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23-01)

作品数:9 被引量:201H指数:8
相关作者:徐思煌陈志宏张迎朝仝志刚贺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6篇盆地
  • 4篇源岩
  • 4篇烃源
  • 4篇烃源岩
  • 4篇凹陷
  • 3篇油气
  • 3篇珠江口盆地
  • 3篇成藏
  • 2篇油气成藏
  • 2篇排烃
  • 2篇西湖凹陷
  • 2篇勘探
  • 2篇惠州凹陷
  • 2篇成藏模式
  • 1篇低阻
  • 1篇地温场
  • 1篇东海陆架盆地
  • 1篇东海西湖凹陷
  • 1篇新近系
  • 1篇压实作用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2篇杨树春
  • 2篇张迎朝
  • 2篇徐思煌
  • 2篇陈志宏
  • 2篇郝建荣
  • 2篇贺清
  • 2篇仝志刚
  • 1篇李琦
  • 1篇胡明毅
  • 1篇胡忠贵
  • 1篇吴联钱
  • 1篇梁建设
  • 1篇熊斌辉
  • 1篇李绪深
  • 1篇郑丹
  • 1篇朱义清
  • 1篇何仕斌
  • 1篇徐艳霞
  • 1篇柯岭
  • 1篇徐新德

传媒

  • 4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中国工程科学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岩性油气藏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东海西湖凹陷地温场及其对烃源岩的作用被引量:27
2009年
针对海上盆地钻井资料少的特点.利用地温与地层深度或岩石圈底界深度的相关性,把钻井地热研究结果外推到无井区域,建立了东海西湖凹陷的区域地温场,并分析其对烃源岩的作用。研究表明,凹陷北部和南部现今平均地温梯度较高,凹陷中部相对较低;平湖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凹陷北部高于南部。尽管目前的储量发现集中在凹陷的西南部,但更要重视凹陷北部的勘探潜力。平湖组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期为30~10Ma。西湖凹陷大构造、小油气藏的现象,可能是保存条件差,也可能是油气充注量不足造成的,加强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排烃期的匹配关系研究是下一步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
仝志刚贺清何仕斌杨树春熊斌辉郝建荣
关键词:地温场烃源岩西湖凹陷东海陆架盆地
油气充注定量分析技术在南黄海盆地目标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油气充注是勘探成败的主要地质因素,油气充注定量分析是勘探研究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与盆地数值模拟法的对比可知,利用汇聚单元分析法进行油气充注定量分析克服了盆地数值模拟法的不足。通过圈闭的油气汇聚单元把圈闭和烃源岩有机地联系起来,考虑了多种地质因素研究的不确定性,突出了研究圈闭的油气充注量及其发生概率,以适应勘探生产的需求,对目标评价和勘探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南黄海盆地诸城北部凹陷A圈闭为例,利用汇聚单元法进行了圈闭的油气充注定量分析,并得出了诸城A圈闭的烃类充注以油为主且充注风险较小的认识。
仝志刚贺清梁建设杨树春郝建荣
关键词:油气充注盆地模拟南黄海盆地
珠江口盆地文昌B凹陷及周边油气成藏特征与有利勘探领域被引量:34
2011年
利用烃源岩分析、油—源对比和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文昌B凹陷及周边的油气来源和成藏历程,阐明了不同区带的主力烃源岩与油气成藏特征,深化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提出了有利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认为,文昌B凹陷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是凸起区成藏的主要贡献者,是该区除众所周知的中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外的另一种优质烃源岩。南断裂带下降盘文昌组湖相烃源岩沉积期末经历了构造反转抬升,具有"延迟生排油、多期持续油充注"的成藏过程,三号断裂带下降盘具有"早期生排油、多期油气充注"的成藏过程。良好的文昌组湖相烃源岩、多幕式断裂活动、多套区域性优质储盖组合是该区复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提出文昌B凹陷反转陡坡带、北斜坡中深层古近系、琼海凸起珠江组一段上部是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张迎朝陈志宏李绪深徐新德李琦
关键词:成藏过程成藏主控因素勘探方向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西部油气成藏组合和成藏模式被引量:30
2011年
珠江口盆地西部成藏组合多且时代跨度大,不同构造带主力成藏组合明显不同。从剖析成藏组合分布差异入手,分析了该盆地西部韩江组—文昌组上、中、下3个油气成藏组合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构建了3种成藏模式:①凸起新近系珠江组"长距离侧向运移、背斜成藏"模式;②新近系珠江组"垂向运聚、次生构造-岩性成藏"模式;③凹陷断裂陡坡带"垂向运聚、复式成藏"模式。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琼海凸起低幅度背斜油藏及其相关次生低阻油藏、文昌B凹陷断裂陡坡带珠海组二段断块油藏及文昌B凹陷北坡地层-岩性型隐蔽油气藏3个有利油气勘探领域与成藏组合,提出了盆地下一步勘探方向。经钻探,新发现了南断裂带下降盘X构造、琼海凸起Y构造和Z构造3个整装规模储量的商业性油田。
张迎朝陈志宏李绪深甘军
