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451064201003804)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向前解新明朱海涛范海燕张桂权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阜阳师范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水稻
  • 2篇突变体
  • 2篇基因
  • 1篇代换系
  • 1篇单片段代换系
  • 1篇蛋白
  • 1篇性状
  • 1篇野败型
  • 1篇叶色
  • 1篇叶色突变
  • 1篇叶色突变体
  • 1篇直立穗
  • 1篇肉桂酰辅酶A...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 1篇生物信息学分...
  • 1篇穗部
  • 1篇穗部性状
  • 1篇片段
  • 1篇转运蛋白

机构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3篇张向前
  • 2篇朱海涛
  • 2篇解新明
  • 1篇王涛
  • 1篇蔡健
  • 1篇廖秋平
  • 1篇张桂权
  • 1篇马同富
  • 1篇李有涵
  • 1篇柯善文
  • 1篇范海燕
  • 1篇李晓燕
  • 1篇陈慧
  • 1篇朱琼华
  • 1篇邹龙海
  • 1篇唐然
  • 1篇冯小龙
  • 1篇霍松

传媒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Agricu...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象草CCR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英文)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从能源植物象草中克隆出参与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CCR)的cDNA序列及全长DNA序列,进而分析其序列特征。[方法]采用传统RT-PCR及RACE技术克隆象草CCR序列,并利用NCBI,ProtParam,ProtScale,TMHMM,TargetP,SignalP,Pfam20.0,Prosite,Swiss-Model和ClustalW2等在线分析程序以及DNAman,DNAstar和MEGA5软件对得到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克隆得到了象草CCR包含编码区和3'非翻译区的长为1316bp的cDNA序列以及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的全长为6133bp的DNA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知,象草CCR基因编码长为369个氨基酸的蛋白,该蛋白二级结构元件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属于依赖NAD表异构酶/脱氢酶家族,其辅助因子结合区域和底物结合位点高度保守。[结论]成功从象草中克隆出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它具有CCR同源基因典型的特征。获得的各种生物信息学数据为今后开展此酶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象草的更好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朱琼华张向前霍松陈慧李有涵唐然解新明
关键词:象草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
水稻阶段性返白突变体的鉴定和候选基因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从粳稻品种中花11的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叶色突变体sgra,该突变体幼苗期叶色正常,而6~8叶期以后新生叶白化,随后白化叶转绿.突变体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籼粳杂交F2群体对突变位点进行了基因定位,将其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的2个标记ID343-11和PSM415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9和1.0cM.随后,利用已公布的水稻序列和SSR标记,在两标记间发展了9对新的标记,进一步将SGRA基因定位在IDM-2和RM26739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7.6kb.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候选区段基因组DNA测序分析表明,候选基因编码一个ABC转运蛋白.
张向前李晓燕朱海涛王涛解新明
关键词:水稻叶色突变体ABC转运蛋白INDEL标记
水稻直立穗突变体 ep7的鉴定及其候选基因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在粳稻中花11的组培后代中发现1个突变体ep7,其稻穗直立,且株高、有效穗、粒长和千粒质量等均显著降低;利用该突变体与籼稻华粳籼74构建F2分离群体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表型由1对核隐性基因控制,并用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上,命名为EP7,其与InDel标记ID5198-2和ID4309-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 cM和0.5 cM;生物信息学和序列多态性分析表明,可能是大片段的DNA插入造成候选基因功能缺失,导致该突变表型的产生。
朱海涛柯善文冯小龙邹龙海曾秀瑜张向前
关键词:水稻穗部性状基因定位
水稻恢复基因Rf3和Rf4聚合效应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为选育水稻野败型和夜公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较强恢复系和分析恢复基因Rf3和Rf4的聚合效应,采用5个携带不同供体恢复基因Rf3和4个携带不同供体恢复基因Rf4的单片段代换系两两杂交,配制了11个杂交组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这11个杂交组合的F2和F3群体中筛选鉴定6个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的双片段聚合系和5个携带Rf3(Rf4)的次级单片段代换系。结果表明,对于野败型不育细胞质,这些双片段聚合系具有不同的恢复性。其中,携带基因型Rf3-4Rf3-4/Rf4-4Rf4-4的DSPL04-01/23-10P1、DSPL04-01/23-10P2和DSPL04-01/23-10P3的恢复性最强,携带基因型Rf3-4Rf3-4/Rf4-2Rf4-2的DSPL11-01/14-10P和DSPL22-01/14-10P的恢复性最弱,携带基因型Rf3-4Rf3-4/Rf4-3Rf4-3的DSPL22-01/27-10P的恢复性居中。5个次级单片段代换系代换片段的总长度为133.9 cM,长度分布范围为24.1~28.5 cM,平均长度为26.8 cM。利用恢复性最强的DSPL04-01/23-10P1及其相应的单片段代换系分别与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和夜公型不育系‘Y华农A’杂交,通过考察F1杂种株的花粉育性,研究DSPL04-01/23-10P1中的恢复基因Rf3和Rf4的聚合效应。DSPL04-01/23-10P1较其相应的单片段代换系能够提高F1杂种株的花粉育性,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本研究选育的双片段聚合系中所聚合的来自不同供体的恢复基因Rf3和Rf4之间没有互作效应。
蔡健范海燕廖秋平马同富张桂权
关键词:水稻单片段代换系野败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