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317) 作品数:8 被引量:75 H指数:5 相关作者: 汪超 乔宇 李冬生 廖李 程薇 更多>> 相关机构: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轻工技术与工程 理学 更多>>
茶多酚和迷迭香结合Nisin对冷藏鲈鱼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2017年 研究茶多酚和迷迭香结合Nisin对冷藏鲈鱼品质的影响,为水产品的生物保鲜提供思路。将鲈鱼浸渍于质量浓度分别为2 mg/m L的茶多酚,2 mg/m L的迷迭香与3 mg/m L的Nisin溶液中,取出后沥干贮藏于4℃环境下。以pH值、硫代巴比妥酸值、挥发性盐基氮值、K值、过氧化值、总巯基含量、菌落总数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茶多酚和迷迭香结合Nisin对冷藏鲈鱼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迷迭香结合Nisin均可显著(p<0.05)降低贮藏期间鲈鱼样品的pH值、硫化巴比妥酸值、挥发性盐基氮值、K值、过氧化值、菌落总数及缺点评分值,总巯基含量显著(p>0.05)高于空白对照组,可使鲈鱼的冷藏货架期延长4~6 d。 鞠健 汪超 李冬生 乔宇 李玮关键词:茶多酚 迷迭香 NISIN 冷藏 鲈鱼 不同温度对白鲢鱼肉在蒸煮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6年 为了研究蒸煮过程中温度对白鲢鱼品质的影响,在常压蒸汽加热下分别测定了温度(20、30、40、50、60、70、80、90℃)对白鲢鱼肉挥发性化合物、蛋白质组分、ATP酶(Ca2+~ATPase)活性、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失重率、剪切力和pH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时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最多为29种,70℃时最少为15种;醇类和烃类物质的含量分别在90和80℃时最高,醛酮类在70℃时最高;水溶性、盐溶性和碱不溶性蛋白、总巯和ATP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P〈0.05)下降。碱溶性蛋白、失重率和pH则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P〈0.05)增加。活性巯基和表面疏水性则随温度的增加而先升高后下降,分别在50℃和60℃时达到最大值0.18mol/g和410.08SoANS。剪切力在加热初期(20-30℃)显著(P〈0.05)降低,到60℃时达到最低值114.39g。研究结果为白鲢鱼热加工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鞠健 乔宇 汪超 李阳 廖李 汪兰关键词:白鲢鱼 温度 不同加工方式的武昌鱼鱼肉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9 2014年 以武昌鱼为原料,对原料进行盐腌,盐腌后的武昌鱼进行自然风干、油炸、冷冻干燥和热风烘干4种加工处理,对原料进行腌制,再对腌制过后的武昌鱼进行自然风干、油炸、冷冻干燥和热风烘干处理,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质联用仪对鱼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5种不同加工方式的武昌鱼鱼肉中分别检测到45、34、34、38和43种成分。腌制和4种加工后5种加工后的武昌鱼鱼肉中共同检测出醛类、酮类和醇类,且所占比例最大。以腌制后的武昌鱼的总挥发性含量为参考标准,热风烘干和冷冻干燥后含量分别增加84.48%和65.39%,自然风干和油炸后挥发性含量分别降低11.57%和86.37%。从对挥发性组分的保留程度上来看,冷冻干燥和热风烘干效果是最好的,油炸效果最差。 李冬生 李阳 汪超 廖李 汪兰 熊光权 程薇 乔宇关键词:武昌鱼 自然风干 冷冻干燥 热风烘干 挥发性成分 冻藏前后白鲢鱼肉中挥发性成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对白鲢鱼肉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通过气质联用仪对提取物进行鉴定,并分析冻藏7天后鱼肉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实验用固相微萃取头吸附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60min后进行GC/MS分析,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共确定46种成分。鱼肉经冻藏后,挥发性成分总含量降低55.11%,其中含羰基的醛类和酮类含量显著降低,分别为84.91%和94.74%。己醛,苯甲醛,1-辛烯-3-醇这3种腥味物质含量分别降低30%,81%和42%;而辛醛,反-2-十二烯醛,十八醛,2,3-辛二酮,甲基壬基甲酮的含量经冻藏后消失;正戊醇,己醇和D-柠檬烯含量分别增加38%,3%和549%;新生成了癸醛、反-2-辛烯醇、庚醇、2,5-己二酮、β-蒎烯等15种化合物。冻藏后,白鲢鱼肉挥发性成分减少的原因可能是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导致酶解产物同时也是风味主体化合物的量减少。对鱼肉冻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的研究可为以后鱼糜深加工提供理论基础。 