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11022)

作品数:24 被引量:420H指数:12
相关作者:杨作升范德江郭志刚刘健乔淑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沉积物
  • 5篇同位素
  • 4篇黄河
  • 3篇碳同位素
  • 3篇泥质区
  • 3篇稀土
  • 3篇南黄海
  • 3篇海平
  • 3篇海平面
  • 3篇表层沉积物
  • 3篇长江
  • 2篇东亚冬季风
  • 2篇冬季风
  • 2篇氧同位素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植物
  • 2篇石英
  • 2篇碳酸
  • 2篇碳同位素组成
  • 2篇同位素组成

机构

  • 20篇中国海洋大学
  • 6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沈阳地质矿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海洋沉积与环...
  • 1篇中国石油
  • 1篇沈阳有色冶金...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3篇杨作升
  • 5篇范德江
  • 4篇刘健
  • 4篇乔淑卿
  • 4篇郭志刚
  • 3篇孔祥淮
  • 3篇张爱滨
  • 3篇戴慧敏
  • 3篇刘升发
  • 2篇梁源
  • 2篇李巍然
  • 2篇陈晓辉
  • 2篇李广雪
  • 2篇李云海
  • 2篇王淑利
  • 2篇宫传东
  • 2篇林田
  • 1篇向荣
  • 1篇李钜源
  • 1篇潘燕俊

