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BA508B12)

作品数:20 被引量:513H指数:14
相关作者:郑大玮潘志华妥德宝林启美刘亚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农牧
  • 10篇农牧交错带
  • 10篇交错带
  • 6篇土壤
  • 5篇生态
  • 5篇风蚀
  • 4篇北方农牧交错...
  • 3篇阴山北麓
  • 3篇植被
  • 3篇微生物
  • 3篇旱地
  • 3篇干旱
  • 3篇干旱地区
  • 3篇半干旱
  • 3篇半干旱地区
  • 3篇北麓
  • 2篇植被覆盖
  • 2篇生态屏障
  • 2篇生态退化
  • 2篇生态系统

机构

  • 19篇中国农业大学
  • 8篇内蒙古农业科...
  • 2篇内蒙古农牧业...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12篇郑大玮
  • 10篇潘志华
  • 8篇妥德宝
  • 5篇林启美
  • 4篇刘亚玲
  • 3篇赵小蓉
  • 3篇刘晓光
  • 3篇文倩
  • 2篇赵举
  • 2篇陈焕伟
  • 2篇赵彩霞
  • 2篇李贵桐
  • 2篇程玉臣
  • 2篇潘学标
  • 1篇武艳萍
  • 1篇何文清
  • 1篇张书美
  • 1篇范锦龙
  • 1篇赵沛义
  • 1篇李涛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资源科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经济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年份

