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01005)

作品数:7 被引量:114H指数:4
相关作者:段七零郭广猛朱会义谈明洪刘林山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科技学院中国科学院扬州职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叠合
  • 1篇断裂点理论
  • 1篇行政
  • 1篇行政区
  • 1篇行政区域
  • 1篇原油
  • 1篇生态影响
  • 1篇能值
  • 1篇能值分析
  • 1篇综合生
  • 1篇粮食安全
  • 1篇粮食生产
  • 1篇粮食综合生产
  • 1篇粮食综合生产...
  • 1篇流场
  • 1篇经济腹地
  • 1篇缓冲带
  • 1篇建设用地
  • 1篇合生
  • 1篇腹地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扬州科技学院
  • 2篇扬州职业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扬州市新华中...

作者

  • 5篇段七零
  • 1篇刘林山
  • 1篇谈明洪
  • 1篇薛美云
  • 1篇陈百明
  • 1篇周小萍
  • 1篇朱会义
  • 1篇郭广猛
  • 1篇吕昌河
  • 1篇张添丁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我国原油流动的空间格局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运用平衡方程式分析了我国各省区的原油生产消费与输入输出状况,并根据自给率,将我国26个原油流动省区划分为基本自给型、半自给型、净输出型和净补给型4种原油产需平衡类型。根据流动比率,26个省区可划归为输出中心、输入中心和交流中心3种原油流动职能类型;在分布格局上,输出中心为直角三角形,输入中心为直角梯形区,交流中心则为钝角三角形。以主要源地为标准,我国原油流动可划分为北部、西北、华东和华南四大流场,其中北部、西北属于全国性流场。我国原油流动路径可分为五大密集区,各区路径的空间结构不同:东北区为树状网络结构,华北区为单枝二叉树状结构,西北区为"X"形结构,华东区为多中心"Ⅲ"形结构,华南区则为"Y"形结构。流动路径之间还广泛存在并联与串联,充分发挥多种通道的综合流动效益。研究原油流动空间格局为我国石油空间组织的优化奠定了基础。
段七零
关键词:产需平衡流场
我国土地政策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生态影响
<正>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了有关土地管理的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包括《土地改革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以及《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农业法》等法律;《...
吕昌河
文献传递
基于断裂点理论的南京经济腹地界定及层次划分被引量:33
2010年
中心城市及其腹地的研究一直是城市地理学的热点。首先,构建多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城市中心性强度,以此修正断裂点模型中的城市人口规模。其次,结合加权Voronoi图方法,勾勒南京与其经济区区外竞争城市间的经济腹地范围和南京与区内周边城市间的经济腹地范围,并采取实证法对理论上的腹地范围进行调整。最后,根据经济联系的强度,将南京经济腹地划分为6个层次。研究表明:南京与区外、区内城市间的经济腹地,两者都呈"红桃心■"的形状,但在前者经济腹地中,南京并不位于中心而是偏于东侧;而在后者经济腹地中,南京基本位于中心位置。研究南京经济腹地的范围与层次,有利于南京经济区更科学合理的空间组织和加快长三角地区向西北方向的空间辐射。
段七零
关键词:断裂点理论
江苏城市势力圈与行政区域的叠合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在认识城市势力圈内涵和比较两类划分方法的基础上,用由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城市综合规模值和借助GIS求得的最短交通时间成本,来修正势能模型,并划分江苏城市势力圈的范围.结果显示:苏南形成了以南京、苏州为龙头的势力圈空间架构,苏中呈现较为均衡的势力圈态势,而苏北势力圈呈非均衡状态.通过势力圈范围与行政区域的叠合,得到各市域的势力圈构成和各势力圈的跨市域分布,以及两者之间的4种叠合关系.研究结论可为江苏城市体系规划的编制以及省内行政区划的调整提供参考.
段七零
基于能值分析的江苏省耕地生态足迹区域差异被引量:17
2008年
以江苏省耕地生态足迹为研究对象,在考虑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把太阳辐射、降水量、土壤肥力、土地利用效率、耕地面积等作为构成承载力的实质因素,计算了江苏省不同地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就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而言,苏北地区普遍大于苏中和苏南地区,盐城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最大,无锡市、南京市和苏州市最小。就人均耕地生态足迹而言,苏南地区普遍小于苏北和苏中地区,盐城市、南通市和淮安市最大,而无锡市、苏州市和常州市最小。江苏省13个地市的生态差额指数都小于0.5,即耕地都处于不可持续性状态,其区域差异是:南北两端好于中部,南端的苏州市、无锡市最好;而江苏中部,又是中间好于东西两侧,东侧的南通市、盐城市最差。
段七零
关键词:能值分析
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被引量:22
2008年
以"藏粮于地"战略思路为基本出发点,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构建了中国粮食现实生产能力评估框架,确定了当前"藏粮于地"的方式。认为粮食闲置生产能力构成"藏粮于地"粮食现状增产潜力,即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利用该评估框架,运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遥感、统计等数据,对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为4 180.33×104t,占现实粮食产量的8%。如果变现这一"藏"粮能力,按人均粮食占有标准400kg计,粮食自给率可增加8个百分点,说明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由此,提出了实现"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周小萍陈百明张添丁
关键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安全
改革开放三十年江苏省城市势力圈空间格局的演变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首先运用Mann-Kendall方法找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突变点年份。接着运用主成分法得到江苏省各城市的中心性指数,并用聚类法划分三个年份的江苏省城市等级。然后采用城市中心性指数和交通时间成本对传统势能模型中的城市规模和距离因子进行修正,并运用GIS栅格算法得到三个年份江苏省前三级城市的势力圈范围,概括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①南北格局向东西格局转变,②南部城市势力圈向北扩展,③苏南势力圈走向多元化。最后探讨演变机制,认为交通轴线的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要素投入差异对势力圈格局的演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段七零薛美云
北京周围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及解释被引量:38
2007年
城市对其周围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大城市周围建设用地比例高,分析和解释大城市周围的建设用地格局可进一步拓展我们对此领域的认识。本文以2005年北京中心区周围50km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数字化图件为基础,由内而外,建立5个宽度为10km的缓冲带,分析了北京2005年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的变化,并从自然、历史和经济学的角度对此格局作出诠释。主要结论如下:北京市周围建设用地格局呈现出四条非常清晰的放射带,这几条放射带和2200多年前的秦朝驰道吻合;北京市周围建设用地图斑的空间分布的连续性并没有受到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缓冲带30-40km可能是北京城市中心区在平面上的影响界线;在缓冲带10-20km和缓冲带30-40km内,城市用地比例呈现出两个峰值。
谈明洪朱会义刘林山郭广猛
关键词:缓冲带建设用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