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C35B04-5)

作品数:10 被引量:78H指数:6
相关作者:谭凯乔学军王琪杨少敏沈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地震
  • 5篇形变
  • 4篇同震形变
  • 4篇INSAR
  • 3篇GPS
  • 2篇断层
  • 2篇汶川地震
  • 2篇龙门山
  • 2篇龙门山断裂
  • 1篇地表形变
  • 1篇地磁
  • 1篇地磁场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变形
  • 1篇地球
  • 1篇地球内核
  • 1篇地震同震形变
  • 1篇断层运动
  • 1篇震中
  • 1篇时间同步

机构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地壳运动与地...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谭凯
  • 4篇乔学军
  • 3篇沈强
  • 3篇王琪
  • 3篇杨少敏
  • 1篇赵斌
  • 1篇邓洪涛
  • 1篇鄂栋臣
  • 1篇张景发
  • 1篇朱智勤
  • 1篇游新兆
  • 1篇王晓强
  • 1篇刘代芹
  • 1篇周春霞
  • 1篇陈志遥
  • 1篇吕品姬
  • 1篇方伟
  • 1篇李杰
  • 1篇羊远新
  • 1篇蒋靖祥

传媒

  • 5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测绘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Geodes...

年份

  • 3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2010 Mw6. 9 Yushu earthquake from InSAR images被引量:1
2011年
Co-seismic ground-surface deformation of the Yushu earthquake on April 14,2010 i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interferometry principle by using InSAR images from ALOS PALSAR and ENVISAT ASAR pairs. The observed maximum line-of-sight displacement is 54 cm,which is equivalent to a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180 cm on the surface. The location of macro-epicenter is very close to the epicenter determined by in situ investigation,suggesting that InSAR is an ideal tool for quick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cro-epicenter,and thus for timely disaster assessment after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Shen QiangQiao XuejunWang QiZhang JingfaTan KaiYang Shaomin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地震同震形变ENVISAT宏观震中INSAR
地球内核与磁场被引量:1
2010年
根据地磁场倒转模拟实验,地球固体内核具有导电性。内核与外核的运动互相耦合,对地磁场的形成、维持、翻转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对内核磁场的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以上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引入磁矢势后,获得了地球固体内核的磁场公式,并讨论了由于长周期地磁场感应的内核磁场特性。
邓洪涛
关键词:地磁场磁矢势
基于ICESat轨道交叉点分析的东南极Lambert-Amery系统当前高程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仍然是全球海平面变化估计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本文使用2003~2007年ICESat/GLAS获取的高精度冰盖测高数据,利用我们开发的高精度高程变化提取程序,首次获取了东南极最大冰流系统——Lambert-Amery地区在ICESat卫星轨道交叉点处的高程变化序列.依据冰川动力学原理,对该流域进行详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研究各子区域内高程年际变化特征.对该区域的研究有以下新的认识:(1)除Amery冰架区域(AIS)外,其他区域高程年际变化呈正增长;(2)各子区域高程的年际变化特征呈现显著的区域变化特征,AIS和MGLup的年际变化分别为-6.1 cm/a和6.6 cm/a.(3)流域西侧的高程变化是东部的2~3倍.研究第一次以高密度和高时间分辨率获取了该区域高程变化的时间序列,并采用回归模型详细分析了各子区域高程的年际变化特征.
沈强陈刚鄂栋臣周春霞
关键词:高程变化
汶川Mw7.9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的校检被引量:5
2010年
用GPS实测结果对由ALOS PALSAR数据获取的汶川Mw7.9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结果进行校检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InSARLOS观测值含有断裂两侧的常数误差和断层单侧双线性误差。经分析,断层两侧的常数误差由断层破裂两侧相位差引起,单侧双线性误差可能是卫星轨道偏移误差引起的。用GPS结果校准后的InSAR同震形变场与根据地震波反演给出的形变场基本符合,InSAR形变误差约为5cm。
