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1801)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学珍李蓓蓓叶瑜方修琦罗海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遥感
  • 1篇植被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物候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秋季
  • 1篇主要模态
  • 1篇自然植被
  • 1篇卫星遥感
  • 1篇物候
  • 1篇历史文献
  • 1篇环境演变
  • 1篇北半球
  • 1篇城乡
  • 1篇城乡差异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篇张学珍
  • 1篇冯健武
  • 1篇王雷
  • 1篇翟晓东
  • 1篇刘辉志
  • 1篇罗海江
  • 1篇孙菽芬
  • 1篇方修琦
  • 1篇叶瑜
  • 1篇李蓓蓓

传媒

  • 2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国东北地区17世纪后期的自然植被格局被引量:13
2011年
通过整理、分析历史文献中的自然植被记录,复原了中国东北地区近代大规模农垦前(17世纪后期)的自然植被格局。结果表明,当时的主导植被类型是森林和草地,森林主要分布于山区,其中大兴安岭北端主要是寒温带落叶针叶林,长白山南端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其余山区是针阔混交林,草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林-草的分界线与地表等高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面积的沼泽。潜在植被格局与历史自然植被格局基本一致,但是林-草分界线有明显差异,且潜在植被图中没有沼泽。
张学珍王维强方修琦叶瑜李蓓蓓
关键词:历史文献自然植被环境演变
基于卫星遥感的北京城乡植物物候差异被引量:6
2013年
利用2002-2009年1 km分辨率的MODIS NDVI数据,通过提取春季NDVI上升最快的日期和秋季NDVI下降最快的日期,对比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与乡村植物物候的差异。从空间格局和时间演变两个角度,分别对比分析了核心城区、边缘城区和乡村3个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SOG)、结束日(EOG)以及总日数(TD)3个物候指标。结果表明,城区的SOG早于乡村,其中核心城区最早,比乡村提前约20天;城区的EOG晚于乡村,其中核心城区最晚,比乡村推迟约15天;由此导致城区的TD多于乡村,其中核心城区最多,大约比乡村多35天。2002-2009年,城区的SOG呈现推迟的趋势,EOG呈现提前的趋势,而乡村的SOG呈现提前的趋势,EOG呈现推迟的趋势;由此导致城区TD呈现减少的趋势,乡村则呈现增加的趋势。上述结果量化了北京地区城市与乡村植物物候的差异,揭示了城市环境对植物物候的影响,为研究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了实证。
罗海江
关键词:植物物候城乡差异
1982~2011年北半球中纬度秋季植被绿度变化的主要模态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2种方法,分别提取了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982~2011年秋季(9~11月)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变化的主要模态,辨识了植被绿度变化的区域差异;并采用奇异值分解(SVD)的方法,综合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上的变异信息,揭示了植被绿度变化的气候背景。结果表明,北半球中纬度秋季植被绿度变化有2种基本模态,一种是持续增加模态(模态I),该模态广泛分布于北美大陆、亚欧大陆的北半部(大约在55oN以北)和东西两端,NDVI平均增速为0.014/10a;另一种是趋势转折模态(模态II),NDVI先增加,后减少,转折点大致出现在1994年,该模态主要出现在亚欧大陆中部,NDVI变化的平均速率分别是0.027/10a和-0.017/10a,其中以40oE^80oE最为典型。植被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基本一致。模态I区域的温度变化以持续性升高为主要特征,模态II区域的温度变化则以先增加后降低为主要特征,转折年份与NDVI变化的转折年份基本一致。SVD分析的第一模态NDVI与温度的时间系数相关系数为0.82,第二模态为0.92。由此表明,植被绿度变化主导模态可能由温度变化模态所致,在区域-大洲尺度上,温度变化的区域差异导致了秋季植被绿度变化的区域差异。
张学珍
关键词:北半球气候变化秋季
一个改进的简单雪盖-大气-土壤传输模式
2011年
本文基于Sun等1999年发展的一个简单雪盖-大气-土壤传输模式(SAST),改进了其雪盖的分层,提出了新的模式数值求解方法.改进后的新模型使用温度和雪层内的冰质量作为预报变量,在雪层处于冻结和融化状态时,有效地求解雪层温度分布和冻融过程,减少迭代次数,节省计算时间并提高其计算精度.新模型采用7层分层方法来代替旧SAST模型3层分层方法,在厚雪情况下3层分层方法过于简单.通过与5个前苏联站点观测数据的比较,新模式的模拟结果与大部分站点的观测值符合得较好.而当雪层较厚时,7层分层的模拟情况要好于3层分层.在Khabarovsk站,雪被强风吹走造成的差异以及土壤性质的差异,可能对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差别造成重要影响.在Tulun站,模拟结果的差异主要出现在雪盖厚度上,而对雪水当量的模拟情况与观测值实际吻合得很好.在对雪盖的生命期和积雪完全融化时间的模拟上面,从春季雪盖融化的趋势来看,新模式消融期和消融结束时间的模拟和实际观测符合得较好,并且7层分层结果要好于3层分层.在运算效率方面,新的3层模型比旧SAST模型运行时间要缩短20%.而由于7层分层方案有更多层来处理,它运行的速度与旧SAST相同,但更准确.考虑强风及改进雪面反照率参数化方案将是今后改进本雪盖模式的主要方向.
刘辉志翟晓东孙菽芬冯健武王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