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GJHZ0748)

作品数:14 被引量:113H指数:8
相关作者:朱建国曾青谢祖彬刘钢唐昊冶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臭氧
  • 11篇臭氧浓度
  • 11篇臭氧浓度升高
  • 7篇近地
  • 7篇近地层
  • 5篇水稻
  • 4篇土壤
  • 4篇FACE
  • 3篇稻叶
  • 3篇叶片
  • 3篇水稻叶片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微生物
  • 3篇小麦
  • 2篇颖花
  • 2篇有机碳
  • 2篇水溶性有机碳
  • 2篇土壤微生物功...
  • 2篇籽粒
  • 2篇麦田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扬州大学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东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14篇朱建国
  • 5篇唐昊冶
  • 5篇刘钢
  • 5篇谢祖彬
  • 5篇曾青
  • 4篇余永昌
  • 4篇李全胜
  • 4篇张晶
  • 4篇林先贵
  • 4篇梁晶
  • 3篇王余龙
  • 3篇朱春梧
  • 3篇杨连新
  • 3篇王云霞
  • 2篇冯有智
  • 2篇杨开放
  • 2篇冯兆忠
  • 2篇孙陶芳
  • 2篇刘晓成
  • 2篇朱新开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土壤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对水稻叶片气体交换和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利用稻/麦O3-FACE(Ozone-free air controlled enrichment)平台,以武运粳21和两优培九两个耐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模拟研究了近地层大气臭氧浓度升高情形下对水稻叶片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臭氧浓度降低了两个品种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以及蒸腾速率,处理76天后,武运粳21的降幅分别为:21.7%,26.64%和24.74%,两优培九的降幅分别为:25.53%,30.31%和25.48%,而对两个品种胞间CO2浓度的影响不显著;水稻叶片荧光动力学参数F0(暗下初始荧光)、ETR(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和ФPSⅡ(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呈下降趋势,NPQ(非光化学猝灭系数)逐渐上升,处理76天后武运粳21和两优培九分别上升了16.37%和11.77%。臭氧的影响有一定的累积效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相关指标变化幅度增大。高臭氧浓度下水稻叶片胞间CO2浓度没有显著降低,推断臭氧导致的净光合速率的降低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结果表明,两优培九比武运粳21对臭氧响应敏感。
梁晶曾青朱建国朱春梧曹际铃谢祖彬刘钢唐昊冶
关键词:臭氧胁迫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杂交稻颖花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3
2009年
依托全球唯一的稻田开放式空气中臭氧浓度增高系统平台,以汕优63和两优培九为供试材料,设置大气背景臭氧浓度和高臭氧浓度(比大气背景臭氧浓度高50%)两个浓度水平,研究FACE条件下高O3浓度对杂交稻颖花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O3浓度使汕优63和两优培九每穗颖花数分别减少28朵和34朵,下降幅度分别为15%和13%.从稻穗构成看,高O3浓度胁迫下杂交稻每穗颖花数减少主要与每穗2次枝梗颖花数明显减少有关,对每穗1次枝梗颖花数的影响较小,因此高O3浓度胁迫下水稻每穗1次枝梗颖花数占全穗的比率增加,每穗2次枝梗颖花数占全穗的比率降低.从颖花形成看,高O3浓度胁迫下杂交稻每穗颖花数下降主要是颖花(特别是2次颖花)的分化受到抑制所致,而颖花的退化数不增反降.上述结果表明,采取相应措施削弱高O3浓度胁迫对颖花分化的抑制作用可能是近地层高O3浓度条件下减少杂交稻产量损失的关键.
