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XW045)
-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2
- 相关作者:杨桃莲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华大学复旦大学密苏里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微博传播与时尚身份认同被引量:1
- 2015年
- 微博的快捷特征与"时尚"的流行特征天然吻合,使之成为时尚传播的有效媒介。微博主在传播时尚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自尊或归属感,产生身份意义上的自我认同或社会认同。本文着重分析时尚微博主如何建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塑造独特的"时尚自我"。与此同时,他们利用微博的公共性,通过链接与关注、回复与评论,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建构"我们都是时尚达人"的社会归属感。
- 杨桃莲
- 微博空间中“理想自我”的建构被引量:8
- 2013年
-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有差异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现象。早期研究者发现,因为自我差异长期存在,难以消除,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他们过于注重自我差异的消极效应,而忽略了自我差异的积极效应。网络的崛起,引发一些研究者开始研究网络情境中的自我情况,他们认为,人在网络中更易进行理想化的自我陈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当今网民热用的新媒体——微博,分析其使用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想自我",研究发现,微博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建构理想我:通过印象管理策略来美化自我,将"理想我"投射于他人,虚拟想要成为的另一身份。
- 杨桃莲
- 关键词:理想自我
- 微博的时尚传播价值探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微博是Web2.0时代的一种SNS形式,它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有效促进了时尚的传播。微博的时尚传播价值包括:微博的即时性、"反记忆"功能与时尚求新求变的流行特征天然吻合,使之成为时尚传播的有效媒介。微博的超链接拓展了时尚传播的文本内容,使读者能接触大量的时尚产品信息,并产生购买的念想及行为。微博的"去中心化"消弥了时尚传播的等级界限,使得时尚传播更显平等、自然和亲切。微博的社交性助推了时尚产品的口碑营销,使时尚传播更显效果。
- 杨桃莲
- 关键词:口碑营销
- 微博空间中“现实自我”的建构被引量:2
- 2013年
- 关于网络中自我的建构问题,早期大多数研究均关注纯粹匿名环境中网络身份的建构,从而得出"与现实生活中不一样的自我"的结论。微博不是纯粹匿名的,本文关注微博空间中"现实自我"的构建问题可充实、丰富原有的研究。研究发现,微博实名制限定了自我的现实身份,微博主的"现实我"是通过"自我叙事"和"与他者的闲聊寒暄"中建构出来的,并着重阐述了微博主如何建构"现实我"。
- 杨桃莲
- 关键词:实名现实自我自我叙事
- 微博主国家认同的自觉建构——以新浪“中国梦”微博文本为考察对象
- 2016年
- 媒介具有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微博的出现不仅拓宽了建构国家认同的主体范围,也使得受众不再是"被影响"而产生国家认同,更多是主动自建国家认同。本文对"新浪微博风云影响力榜之名人影响力"和"新浪风云人气榜之名人人气榜"排名前100位的微博主进行了虚拟田野考察,对微博主如何自觉建构国家认同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微博主从多元关注、情感认同到参与行动中构建了国家认同的全过程,达到了自我价值和国家认同的统一。这种模式对引导民众在其它议题上的国家认同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 杨桃莲
- 关键词:中国梦国家认同
- 学者自我表露差异中的性别认同——基于新浪微博文本的考察被引量:2
- 2017年
- 媒介具有建构社会性别特征的作用。过去,受众是媒介建构的对象,如今,受众不再是被动的建构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媒介建构自己的性别形象。本文以新浪微博为考察"田野",对"新浪微博风云影响力榜"和"新浪风云人气榜"中65位学者所写的微博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学者们的自我表露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特征,他们主要通过外在的不同自我表露方式和内在的不同话语策略来建构他们的性别形象。现实生活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并没得到改观,与过去不同的是,微博中的学者是在主动建构自己的性别形象,而不是被建构。
- 杨桃莲
- 关键词:学者自我表露性别认同
- 微信朋友圈中阶层认同的建构被引量:3
- 2017年
- 微信是当今网民热用的新媒体。微信低门槛以及多重功能的特性便于用户建构多元化的阶层认同。研究发现,微信用户主要通过生活叙事和微信消费来显露自己的阶层身份;通过设置边界对阶层进行积极区分;通过点赞、评论和转发,以及私聊与群聊形式的交往互动寻找、确认他们的归属感。与现实生活阶层认同不同的是,微信便于用户建立多元化的阶层认同,用户可同时穿梭于不同的阶层群体之间,在各个群体内寻找、确认自己的归属感。
- 杨桃莲
- 关键词:朋友圈阶层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