  • 1篇2008
  • 6篇2006
  • 7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创建中国的农业减灾科技体系被引量:5
2006年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灾害严重和频繁的国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暖给农业灾害的发生带来了许多新的特点,创建中国的农业减灾科技体系势在必行。分析了农业灾害与一般灾害的不同特点,提出农业减灾科技体系应由农业灾害学与农业减灾系统工程两大部分组成;分别论述了农业灾害学的理论与内容框架,和农业减灾系统工程的基本内涵。最后,对如何创建中国的农业减灾科技体系提出了若干建议。
郑大玮
关键词:农业灾害减灾系统工程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被引量:66
2004年
在半干旱地区采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样,利用干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并分析其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K_2SO_4浸提碳含量。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最高的土壤其大团聚体占的比例也最高;未筛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以灌溉耕地最高、油菜-土豆轮作旱地最低,分别为336和189mg·kg-1。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为153~324mg·kg-1。灌溉耕地土壤>5mm团聚体最高,草地土壤<0.25mm团聚体最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大团聚体(>2mm)中的含量相对都高于小团聚体。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极显著相关,与K2SO4浸提碳不相关。与微生物量碳相反,K_2SO_4浸提碳含量在<1mm的团聚体中相对较高。
文倩赵小蓉陈焕伟妥德宝林启美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土壤团聚体半干旱地区耕地土壤
植被覆盖度的时间变化及其防风蚀效应被引量:53
2005年
在防治风蚀过程中过去人们只关注植被覆盖度的空间特性,但对其随时间变化的特性未引起足够的重 视。该文着重强调了植被覆盖度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并对不同类型植物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 调查研究与理论分析,在土壤风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及风蚀气候侵蚀因子三者之间建立了随时间变化的定量关系, 并利用该公式计算和比较了不同类型植物防风治沙性能的动态差异、总植被覆盖度及相应的总土壤风蚀量的动态 变化。结果表明在防风蚀的作用效应中灌木>多年生牧草>林木>作物>一年生牧草;总时空植被覆盖度与总土 壤风蚀量呈"反相位"的动态变化;风蚀季节总植被覆盖度较低,介于0.11-0.14之间,低于20%的临界覆盖度,这 也是该地区风蚀危害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赵彩霞郑大玮何文清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风蚀量水土保持功能
北方农牧交错带(武川县)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及层化比率研究被引量:33
2006年
采用田间采样及室内培养方法,对内蒙古武川县耕地、退耕还灌地和放牧草原3种类型土地土壤微生物各类群的数量分布和层化比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耕作层(0~30cm)土壤微生物数量呈逐层下降趋势,3种类型土地的土壤微生物总数相差不大,3种类型土地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存在明显差异。同时提出了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的概念,并认为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指示动态土壤质量(土壤演替方向)的指标,当一个区域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大于2时,土地一般不会发生退化现象。在研究的3块实验区域中,耕地存在较高的退化风险.退耕还灌地正处于逐步恢复的阶段,放牧草原依然存在逐步退化的趋势。
李涛潘志华安萍莉妥德宝赵沛义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变化研究——以武川县为例被引量:22
2003年
近30多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武川县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年平均减少约为2.7mm;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平均上升0.02℃;年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0.06;年平均风速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0.04m/s;年蒸发量呈减少趋势,年平均下降15.6mm;土壤养分含量呈迅速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土壤肥力已经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潘志华安萍莉刘亚玲郑大玮妥德宝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土壤养分含量年平均气温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磷的分布特征被引量:36
2005年
从半干旱地区采集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样品,利用干筛法获得了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研究了微生物量磷、速效磷、有机磷及其组分在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有机磷分别为5.86~12.24mg·kg-1和0.12~0.35g·kg-1,灌溉耕地最高、退化草地最低,二者在大团聚体(>2mm)中的含量皆高于小团聚体(<2mm);土壤速效磷含量则相反,在小团聚体中较高。有机磷分组研究显示,大团聚体的中等稳定性和稳定性有机磷含量较高,活性和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则在>2mm或<0.5mm团聚体中较高。结果表明土壤大团聚体可能是磷转化的库,小团聚体是土壤磷供给的源。微生物量磷与各种形态的土壤磷都显著相关。
文倩赵小蓉张书美妥德宝李贵桐陈焕伟林启美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量半干旱地区土壤磷土壤速效磷退化草地
四子王旗生物气候资源及其变异分析被引量:21
2005年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四子王旗 1 961 - 2 0 0 0年近 4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了该区降水量、气温及日照时数的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90年代年平均气温比 1 961 -1 990年平均值增加 1 .0℃ ,降水量增加 1 2 .5mm ,日照时数无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并就此对作物生产、草场复壮提出几点建议。
武艳萍潘学标
关键词:降水量温度生态环境气候
观赏植物野生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被引量:84
2006年
以充分发掘野生资源利用价值为目标,基于观赏植物野生资源的特征,确定了1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观赏植物野生资源层次分析(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评价模型。应用这一模型对内蒙古武川地区观赏植物野生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蒙古莸、百里香、草乌头、长梗葱等29种观赏植物野生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高;柳穿鱼、糖芥、柳兰、扁蕾、黄报春等56种野生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可适度或较小规模开发;米口袋、短瓣蓍、歪头菜等10种观赏植物开发利用价值较低,不宜开发利用。AHP模型评价内蒙古武川地区观赏植物野生资源的结果,将为今后开发利用观赏植物野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武旭霞游捷林启美
关键词:AHP
农牧交错带粮草带状间作防风蚀保土效应的研究被引量:22
2005年
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的中部,年降水量平均只有280 ̄350mm。由于冬春季地表大部分裸露,风蚀沙化已相当严重,因此应控制耕作,鼓励农民种草,耕作种植模式应以粮草带状间作为主。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有效增加地表粗糙度,比对照裸地平均降低近地面5cm风速31.6%,风蚀量平均降低79.4%;减缓地表风蚀粗化,>1mm的砾石为对照裸地的25%;生物量达3773kg/hm2,是天然草场的5.7倍。同时具有轮作培肥土壤的的作用,是适应当地条件的有效、简单、经济可行的防风蚀方法。
赵举郑大玮潘志华程玉臣
关键词: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粮草间作风蚀耕作措施
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退化与恢复研究被引量:7
2004年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和内地重要的生态屏障,而植被又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因而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的退化与恢复进行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主要存在如下不足,一是植被研究的重要地位不突出;二是研究区多为典型区,不具有广泛代表性;三是研究方法上缺乏综合与集成;四是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和系统。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并指出其重点研究方向,一是植被退化与恢复的过程、机理和演替规律研究;二是植被演化与人类活动及全球变化三者的互动关系研究;三是时间尺度上植被变化特征及其效益研究;四是地表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
刘亚玲潘志华郑大玮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区演替规律植被退化地表植被生态屏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