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39904)
- 作品数:50 被引量:750H指数:18
- 相关作者:何生周雁何治亮李双建王芙蓉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 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热史重建被引量:28
- 2012年
- 综合运用锆石及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资料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古地温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重建。砂岩样品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分别为107~126 Ma和9.8~54 Ma,分别反映早白垩世燕山期、始新世至中新世喜马拉雅期的两次重要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事件。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错开现象以及现今地表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偏高,也证实了两次抬升剥蚀冷却事件的存在。研究表明,区内当深3井和建阳1井的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在早白垩世早期(约137 Ma)达到最大古地温190~210℃,造成锆石裂变径迹退火,至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约97 Ma)剥蚀冷却至近地表20~40℃;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沉积使该套地层又一次埋深增温至140~165℃,造成磷灰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喜马拉雅期再次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至现今70~90℃。研究区古近系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为100~120℃和现今40~50℃。研究区中生代古热流相对稳定,热流值相对较低为53.5 mW/m2;晚白垩世古热流逐渐增大,古近纪达到最高59 mW/m2;其古地温梯度分别为中生代36.3~43.0℃/km和新生代30.2~37.8℃/km,现今降低至28.9℃/km。早白垩世和始新世至中新世的最大剥蚀厚度分别约为4 800 m和2 400 m,由此可认为,当阳复向斜应该存在较大厚度的侏罗系,最大厚度可能达5 000 m。
- 李天义何生何治亮沃玉进周雁王芙蓉杨兴业
- 关键词:镜质体反射率构造抬升
- 盖层封闭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28
- 2011年
- 对高演化泥岩的封闭性、盖层厚度与封闭能力的关系、盖层的微观封闭机制以及盖层封闭性动态演化定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高演化泥岩只要在后期构造改造过程中没有遭受破坏,同样可以具有优质的封闭性能。盖层封闭天然气的气柱高度与盖层厚度密切相关。物性封闭是盖层最普遍的封闭机理,烃浓度封闭不具普遍性。泥质盖层封闭性动态演化可以分建造阶段和改造阶段分别进行定量恢复,建造阶段采用孔隙度—排替压力史法,抬升剥蚀改造阶段采用渗透率—排替压力史法和/或超固结比史法。
- 袁玉松范明刘伟新李双建沃玉进
- 关键词:盖层泥岩超固结比
- 中国海相克拉通盆地古隆起的活动性与油气分布被引量:14
- 2017年
- 中国海相克拉通盆地具有时代老、规模小、多期活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因此海相盆地古隆起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活动性较强,本文根据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活动性,将其分为稳定型、反转型、迁移型、沉没型和肢解型5种类型,并结合最新的勘探进展对各类古隆起的控油气作用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稳定型古隆起的油气主要富集在隆起的核部与斜坡部位,反转型古隆起油气主要富集在斜坡和枢纽带,迁移型古隆起主要富集在斜坡部位,沉没型和肢解型控油气作用较弱;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拓展,油气"近源、优储"的成藏特征更为明显,古隆起斜坡部位邻近烃源岩的短期暴露溶蚀储层和多期断裂发育带是油气新发现的重要地区,古隆起与古老拉张槽叠加部位,具有优越的成藏匹配关系,成为深层油气勘探的新热点;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古隆起下斜坡部位的阿满过渡带、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深层元古宙拉张槽两侧、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深层震旦纪—寒武纪拉张槽两侧等地区是海相深层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富集的有利地区。
- 孙冬胜李双建云金表孙宜朴孙润轩
- 关键词:克拉通盆地古隆起油气分布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 石柱地区建深1井志留系超压顶封层的封闭机制被引量:3
- 2014年
- 石柱复向斜地区建深1井志留系地层钻遇超压,压力系数为1.75-2.00,且全层段含气.地层中超压形成和保存与盖层封闭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在对超压层段泥岩压实特征以及埋藏史、热史、生烃史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欠压实、生烃、构造挤压及其他增压机制在志留系超压形成所起的作用,其中早三叠世至侏罗纪末期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生气作用引起的流体体积膨胀是本区超压形成的主控因素,生气作用终止后无重要的增压事件发生.早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抬升作用导致大量溶解态天然气从地层水中出溶,并聚集于孔喉半径较大的粉砂岩层中.志留系顶部超压顶封层中泥岩和粉砂岩频繁出现互层,因而形成多个含气粉砂岩薄层.垂向上各个气水界面的毛细管作用力具有可叠加性,增强了顶封层对超压的封闭能力,使本区志留系地层中的超压保存至今.