谭凯沈强乔学军杨少敏
关键词:汶川地震INSAR同震形变龙门山断裂GPS
改则Ms6.9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模拟被引量:6
2009年
以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试错法对2008年西藏改则县扎西错Ms6.9地震断层几何形状进行格网搜索寻优模拟。观测值离散化得到1 010个数据总集,并重采样80次得到80个数据子集,每个子集之间存在微小的噪声差异,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80次搜索寻优。首先用单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30 cm。然后用双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15 cm。双断裂模型反映了观测形变场的基本特征,并与地震资料符合。根据80次搜索寻优得到主断裂倾滑量95%置信区间为1.6~2.4m。模拟表明,地表变形是主、余震两次破裂的结果。实际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InSAR可以作为监测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有效技术。
谭凯乔学军游新兆王琪
关键词:INSAR同震形变位错模型
北天山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特征被引量:17
2010年
利用1998—2008年北天山地区近30个站的GPS观测资料,获取了研究区内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和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GPS运动速率表明:北天山地区的南北向地壳缩短表现为非均匀性,速度吸收的差异性表现出与该地区地震发生频度有一定的相关性;GPS测量得到的现今断裂总体活动特征与地质学推断结果一致,但量值存在差异。
李杰王晓强谭凯刘代芹帕尔哈提蒋靖祥方伟
关键词:断层运动GPS测量地壳变形
中国玉树Mw6.9地震InSAR地表形变特征分析被引量:21
2010年
利用ALOS PALSAR和ENVISATASAR雷达遥感干涉像对,获取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w6.9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对形变结果的分析表明:至少有3次地表破裂;沿断层走向的形变分布范围远大于垂直断层分布范围,且对断层两侧的影响范围在10 km左右;最大的视线向形变量达54 cm,最大水平位移达180 cm;形变分布特征与左旋走滑断层特征吻合。对比ALOS PALSAR和ENVISAT ASAR的形变测量结果,发现两种模式获取的结果非常一致。另外基于InSAR获取的宏观震中与野外考察结果也非常一致,表明InSAR是宏观震中快速定位的简单快捷方法。
沈强乔学军王琪张景发谭凯杨少敏
关键词:INSAR地表形变断层
汶川Ms8.0地震同震倾斜应变变化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对汶川地震震中附近450 km范围内倾斜仪、应变仪记录到的同震变化做了筛选统计,并根据弹性半无限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分别采用远场地震波资料、近场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的同震滑移分布模型,正演计算震中附近台站的同震倾斜、应变变化。通过对实际观测与模拟计算结果的比较,初步表明: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存在75%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比模拟值大约1~2个量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仅有33.3%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变化与模拟计算值相当或仅大1个数量级。
赵斌吕品姬陈志遥李正媛谭凯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模拟计算
GPS/INS组合系统中时间同步的模块化实现被引量:6
2010年
首先对现存的GPS/INS组合系统中不同的时间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模块化角度出发,利用NI公司的数据采集板卡和软件Labview,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法搭建了一种方便灵活、低成本的时间同步模块。通过实验证实,应用于市面上常见的RS-232数据接口的低精度的微机械INS传感器也可以达到5 ms的同步精度。
朱智勤吴玉宏羊远新
关键词:GPSINS时间同步模块化
汶川地震GPS形变约束的破裂分段特征及滑移被引量:10
2011年
为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分段特征及滑移,采用弹性位错模型和模拟退火算法,数值模拟汶川震区密集的GPS同震形变。结果表明,GPS同震形变场至少需要用铲状的位于映秀—北川之间的五个断裂加上灌县—江油断裂来模拟。该模型对GPS数据的符合程度与汶川地震滑动分布模型相当,基本反映了汶川地震破裂特征。映秀—北川断裂总长255~294 km。南段以逆冲为主,分上下两层,最深达30 km。中段右旋走滑和逆冲都很大,而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映秀段地震周期最短为3 000 a。破裂上层深度14km可能是龙门山中央断裂的闭锁深度。汶川地震可能源于相邻块体的相对运动和挤压、深部滑脱或浅部闭锁,在薄弱构造处首先爆发地震。
谭凯乔学军杨少敏王琪
关键词:汶川地震GPS同震形变龙门山断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