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ZH151)
- 作品数:24 被引量:94H指数:5
- 相关作者:孙兆刚高霞李武威孙东旭郭效中更多>>
- 相关机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航空科学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潜水艇专利的规避对策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潜水艇专利通过故意隐藏专利信息,公众或其他企业通常不能掌握相关信息,而受到相关专利技术的主张并支付授权费用,对社会技术创新有巨大的负面影响;可以从政策制度、行业协会、企业自身三个层面防止潜水艇专利的攻击。
- 孙兆刚
- 关键词:知识产权技术创新
- 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1
- 2014年
- 河南省在人才素质、产业基础、资金投入、知识存量等创新资源方面存在不足,原因在于科研教育资源少、产业结构与创新资金投入体制不合理、知识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提出了立足产业结构优化汇聚创新资源,依托三大载体,优化区域创新体系来实现创新驱动的战略框架,因此需要推进体制创新和基础平台创新、人才管理创新等。
- 孙兆刚
- 创新失败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 通过对创新失败研究的演化过程和文献计量进行分析,从创新失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过程构建一个融合多学科视角的创新失败学研究体系框架。目的在于诠释'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谛,建立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形成大胆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创...
- 孙兆刚
- 文献传递
- 产品微创新的实施与对策研究被引量:17
- 2014年
- 微创新起源于中小企业、草根创业者、国内互联网行业产品创新或服务创新的成功实践,是"针对用户微小需求、需求微小变化"的创新,是站在市场角度面向客户需求的创新。企业产品微创新基于对产品特征的综合分析,源于"用户—生产者"的互动,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战术,依赖于激发产业链环节的参与。产品微创新表现出审美元素渗透、人性化、生态化、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可以从精确定位用户、从产品导向升级到客户导向、再造以客户为导向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客户体验的虚拟或现实情景支撑、产品微创新与商业模式微创新的协同等几个方面推动企业产品微创新。
- 孙兆刚
-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科技政策体系分析
- 2012年
- 中原城市群的科技政策体系有诸多不适合群体发展的成分,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建设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知识系统、产业基础、立足特色、共享平台理清思路;从产业发展、产业改造、产业化、标准化、成果转化、贸易、服务、人才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构建,从明确主体、联动机制、支撑机制保证中原城市群科技政策体系的运行。
- 高霞
-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
-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基于寻根文化的视角
- 2013年
- 分析了寻根文化产生的原因、演化过程、基本内涵、内容组成,从家谱、宗祠、陵寝分析了物质层面的寻根文化建设,从神灵崇拜、人生思考、孝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精神层面的寻根文化建设,从民间仪式的举办分析了行为层面的寻根文化建设,最后提出了寻根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创新的建议。
- 孙兆刚
- 关键词:文明传承
- 360度绩效技术在高校专业评教中的运用策略
- 2013年
- 高校专业教学评价运用360度绩效技术,目的在于通过将学生评价、同事评价与自我评价三者加以联合,促使教学管理以一对一的方式反馈专业教师的评价结果,便于专业教师通过差距反馈来调整自我行动。为了说明360度绩效评价的运作机制,构建了360绩效评价模型并加以阐释,在高校专业教学中验证了其操作过程。
- 孙兆刚
- 关键词:自我评价高校教学评价
- 高等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分析——以河南省为例被引量:15
- 2013年
- 河南省高校在"十一五"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面对世界科技创新潮流、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需求以及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必须从校际、校所、校企、行业特色出发加强协同创新,以系统工程思想为基础,以现实为着眼点,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入手,保障高校协同创新顺利实施。
- 高霞
- 关键词:协同创新
- 饲料行业精准营销战略规划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精准营销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精准定位、建立个性化顾客服务体系、获得低成本扩张的模式;烟草产品精准营销的战略规划包括精准营销的试点推进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考核体系完善等四个步骤。
- 郭效中
- 关键词:烟草产品精准营销
- 制度-技术-资源协同影响生态经济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生态经济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资源的潜力,建设体制合理与社会和谐环境的经济形态。生态经济的以资源为基础,以政策与制度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是制度、技术、资源等重要影响变量协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变迁、技术创新、资源利用三者共同作用于生态经济运行过程都呈现出了典型的非线性特征;将制度、技术、资源分别视为生态经济系统的高层、中层和低层子系统,以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为基础,建构了生态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最后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制度、技术、资源与生态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
- 孙兆刚
- 关键词:生态经济非线性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