李阳 汪超 胡建中 廖李 王俊 汪兰 吴文锦 熊光权 程薇 李冬生 乔宇关键词:挥发性成分 冻藏 白鲢鱼 武昌鱼中挥发性成分的HS-SPME和GC-MS分析 被引量:6 2014年 以湖北省特色水产武昌鱼(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GC-MC分析武昌鱼中的挥发性化合物。以鱼肉中含量较多的化合物[己醛、苯甲醛、1-辛烯-3-醇、辛醛、(Z)-1,3,6-辛三烯,3,7-二甲基、(E)-2-辛烯醛、壬醛、(E)-2-壬烯醛、壬醇、(E,E)-2,4-癸二烯醛]为参照对象,优化获得最佳萃取条件为取鱼肉样品3 g于10 mL饱和食盐水(36%NaCl),DVB-CAR-PDMS60℃萃取6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经气质分析,NIST08标准谱图库检索和文献对照,共确定62种成分。其中醛类、酮类和醇类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21.66%、4.84%和54.29%。 李阳 汪超 胡建中 廖李 王俊 汪兰 吴文锦 熊光权 程薇 李冬生 乔宇关键词: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仪 挥发性成分 冻藏处理对白鲢鱼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与鱼肉肌球蛋白结合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研究不同的冻藏条件对白鲢鱼肌球蛋白与风味化合物结合能力的影响,以白鲢鱼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仪(GC-MS)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8℃和-18℃加甘油、-40℃和-40℃加甘油冻藏过程中肌球蛋白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己醛、己醇、庚醛、1-辛烯-3-醇)结合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冻藏前肌球蛋白对己醛和庚醛的结合能力最强;在-18℃和-18℃加甘油的冻藏过程中,肌球蛋白对己醛和庚醛的结合能力在第28天时最强,-40℃时分别在第28天和第7天时最强,-40℃加甘油时均在第21天最强。己醇和1-辛烯-3-醇在冻藏前时结合能力最弱,在-18℃、-40℃和-40℃加甘油冻藏过程中均在第7天时结合能力最强,-18℃加甘油时分别是在第28天和第7天时结合能力最强。在整个冻藏过程中添加甘油的肌球蛋白对4种挥发性化合物的结合能力均高于不添加甘油的冻藏组。这表明在冻藏期间添加甘油可以抑制肌球蛋白对风味化合物的释放。 鞠健 胡建中 程薇 熊光权 汪超 乔宇关键词:白鲢鱼 肌球蛋白 腥味物质 风干武昌鱼鱼肉辐照和高温灭菌后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研究辐照和高温灭菌处理对风干武昌鱼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以风干武昌鱼为原料,对其分别进行2.2、4.4和6.6kGy剂量辐照及高温灭菌处理,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质联用仪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在风干武昌鱼、高温灭菌和三种剂量辐照的风干武昌鱼鱼肉中分别检测到53、27、35、46和42种成分。风干武昌鱼鱼肉挥发性成分中醛类、酮类和醇类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42.31%、42.24%与8.05%。经过高温和三种剂量辐照的风干武昌鱼鱼肉总挥发性成分下降91.27%、5.23%、67.64%和35.26%。2.2kGy剂量辐照下己醛、2,5-辛二酮含量分别上升30.09%、33.13%;壬醛、1-辛烯-3-醇、反-2-辛烯醇的含量分别下降15.12%、2.41%、3.23%。因此,在挥发性成分的保留程度上,辐照灭菌要优于高温灭菌。这为选用合适的辐照灭菌保藏提供了试验数据。 李阳 汪超 胡建中 廖李 王俊 汪兰 吴文锦 熊光权 程薇 李冬生 乔宇关键词:武昌鱼 高温灭菌 辐照灭菌 挥发性成分 茶多酚结合包装对鲈鱼冷链物流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研究空气和茶多酚结合包装两种不同的包装方式对存在温度变化的冷链物流过程中鲈鱼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鲈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冷链物流过程4个不同阶段即贮藏(-18℃)、运输(0℃)、销售(2℃)及家用冰箱贮藏(4℃),研究了冷链物流过程中茶多酚结合包装对鲈鱼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结合包装对冷链物流过程中鲈鱼品质的劣化具有明显的缓冲作用,能使鱼肉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到物流末期第20 d时TVB-N值、TBA和菌落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11、7.07 mg/kg和5.68 lg CFU/g,保证鲈鱼在物流末期仍处于可食的安全范围。因此,在低温冷链物流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采用茶多酚结合包装能够有效减缓鱼肉品质下降。 鞠健 程薇 乔宇 汪超 李冬生 廖李关键词:鲈鱼 冷链物流 茶多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