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62004)
- 作品数:7 被引量:54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玉辉俞筱押王晶晶张勇李才库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师范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 云南石林景区恢复植被的土壤水文结构功能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基于喀斯特恢复植被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的要求,采用土壤水文结构功能模型评价云南石林景区恢复植被的土壤水文结构功能。选取原生滇青冈林、恢复26a的次生林B、恢复21a次生林A、恢复8a的灌丛、石漠化灌草丛和恢复30a云南松林6个样地,分别调查它们的土壤水文结构特征。相对于原生林,石漠化样地经过8a的封禁,其土壤水文结构功能可恢复31%,21a可恢复45%,人工飞播的云南松林经过30a恢复的只有38%,而砍伐林地封禁26a可恢复71%。土壤水文结构功能模型基本适用于岩溶区不同恢复林地的土壤水文结构功能的恢复评价。
- 张勇王晶晶李玉辉
-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
- 2010年春季干旱对石林喀斯特植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研究干旱对退化喀斯特植被影响是治理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或石漠化的基础。为了解2010年春中国西南特大干旱对喀斯特植被的影响,于2010年5月采用记名计数交叉样线法调查了云南石林3种自然恢复植物群落(滇青冈林、栓皮栎林、灌丛)和5种人工恢复植物群落(云南松林、原土旱冬瓜林、客土旱冬瓜林、圣诞树林、墨西哥柏林)。选用气象要素距平指数分析此次干旱的特征;用受旱率、死亡率分析植物群落和物种的受旱程度;用受旱(死亡+萎蔫)物种数及其植株数、耐旱(存活)物种数及其植株数、群落(受旱+存活)物种数及其植株数计算生物多样性指数来评估极端干旱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特大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程度深的特点。8种群落的平均死亡率、受旱率分别是25.1%和30.6%,不同群落的受旱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极端干旱后,自然恢复群落的更新层仍维持了物种结构;人工恢复群落差异较大,原土旱冬瓜林、云南松林基本未受影响,墨西哥柏林受到一定影响,客土旱冬瓜林、圣诞树林物种结构基本被破坏。极端干旱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喀斯特植物群落的径级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人工恢复群落结构变化大且耐旱性总体上弱于自然恢复植物群落。因此,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必须选择合理的物种和恢复方式。
- 俞筱押李玉辉黄金李才库李纯段文娟
- 关键词:自然干扰生态恢复群落结构植物物种多样性
- 滇石林喀斯特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溶痕生境中木本植物的更新特征被引量:23
- 2010年
- 喀斯特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是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该文以云南石林为例对此进行研究。根据喀斯特溶痕与土壤、植物生长发育关系把石林的溶痕生境划分为溶蚀廊道、溶槽、裂隙溶沟、溶坑和溶蚀石堆等5种。依据石林的现有植被与演替特征,选择了原生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和石漠化草丛5种群落进行调查。在每一个样地中设置10个10m×10m的样方,采用记名计数样方法分片调查溶痕生境中的木本植物,并区分更新层的萌生苗与实生苗;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进行生物多样性计算。调查结果显示:(1)溶痕生境的长度、宽度变化较大。溶痕生境结构比例随群落演替而变化,其原因可能在于所处演替阶段和干扰程度的差异;(2)在各种溶痕生境中,随着群落的退化,实生更新物种数与实生株数大致表现为递减,在严重退化阶段部分溶痕生境中没有实生苗的分布,而萌生更新的物种数则以灌丛为峰值向两极减少,个体数变化较大。计算结果显示:在各类溶痕生境(溶蚀石堆除外)中,实生苗的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大致呈现随群落的退化而降低,优势度增加;萌生苗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除溶蚀廊道递减的趋势明显外,其他类型变化较大。不同演替阶段植物更新策略不同。在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中,随着群落的退化,植物更新逐步趋向于营养繁殖,其部分原因在于特殊的溶痕生境(除溶蚀廊道)能保存一些植物残体,而这些残体在反复的干扰下不断萌出茎干(采用营养繁殖)以实现物种的持续生态位,萌生茎干的成熟为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态恢复提供繁殖体来源。
- 俞筱押李玉辉
- 关键词:退化生态系统实生石漠化