关键词:成藏组合成藏模式
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测井响应特征与定量预测模型——以珠江口盆地文昌组烃源岩为例被引量:71
2010年
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能够弥补烃源岩取心少、实测样品分布不连续的不足。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在测井上具有电阻率高、中子孔隙度高、声波时差高、伽马高、密度低等基本特征。测井资料不仅可用来定性识别烃源岩,而且还能定量预测有机碳含量。近半世纪不断探索出的预测模型,可概括为定性识别模型、单参数等效体积模型、双参数交汇图半定量模型、多元回归模型、测井曲线叠合模型(即ΔlogR技术)、模糊数学模型6种类型。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及番禺4洼文昌组烃源岩实测有机碳含量与同井段电阻率、中子、声波、伽马和密度等测井参数之间的相关程度比较均衡,因此由这5种测井参数构成的五元回归方程代表着最佳定量预测模型。对番禺4洼一口井文昌组进行了全井段有机碳含量预测,经岩性描述、实测有机碳含量检验,认为预测效果良好。
徐思煌朱义清
关键词: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测井响应惠州凹陷珠江口盆地
低勘探程度盆地烃源岩热演化及排烃史研究——以东海椒江凹陷为例被引量:16
2012年
低勘探程度盆地,特别是在海域,钻井稀少且一般位于构造高部位,而盆地中心烃源岩埋藏深,又无钻井揭示,如何评价盆地中心烃源岩的演化程度和排烃历史是盆地或凹陷评价的关键问题。该文以东海椒江凹陷为例,从凹陷边缘或构造高部位具备实测温度和镜质体反射率(Ro)资料的钻井出发,利用正演模拟方法,恢复椒江凹陷岩石圈结构及其演化史,进而模拟整个凹陷古新统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研究表明,椒江凹陷古新统烃源岩现今最大Ro达到2.8%,为过成熟状态。凹陷总排油量略多于排气量,总排烃量为33×108m3油当量,主要的排烃期在中新世之前。下一步勘探应在凹陷中部凸起带选择圈闭条件好、且形成于中新世之前的目标进行钻探。
仝志刚赵志刚杨树春席小应郝建荣喻英梅
关键词:烃源岩热演化正演模拟岩石圈结构
西湖凹陷古近系沉积环境分析——以微体古生物化石为主要依据被引量:26
2011年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包括花港组﹑平湖组和宝石组,是西湖凹陷比较重要的地层,也是烃源岩较发育的层位。因此,前人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的沉积环境作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平湖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文中通过对西湖凹陷BS-1,CHX-1,TWT-1,DQ-1,PH-1,NB2-1-1等井的微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孢粉﹑钙质超微化石﹑介形虫﹑有孔虫﹑盘星藻﹑海相沟鞭藻等)进行研究认为:花港组为陆相沉积,有争议的平湖组上部为陆相沉积,中下部为海相沉积,宝石组为陆相沉积,并推断古近系为亚热带气候。
蒋海军胡明毅胡忠贵柯岭徐艳霞吴联钱
关键词:孢粉沉积环境古近系平湖组西湖凹陷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泥岩压实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9
2010年
为了弄清楚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界地层泥岩压实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关系,首先探讨了该地区泥岩压实的特征,并运用最高热解温度和生烃指数等对欠压实的成因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从纵向上来看,惠州凹陷内发育浅部快速压实段、正常压实段和低幅度欠压实段等3种类型,浅部快速压实段主要发育在深度小于700 m的万山组和第四系地层,正常压实段自万山组底部或者粤海组顶部到珠海组底部或者恩平组顶部(1 800~3 200 m),低幅度欠压实段自恩平组顶部向深部延伸到文昌组(2 400~4 000 m);从横向上来看,惠州凹陷划分为东北部和中西部两个具有不同欠压实特征的区域,东北部欠压实区地层发育珠江组—韩江组和文昌组—恩平组2个低幅度欠压实段,中西部欠压实区只发育文昌组—恩平组欠压实段;珠江组—韩江组欠压实段主要由泥质高含量和快速沉积沉降引起,文昌组—恩平组欠压实段主要由沉积作用、高地热值和生烃作用共同引起,后者为有效生油段;惠州凹陷新生界地层砂岩不存在超压。
郑丹徐思煌尚小亮
关键词:泥岩压实作用生烃作用惠州凹陷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系海相低阻轻质油田的发现被引量:11
2011年
以文昌L低阻轻质油田的发现为背景,对其发现过程、油藏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着重讨论了油-岩对比、浅海相储层新类型、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优势方向、新技术等几个关键问题。研究表明,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的排油、运油效率高,能够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珠江组一段上部发育浅海滩坝储层新类型;盆倾断裂与区域性优质海相储盖组合构成了油气输导体系;东沙构造运动导致的断裂体系构建了深层油气与上部浅海滩坝储层间的桥梁。论文还提出了"垂向运聚、次生构造-岩性"油气成藏模式,并就勘探得到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谢玉洪
关键词:油藏特征成藏模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