合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新文化格局。
胡建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造国民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