- 石林景区岩溶湖泊湖滨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以土地利用类型图及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GIS技术对石林景区岩溶湖泊湖滨带3 a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遥感解译与制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类型指标和景观格局指标对研究区22 a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1982-2004年湖泊面积减少215.05 hm2,除有林地面积持续增长及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以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不同程度的减少。另外,除1982年其他未利用土地全部开发以致该地类消失以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数量均显著增加。景观破碎度指数明显增长,人类生产生活对湖滨带土地利用影响重大。
- 周涛李玉辉陈有君王晶晶张勇
- 关键词:湖滨带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指数
- 云南石林石柱表面水平凹槽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4
- 2011年
- 以云南石林5 m以上石柱侧面的水平凹槽遗迹为研究对象,测量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海拔上的石柱高度、宽度,石柱地面高程、经纬度,石柱上土蚀凹槽层数、各层凹槽距地面的高度。统计表明:石柱上的水平凹槽遗迹有土蚀和水蚀作用形成的两种,水蚀凹槽长度平均1.77 m,长于土蚀凹槽(1.33 m);水蚀凹槽深度平均0.45 m,比土蚀凹槽(0.40 m)深;水蚀凹槽宽度平均0.25 m,小于土蚀凹槽(1.13 m)。调查点不同地形部位(溶蚀洼地底部、洼地斜坡、溶丘顶部)的石柱高度分别是14.00 m、12.3 m和11.30 m,平均高度12.53 m;不同地形部位石柱上的土蚀凹槽层数分别是5.0层、4.9层和4.7层,平均4.95层;石柱上第一至第三层土蚀凹槽距离地面的高度分别是2.00 m、4.09 m和6.20 m。经检验:土蚀凹槽的长、宽、深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水蚀凹槽特征(长、宽、深)与海拔高度无相关性,两凹槽宽度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形部位石柱高度、凹槽层数及层高差异不显著,说明在石林发育演化过程中没有强烈的褶皱运动和差异性掀斜性升降活动,整体处于相对一致的构造环境中,岩溶作用均匀。
- 李才库陈余萍徐贵生鞠大伟李艳美
- 关键词:海拔高度
- 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生态资产评估与补偿研究被引量:11
- 2010年
- 协调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维护原住居民的利益是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Costanza等的全球静态部分平衡模型,通过解译遥感影像获取景观变化信息,评估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和缓冲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及其损耗,探讨生态补偿的途径。结果表明:①1992年—2007年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增加4711.15万元,年均增加1.23%;缓冲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减少10740.10万元,年均减少1.49%;②1992年—2007年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退化生态系统对生态资产的损耗减少1484.45万元,年均减少1.42%;缓冲区减少5416.82万元,年均减少1.87%;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居民生活生产占用的生态资产增加904.44万元,年均增加2.33%;2000年以来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退化生态系统和居民生活生产占用的生态资产的总损耗增加131.07万元,年均增加0.21%;③遗产地范围内有限面积的旅游开发可以为自然遗产地内的原住居民提供有效的生态补偿,并为遗产地生态资产的保护与植被恢复提供保障,从而弥补生态资产的损耗,实现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 段锦李玉辉
- 关键词:缓冲区生态资产生态补偿
- 基于群落与景观尺度的喀斯特区森林活力评价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森林活力是多尺度约束下的森林更新能力。我国现存的喀斯特区森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群落尺度上的人工林、次生林结构和景观尺度上的片段化,结合群落和景观尺度的森林活力评价能为喀斯特区的原生林植被保护与恢复提供依据。通过对云南石林喀斯特区分布的4种森林植被的群落样地调查和相关地图的矢量化与量算,以森林植被恢复的"目标群落"为参照,构建5个评价项目及其计算指标,评价了石林喀斯特区森林植被恢复的森林活力。主要研究结果显示:森林活力依滇青冈林、云南木樨榄—滇青冈林、团花新木姜子林、云南松林的顺序降低;影响该区森林活力最主要的因素是景观尺度下的森林斑块的抗干扰能力和森林物种源水平;该区整体森林活力水平较低。
- 马遵平李玉辉俞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