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ZH173)
-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晓云更多>>
- 相关机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参与、化解、构建——西北“花儿”的存在论阐释
- 2012年
- "花儿"是西北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民众共同喜爱的一支山歌。它流布的范围广、历史悠久,并冲淡、化解着流行地民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积淀的矛盾,参与着当地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为流行地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秩序感、稳定感和幸福感。
- 王晓云
- 关键词:存在论社会秩序
- “风”的视角:花儿传承困境应对与应对的误区被引量:1
- 2015年
- 从花儿的传承困境应对入手,提出应加强对花儿传承主体的保护与培养,将花儿引进课堂,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之,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花儿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建设规范的花儿数字化网络保护工程。指出花儿为民风之"风",唯有西北大地上歌声如风。分析"花儿"传承的应对误区,认为只有遵从"风"的运行规律,对花儿传承人、花儿歌词、花儿生成的文化语境三方面进行优化,走保护与创新并行的两条路,社会转型时期的花儿才能良性传承,才能与社会之"风"同行。
- 王晓云
- 关键词:花儿
- 组成班子赛花儿仪式与西北多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为例
- 2014年
- 由"串把式"参与并导演的多人组成演唱班子赛花儿的仪式,其班子内部构成了简单、高效的"串把式"—"把式"间的二级制运行模式。观察洮岷型花儿的演唱中心地之一临潭县多民族村落的传统管理,发现其组成了一个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村长—"俄拉"之间的二级管理制社会。依据民歌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论,可知组班子赛花儿的管理方式,是西北多民族地区日常社会管理模式的凝练与再现。近年,随着西部多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传统的乡村二级管理制已难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急需形成新型的政府—村长—"俄拉"三级制村落管理模式。而且,社会转型也使花儿传承与发展面临很大的困境,急需完成自身的转型以适应社会发展之需。
- 王晓云
- 关键词:花儿社会管理
- “花儿”传承与传承的可持续性实践——解读冶力关镇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被引量:2
- 2013年
-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作为乡土文化的西北"花儿"受到外来文化的挤压,其传承一度陷入困境。临潭县冶力关镇实行的包容性旅游发展新模式,是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原生态的"花儿"演唱打包推介来发展旅游的一种模式。这种新模式更有益于开辟多元、广阔的旅游市场。既实现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使"花儿"的传承成功转型,并具有传承的持续性。
- 王晓云
- 根文化意义及移民的适应性困惑——以甘肃藏族村落GL村的调查为例被引量:2
- 2015年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因战乱、逃荒等原因,甘肃临夏、和政、临潭等县的一部分汉族人,"逃难"到甘肃洮河流域的许多藏族村落,而对这部分汉族移民的生活状况,学术界却很少给予关注。文章以洮河流域卓尼藏族村落GL村为研究个案,对其村落中八户汉族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做了深入调查,从根文化意义的角度梳理并分析这部分作为异乡、异族在藏族村落里遇到的各种适应性困惑,以期为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在移民的生存与发展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微观的材料支撑。
- 王晓云
- 关键词:根文化
- “花儿”歌唱与乡土秩序的建构被引量:1
- 2012年
- "花儿"是中国民歌的一支,是西北高原乡土社会中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依据安东尼.西格尔教授的民间歌唱对社会秩序的建构理论,便知"花儿"以歌唱的方式建立了劳动协作秩序、农事活动秩序、伦理道德秩序等,积极参与着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维护,为其流布地的民众提供了生活的稳定感、舒适感、幸福感。
- 王晓云
- 关键词:乡土秩序
- “花儿会”为先秦祭社、祭高媒节日之遗俗被引量:1
- 2012年
- 祭社、祭高媒仪式早在先秦时即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习俗,其祭祀的目的是为了祈求五谷丰产、人口繁衍。它与今天西北地区的"花儿会"在形式、功能等诸多方面类似。秦汉年间的移民实边,将早期汉族的这些节日习俗带到了河湟、洮岷地区,从而使先秦祭社、祭高媒节日逐渐变成"花儿会"的早期形式,并得以延续到今天。
- 王晓云
- 关键词: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