- 杨兴业何生何治亮李天义王芙蓉
- 关键词:油气
- 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及其在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3年
- 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是当前油气地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低温热年代学测龄技术成为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的重要技术,多种测龄手段联用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江汉平原区具有典型的叠合盆地特征,存在当阳复向斜等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埋藏区和京山地区等多期持续抬升区。在前一类地区,镜质体反射率记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裂变径迹等综合反映,该区具有"多段式"热历史,至少发生过2次地质事件,分别对应于侏罗纪-早白垩世后以及古近纪后的大规模构造抬升-地层剥蚀事件;在第二类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和锆石(U-Th)/He测龄、裂变径迹和(U-Th)/He热史反演等综合反映,该区志留系在早白垩世以来先后经历了快-慢-较快的抬升冷却过程,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地层大幅度抬升冷却、早白垩世-古近纪盆地拉张沉降和古近纪中期盆地内隆起抬升剥蚀事件。不同类型低温热年代学测龄指标可以有效反映沉积埋藏区地层沉降-古地温演化历史,再现多期持续剥蚀区地层冷却和构造抬升-剥蚀过程。
- 周雁李天义何生何治亮樊德华杨兴业
- 关键词:低温热年代学构造-热演化叠合盆地
- 影响高演化泥岩盖层封闭性的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30
- 2011年
- 一般认为泥岩盖层的封闭性随着成岩作用的加深而变差,但是大量油气藏发现和实验测试结果证明高演化泥岩仍具有较高的突破压力和较好的油气封闭性。影响高演化泥岩盖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确定高演化泥岩盖层产生破裂的边界条件,一直是影响其有效性评价的重要基础问题,本文通过对野外泥岩中脉体的包裹体测温,结合地层埋藏史恢复,重建了不同地层中脉体的形成时代,结果表明年代较轻的地层较早产生破裂,年代较老的地层较晚产生破裂,由此证明泥岩盖层在抬升量达到一定值后,会集中产生破裂。通过三轴应力-应变实验模拟了地层条件下泥岩盖层的韧脆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演化泥岩在一定埋深下,仍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封闭性能,影响其封闭性的关键因素是埋深与最大主应力差的变化。
- 李双建沃玉进周雁刘伟新
- 关键词:泥岩盖层
- 构造变形过程中盖层封闭性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研究了埋藏—成岩—抬升变形过程中盖层封闭性的演化特点,开展了构造变形过程中盖层破裂实验。认为泥岩在高演化阶段封闭性变差并不具有普遍性,在深埋条件下和构造稳定区,高演化泥岩仍可具有良好的封闭性;构造抬升是盖层封闭性发生破坏的主要因素;力学实验表明,膏盐岩盖层在极小的埋深(1000m左右)下就有很强的塑性,其极限强度很低,应变很大,是优质盖层;泥岩盖层在浅埋藏条件下,容易产生破裂,但在深埋条件下(围压超过50MPa),泥岩表现出塑性流变,仍然具有较好的封闭条件;泥灰岩破裂强度随着埋深的变化不明显,始终表现为比较强的脆性,高压下容易产生破裂。
- 周雁李双建范明
- 关键词:盖层
- 中国西部燕山运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被引量:17
- 2008年
- 中国西部地区的燕山中期构造运动是一次重塑西部构造格局的构造运动。侏罗纪末期,隶属新特提斯洋的雅鲁藏布江大洋岩石圈向北俯冲,班公湖-怒江洋发生闭合,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拼合,北部的鄂霍茨克海此时也发生了闭合。区域性的远程构造挤压作用使中国西部古老缝合线及大型古老断裂复活,造山带快速隆升。在西部各盆地内则表现为部位各异、程度不同的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在盆地的边缘以及断裂发育部位形成新的构造,同时进一步改造已有的各类构造样式。从白垩纪(各地区时间稍有差异)开始,西部的盆一山格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燕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藏形成、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下伏多套源岩的成熟具有双重作用,在山前坳陷相对连续、快速的沉降区会加速成熟,而在多期隆升和低速沉降地区会延缓成熟,为喜马拉雅期油气藏的高效率形成提供了保障;其次,变形、隆升、风化、剥蚀及淋滤作用对不整合之下的多套储层的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不整合之上的白垩系下部沉积了分布广泛的优质砂砾岩储层;第三,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岩性、地层不整合等多类型圈闭,加之古隆起和断裂带的背景,为多类型、多层系油气藏形成与富集奠定了基础。
- 何治亮高山林
- 关键词:不整合盆-山耦合油气成藏燕山运动
-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贫化与次生成藏被引量:2
- 2012年
- 我国海相层系经过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油气地质条件除受"先天条件"的影响外,"后天因素"的影响更加突出,表现在现今油气成藏虽仍以海相烃源为主,但油气成藏与油气主要生烃高峰多已不匹配;油气相态多已发生变化,如四川盆地从含油盆地转为含气盆地;油气富集过程受构造影响而发生了改变,油气藏规模因此发生了变化,表现出油气藏的破坏规模缩小,或随断层的切割,油气发生泄露,向上运聚到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导致油气贫化。因此,具有多期成藏、多期改造、相态转化及晚期就位的特点。现今海相层系发现的油气藏实际上已经是经过"变位、变相"的残留及次生油气藏。针对这一特性,在海相层系油气勘探中更应注意后期油气藏演化所带来的特殊性,进一步深化整体保存环境对油气藏形成、保持的影响。
- 蔡立国李双建刘全有汪新伟张荣强
- 关键词:海相次生油气藏
- 扬子克拉通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构造—沉积旋回被引量:29
- 2008年
- 根据影响克拉通盆地演化的板块活动所经历的威尔逊旋回,扬子克拉通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构造—沉积旋回可分为5期,即南华纪—震旦纪的均衡调整期、寒武纪的扩张期、早—中奥陶世的汇聚期、中—晚奥陶世的碰撞期和志留纪新一轮的均衡调整期。发生在晚奥陶世的中加里东运动是加里东期最强烈的一次造山运动,而发生在晚志留世的晚加里东运动是一次地壳上升运动;相应的扬子古板块志留纪盆地的构造背景为造山期后的裂谷伸展环境,其原型盆地表现为周缘裂谷盆地与弱伸展的克拉通内盆地相间发育的格局。
- 汪新伟沃玉进张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