杨开放杨连新王云霞石广跃赖上坤朱建国Kazuhiko Kobayashi王余龙
关键词:水稻颖花分化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中国臭氧FACE(Free-Air O3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臭氧浓度增高)试验平台,研究了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2009年和2010年的稻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响应规律。结果发现,1.5倍当前臭氧浓度下稻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从100.0~110.9μg g-1降低至81.3~94.5μg g-1。臭氧浓度升高下BIOLOG平均吸光值(AWCD)有低于对照的趋势。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升高50%对稻田土壤微生物丰富度、优势度及均一度无显著影响。2010年碳源底物利用的主成分分析显示,1.5倍当前臭氧浓度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底物的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本研究揭示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可能对稻田土壤微生物产生积累效应,并通过微生物碳源底物有效性的改变最终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
余永昌林先贵冯有智张晶李全胜朱建国
关键词:臭氧浓度升高稻田水溶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开放式O_3浓度增高对小麦籽粒蛋白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于2006—2009年应用FACE研究平台,设计O3浓度增高50%(E)和自然浓度(CK)两个处理,采用烟农19、扬麦16、扬麦15和扬辐麦2号4个品种,研究了O3浓度增高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及其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O3浓度增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上升,3个年度上升幅度分别为7.55%~16.37%(2006—2007年度)、4.93%~22.63%(2007—2008年度)和2.29%~17.65%(2008—2009年度),处理间、品种和年度间差异显著;但籽粒蛋白质产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3个年度降幅分别为1.83%~11.64%(2006—2007年度),-0.41%~24.22%(2007—2008年度)和-1.90%~15.81%(2008—2009年度).籽粒蛋白质4种组分(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表现为O3浓度增高处理高于自然浓度处理,品种间和年度间差异显著,且处理间醇溶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差异显著,而清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
朱新开刘晓成孙陶芳郭文善朱建国Kazhuhiko Kobayashi
关键词:小麦FACE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组分
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对2个冬小麦品种光合损伤的研究被引量:34
2009年
在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ozone-free air controlled enrichment,O3-FACE)平台上,观测了高浓度臭氧(正常大气臭氧浓度的基础上增加50%)对2个冬小麦(TritciumaestivumL.)品种(烟农19和扬麦16)在灌浆期内功能叶片光合损伤的情况.观测显示,整个灌浆期内2个小麦品种有关参数响应的趋势表现一致:净光合速率(Pn)逐渐下降,在臭氧处理35d时,烟农19和扬麦16降幅分别达到56.21%和21.82%.②荧光动力学参数Fv/Fm(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qp(光化学淬灭系数)、Φexc(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呈下降趋势,NPQ(非光化学淬灭系数)逐渐上升;在能量分配方面,吸收的光能在PSⅡ天线色素的耗散部分(%D)升高、用于PSⅡ光化学反应的部分(%P)降低,而不属于前两者的其它消耗部分(%X)变化不明显.在臭氧处理35d时,烟农19和扬麦16的ΦPSⅡ分别下降24.42%和9.97%.③光合色素参数Chla/Chlb(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上升,而Chlt/Car(叶绿素/叶黄素)的比值下降.④叶绿体内依赖Mg2+、Ca2+的ATPase(ATP酶)活性和ATP含量均增加.上述参数随臭氧处理时间延长,变化幅度和品种间的差异趋于显著,当臭氧处理35d时,变幅最大,且烟农19变幅显著大于扬麦16.结果表明,在臭氧浓度升高环境下,作物通过增加热耗散、改变色素含量和结构、提高ATPase活性等进行防御和损伤修复.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臭氧对冬小麦的光合损伤具有累积效应,且2个品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王亮曾青冯兆忠朱建国唐昊冶陈曦谢祖彬刘钢Kazhuhiko Kobayashi
关键词:冬小麦臭氧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常规稻颖花形成的影响:FACE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FACE(free air gas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研究使用标准的作物管理技术,在完全开放的大田条件下运行,代表了目前人类对未来大气环境的最好模拟。利用独特的大型稻田FACE平台,以典型的常规水稻品种武粳15(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为供试材料,研究近地层臭氧(O3)浓度升高(比大气背景臭氧浓度平均增高26%)对常规水稻颖花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浓度O3对供试品种全穗以及一、二次枝梗颖化分化数均无显著影响;(2)高浓度O3使供试品种全穗和二次枝梗颖花退化数和退化率均显著增加,颖花退化增多是由于现存一次枝梗上二次枝梗大量退化而引起的二次颖花退化所造成;(3)颖花退化数在颖花分化数中所占比例很低,故高浓度O3对两供试品种全穗和一、二次枝梗颖花现存数以及稻穗构成均无显著影响。结合前报可知,选用常规水稻品种以及增施保花肥可能是未来近地层高浓度O3环境下稻作生产重要的适应措施。
王云霞杨开放杨连新朱建国Kazuhiko Kobayashi王余龙
关键词:臭氧浓度升高常规水稻颖花