传媒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第四纪研究
  • 3篇海洋地质动态
  • 2篇科学通报
  • 2篇Scienc...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与资源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08
  • 3篇2007
  • 1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九种现代双壳类壳体物相组成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黄东海常见的9种现代双壳类壳体进行了物相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双壳类壳体分别属于三种类型,即文石质壳、方解石质壳、文石+方解石混合质壳。其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mis)、薄片镜蛤(Dosinialaminata)、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属于文石质壳,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中国不等蛤(Anomiachin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eus)属于方解石质壳,紫贻贝(Mytilusedulis)属于文石+方解石质的混合质壳;双壳类壳体物相组成与其生活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营底栖埋入式生活者趋于形成文石质壳,底栖固着生活方式者趋于形成方解石质壳或混合质壳;不同大小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的物相组成上几乎没有差别,表明其壳体物相组成不受生命效应的影响。
范德江刘升发张爱滨于子山王文正
关键词:壳体物相组成X射线衍射文石方解石
2002年华北沿海特大沙尘单体长链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被引量:2
2006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就2002年春季华北沿海青岛两次特大沙尘长链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典型植物蜡源正构烷烃(C29和C31)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比典型人为源汽车尾气部分(C21~C23)明显偏轻.C29非沙尘期碳同位素组成为-30.3‰^-31.9‰,平均为-30.5‰;特大沙尘期为-31.1‰^-31.5‰,平均为-31.3‰.C31非沙尘期碳同位素组成为-31.1‰^-33.0‰,平均为-31.4‰;特大沙尘期为-31.3‰^-32.6‰,平均为-31.7‰.研究区特大沙尘中的植物蜡主要来源于草本植物由长程输送而来,本地源植物蜡主要来源于落叶植物和木本植物.华北沿海特大沙尘期的植物蜡83.3%为C3植物的贡献,非沙尘期C3植物对植物蜡的贡献可占80.0%,表明现代气候环境下,东亚沙尘向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输送的植物蜡主要源于C3植物.长链正构烷烃的分子和分子-同位素组成可作为东亚沙尘及西北太平洋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物源识别的有效指标.
郭志刚李钜源冯加良方明杨作升
关键词:亚洲沙尘暴C3植物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records of core ZY2 from the central mud area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during last 6200 years and related effect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被引量:15
2011年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records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during the last 6200 years are reconstructed by the unsaturation index of long-chain alkenones (K 37 U ') in sediment core ZY2 from the central mud area.The SST records varied between 14.1 and 16.5°C (15.6°C on average),with 3 phases:(1) A high SST phase at 6.2-5.9 cal ka BP;(2) A low and intensely fluctuating SST phase at 5.9-2.3 cal ka BP;and (3) A high and stable SST phase since 2.3 cal ka BP.Variation of the SST records is similar to intensity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KC),and corresponds well in time to global cold climate events.However,the amplitude of the SST response to cooling event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hases.The SST response to global cooling event was weak while the KC was strong;and the SST response was strong while the KC was weak.The difference in amplitude of the SST response is possibly caused by the modulation effect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which acts as a shelf branch of the KC and a compensating current induced by the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The warm waters brought by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cushion the SST decrease induced by climate cooling,and both the Kuroshio and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modulation mechanism.The SST records display a periodicity of 1482 years.The same period was found in the KC records,indicating that variation of the SST records in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KC intensity.The same period was also found in Greenland ice cores and North Atlantic and Arabian Sea sediment cores,showing a regional response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in the East China Seas to that in the global oceans.
WANG LiBoYANG ZuoShengZHANG RongPingFAN DeJiangZHAO MeiXunHU BangQi
关键词:南黄海中部黄海暖流泥质区东亚冬季风沉积物岩心
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底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作用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通过对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探讨了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底质沉积物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的底质类型主要为粘土质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三种类型,其中粘土质粉砂约占该区沉积物分布面积的60%以上,呈侧倒的“Y”字形由西北向东南展布,沉积物各粒级组的含量与海流的方向和强弱有明显的相关性。
孔祥淮刘健李巍然王淑利
关键词:海底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
重金属在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和污染评价被引量:17
2008年
分析了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30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有机质和重金属元素Hg、Cd、Pb、Zn、Cu、Cr、As等的含量分布特征,探讨了污染物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区海底沉积物有机质及多数重金属含量分布受海流和粒度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海洋沉积物质量较好,重金属总体污染程度低,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低。
梁源刘健孔祥淮项立辉张宪军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
南黄海北部泥质沉积区冰后期海侵沉积记录被引量:31
2004年
南黄海北部泥质沉积区3个柱状样的沉积学研究表明,冰后期海侵沉积序列包括底部的粗粒沉积层即海侵滞留沉积(贝壳碎片层或富含贝壳碎片的砂质粉砂层)、中部正粒序沉积层(由砂质粉砂、砂 粉砂 黏土或黏土质粉砂组成,从下至上粒度递减)和上部细粒沉积层(平均粒径在8 左右、富含水分的粉砂质黏土层)。有孔虫和介形虫的深水种主要出现在细粒沉积层中,而有孔虫的广盐性滨岸种、浅水种和冷水种以及介形虫的陆相种、广盐性和半咸水种、浅水种等基本上只在正粒序沉积层中出现,且大都表现出从底向上数量递减的趋势。这说明正粒序沉积层形成于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时期,而细粒沉积层形成于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南黄海北部细粒沉积物在全新世海泛面之上的稳定堆积,反映了全新世中期最大海泛面以来伴随着黄海暖流的出现在黄海海域现代环流格局的形成并维持至今。
刘健王红李绍全金仙梅
关键词:冰后期泥质沉积海平面变化南黄海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近2300a来环境敏感粒度组分记录的东亚冬季风变化被引量:87
2006年
对位于东海陆架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B2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研究表明该敏感组分的粒级含量和平均粒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制约.根据以上粒度指标与AMS14C测年相结合建立了近2300a东亚冬季风高分辨率的时间变化序列.结果表明近2300a东亚冬季风变化和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序列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00aBP(50AD)以前和1450~780aBP(500~1170AD)这两个阶段东亚冬季风相对较弱,与气候变化的暖期相对应;1900~1450aBP(50~500AD)和780~219aBP(1170~1731AD)两个阶段为东亚冬季风强盛期,与气候变化的冷期对应,后者为近2300a以来最寒冷的气候阶段,对应于小冰期.其中各阶段内部东亚冬季风有明显的次级波动.在1900aBP(50AD)和780aBP(1130AD)前后有两次明显的阶段性的气候由暖转冷突变事件,后者可能与全球尺度大气环流的改变有关.
向荣杨作升Y.Saito郭志刚范德江李云海肖尚斌石学法陈木宏
关键词:东海陆架泥质区东亚冬季风小冰期晚全新世
东海泥质区单体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及物源分析被引量:37
2006年
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对东海近岸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不同泥质区典型海洋藻类源正构烷烃C19同位素组成基本相似,在-27.4‰^-28.0‰之间,平均为-27.7‰。典型海洋水生植物源C23同位素组成在-28.5‰^-31.6‰之间,平均为-30.5‰,碳同位素组成从近岸泥质区到冲绳海槽北部逐渐变重,表明海槽区与陆架区海洋水生植物种类有所不同。陆架区长链正构烷烃(C25~C31)部分随着碳数的增加,其同位素组成逐渐变轻,但海槽区这一变化不大,显示陆架区的陆源高等植物蜡具有相似的物源,而冲绳海槽北部由于黑潮主干区和黑潮分支(对马暖流)对陆架沉积物进入深海的控制性阻隔作用,其物源与陆架区区别较大。现代输入东海的陆源植物以C3植物为显著优势,C3植物对近岸泥质区北部、近岸泥质区南部、远端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陆源植物的贡献分别为83%,95%,75%和70%。
郭志刚杨作升林田李钜源
关键词:碳同位素组成表层沉积物C3植物
中国东海2万年来海平面变化分析被引量:15
2006年
拟通过中国东海相对海平面与全球海平面对比分析,来获得东海构造沉降数据。但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断裂作用对中国东海150m以深海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这种作用使东海150m以深海底至少下降了30m,这是我国学者先前误认为中国东海末次冰盛期最低海面位置位于现今海面下150~160m一带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水与冰川重力均衡、沉积物压实和构造沉降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重力均衡不足、沉积物压实作用微弱,构造沉降是造成东海相对海平面与全球海面之间差异的又一重要原因。同时发现东海构造沉降随水深呈规律性变化。断裂作用的表现结果所赋予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识是,在17kaB.P.以前,中国东海水深150~160m一带是1个相对隆起带,其存在对陆架区圈闭和捕获中国大陆古水系和沉积物具有重要意义。
辛立国李广雪李西双马妍妍
关键词:末次冰盛期海平面
长江和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石英氧同位素的对比被引量:11
2006年
采用硫酸氢钾(KHSO4)熔融-六氟硅酸(H2SiF6)浸泡的化学方法分离出长江、黄河河口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的石英矿物,使用BrF5为氧化剂提取出石英矿物中的氧,在质谱计上测定石英中氧同位素比值(δ18O值),结果表明:同一沉积物样品中随粒度由粗变细,石英δ18O值逐渐增加,长江河口沉积物中石英的δ18O值比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的稍高,两条河流河口沉积物中相同粒级石英δ18O值差别主要受流域沉积物物质来源和流域的气候环境差异的影响。
乔淑卿杨作升李云海陈晓辉
关键词:石英沉积物长江黄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