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对水稻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运用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系统(O3-FACE:Ozone-free air controlled enrichment)平台,以武运粳21(粳稻)和两优培九(杂交稻)两个耐性不同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水稻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旨在为高臭氧浓度条件下水稻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臭氧胁迫未改变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处理和对照下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相似,均呈现单峰曲线,高峰值出现在11:00—15:00之间;胞间CO2浓度日变化趋势与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不一致;臭氧处理55d对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影响较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相关指标降低幅度变大,而胞间CO2浓度没有降低,说明臭氧对水稻的影响是一个累积过程,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由非气孔限制引起的;武运粳21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在臭氧处理时的降低幅度小于两优培九,这种品种间的差异表明武运粳21比两优培九对臭氧耐受性强。
梁晶朱建国曾青谢祖彬刘钢唐昊冶曹际玲朱春梧
关键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麦田土壤氨氧化与反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0年
利用臭氧FACE(free-air O3concentration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臭氧浓度增高)试验平台,研究近地层臭氧浓度(臭氧摩尔分数平均为70 nmol.mol-1)升高对小麦不同生育期植株氮吸收量,土壤w(全氮)、w(矿质氮)、脲酶活性、氨氧化细菌数量、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小麦成熟期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臭氧摩尔分数平均为45 nmol.mol-1)相比,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小麦不同生育期氮吸收量总体趋于升高,土壤w(全氮)、w(铵态氮)和w(硝态氮)总体趋于下降,在小麦成熟期土壤w(全氮)和w(铵态氮)分别比对照下降9%和71%(P<0.05),而w(硝态氮)比对照下降36%;臭氧浓度升高使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脲酶活性总体趋于增强,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随着小麦的生长,臭氧熏蒸土壤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也趋于升高,在小麦成熟期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小麦成熟期,尽管臭氧熏蒸土壤单个氨氧化细菌的硝化活性比对照下降57%,但土壤整体硝化强度却比对照提高123%;臭氧熏蒸土壤反硝化作用强度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单个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活性却比对照降低96%,达显著水平(P<0.05)。认为臭氧浓度升高促进了小麦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导致土壤氮素库存量降低,进而加快了土壤中氮素的转化,表现为脲酶活性升高,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增加,但它们的代谢活性反而下降。
李全胜林先贵胡君利张晶余永昌沈标朱建国
关键词:臭氧浓度升高氨氧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脲酶活性
植物对近地层高浓度臭氧响应的评价指标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0年
近地层臭氧作为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 对植物形态特征、光合作用、生育期、物质生产与分配、抗氧化特性、生物量以及产量构成等都有显著负面影响, 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者及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迅猛发展, 近地层臭氧浓度正以每年0.3%~2%的速度增加, 准确评估近地层浓度不断升高的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浓度响应关系、剂量响应关系和通量响应关系3个方面综合评述了植物对近地层高浓度臭氧响应的评价方法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 同时对各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比较, 旨在为建立适合我国地域和农业特点的臭氧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梁晶曾青朱建国谢祖彬刘钢唐昊冶
关键词:臭氧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利用中国臭氧FACE(Free-air O3concentration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臭氧浓度增高)试验平台,通过测定麦季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土壤呼吸强度和BIOLOG指标,研究了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50%条件下(~70 nmol mol-1),麦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响应.结果发现,臭氧浓度升高下麦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微呼吸强度增加,平均吸光值显著高于对照(P〈0.05).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臭氧浓度升高对麦田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臭氧处理下均一度指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相对于其它碳源,臭氧浓度升高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的糖类物质利用能力的影响最大.研究揭示了1.5倍的近地层臭氧浓度增强了麦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特别是非优势微生物.
余永昌林先贵张晶李全胜朱建国
关键词:臭氧浓度升高麦田水溶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