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6JJD75011-44008)

作品数:11 被引量:139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德胜谭好哲李雷雷达蔡萍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美学
  • 2篇儒家
  • 2篇文学
  • 1篇大义
  • 1篇新时期文学
  • 1篇新世纪文学
  • 1篇学科
  • 1篇元问题
  • 1篇哲学
  • 1篇中国美学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学
  • 1篇人文学科
  • 1篇认识论
  • 1篇日常生活美学
  • 1篇日常生活审美...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改革
  • 1篇审美文化研究

机构

  • 5篇山东大学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青岛理工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中国作家协会

作者

  • 5篇王德胜
  • 4篇谭好哲
  • 1篇李雷
  • 1篇孟姝芳
  • 1篇蔡萍
  • 1篇雷达
  • 1篇董宏

传媒

  • 2篇文艺理论研究
  • 2篇社会科学辑刊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有生于微”:儒家“微”本体论及其美学思想内涵被引量:3
2017年
"有生于微"作为儒家本体论思想,不仅包含了仁义思想、重情思想,同时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更为有力的美学发生学意义。在美学上,古代儒家不仅形成了"美即善"之中和为美的伦理道德美学,也形成了"美即微"的形而上的审美追求。言简意赅、以小见大之发"微",情感表达的含蓄之幽"微",微显阐幽之精"微",惩恶而劝善的仁义之深"微",是儒家"微"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王德胜蔡萍
关键词:微言大义儒家
“微时代”的美学被引量:40
2014年
进入"微时代",文化生产方式急剧转化以及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去历史化",带动社会生活审美叙事向"日常生活的审美性"回归;文化风格的"碎片化",引导人们在生活的美学坐标上重新规划日常生活取向,将生活感受的审美功能绝对化;个人化风格的普遍泛化与文化民主的"草根性",有力地支持了当下生活中集体娱乐的审美经验及其意义"微"化。这一切集中凸现了"微意义"作为"微时代"美学价值呈现的普遍性。
王德胜
关键词:美学取向
“里仁为美”: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元问题被引量:10
2013年
《论语》"里仁篇"里提出的"里仁为美"观点集中体现了儒家美学的人学底蕴,是先秦儒家美学中一个具有元问题性质的理论命题。该命题突显出了孔子的美学思想与其仁学思想体系的内在联系,揭示出美之为美的仁本根源,同时也成为孔子对于人生、社会、艺术以及自然等等各个不同领域进行审美思考和评判的依据与标准。孟子"充实之为美"的界定与"里仁为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里仁为美"的思想彰显出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人生意味,二是偏重于从内容、内在性质方面论美,三是不把美的存在以及审美活动与其他存在和活动相互隔绝。此外,这一思想也具有显明的现代价值:其所标举的仁爱精神、处世原则和思想情怀,可以对当今欲望膨胀的物化人生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同时,汲取其中的仁本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和艺术以善导美、美善并举的优秀传统,也有利于克服消费主义文化潮流影响下当代艺术审美活动内容空虚、情趣低俗的弊端。
谭好哲
关键词:先秦儒家美学思想元问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被引量:49
2012年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西方理论话语的简单移植,它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现实以及审美泛化境况内在契合,构成当代美学研究的整体现实语境。其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差异性理解之上。同时,"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内在延续性,它们使"日常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现实的美学话语成为可能。
王德胜李雷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文化研究感性日常生活美学
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的走势被引量:31
2010年
一、没有选择余地的“命名” 如果说,怎样看待2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以及要不要把已经使用了二十多年的“新时期文学”的概念继续叫下去,曾是一个颇费斟酌的问题;如果说,几年前文学理论界还在为“新世纪文学”的概念正名的话,那么,在新世纪走过十年的今天,人们似乎打算放弃对这一概念的费力争辩了,
雷达
关键词: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理论界
以“人”为关注点——朱光潜心理美学研究的特点
2012年
崇尚科学的、经验的和自下而上的实证性分析,关注人的感性之维,充分体现了经验主义美学对朱光潜心理美学研究的影响,内在地体现了朱光潜对"科学性"的重视。其心理美学研究以人生价值实现为依托,深入具体现实,体现了审美与人生的有机联系。而以生命价值关怀为根本,广泛吸取中西不同文化精髓和思想观念,则体现了朱光潜"兼收并蓄"开放的学术胸襟。
王德胜孟姝芳
关键词:经验主义美学
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形态与主题被引量:1
2011年
19世纪末叶至今,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时期或日后经典时。依时间序列和观念取向而言,后经典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可以分为科学型、政治型、社会批判型和文化分析型四种理论形态。四种理论形态各有其理论成就和局限,显示出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在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背后,也蕴含着理论主题上的共通性与统一性,这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的高度关注。
谭好哲
关键词:主题
从形上思辨到现实关怀——中国新时期美学的历史转型与时代特征被引量:1
2008年
中国现代性美学真正走上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发展道路,是从建国之后。具体来说,建国之后的美学研究可细分为两个时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美学真正走上理论抽象的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则是逐渐走向具体的再现或综合性具体化的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社会境遇,使不同于既往的大量新的艺术、审美与人生问题涌现出来,而先前形成的美学观念和研究范式又不能对之作出切实有效的解释,致使旧有的理论在新的现实面前日渐显示出其空疏不实的缺陷和无能为力的尴尬,因而转向现实本身,从形上思辨转向现实关怀,从对现实的时代思考中检验和发展旧有的理论,并在超越和改造旧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学说,便成为近三十年中国美学研究的一种必然选择。概括起来看,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转向对文艺问题特别是大众流行艺术的理论观照,二是开始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的理论研讨,三是转向对审美与人生关系问题的人文思考与批评。从形上思辨到现实关怀的转向大大拓展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恢复了美学学科的人文特性,也使新时期美学研究体现出了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开放性特征,从而为新时期美学研究带来种种新的气象和景观;与此同时,审美现实的发展和美学研究本身也已经将一些新滋生的问题和矛盾推到美学研究者面前,需要认真加以回应和思考,并历史地给予解释和解决。
谭好哲
关键词:现实关怀
文艺美学:“双重变革”与“集体转向”被引量:2
2008年
王德胜
关键词:思维变革文艺美学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美学社会改革人文学科
当代环境美学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拓展与超越被引量:5
2013年
当代环境美学不仅重申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性,还把以环境为对象的环境艺术,以及由人类所设计、创造出来的一切环绕之物,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是对仅仅专注于艺术审美问题研究的现代美学的极大拓展和扩充。环境美学将当代生态思想引入美学研究,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处于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环境状态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环境的审美不可能与价值取向、利害关联毫无关系,从根本上颠覆了审美无利害这一支撑现代美学的主导审美观念,从而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维度上达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以及美学与伦理学的内在沟通。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建立在心物二元、主客分离基础上的审美静观模式普遍持否定态度,倡导一种人类与自然统一、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审美介入模式,不仅强调人处于环境之中,对环境的审美需要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共同参与,还特别强调环境审美经验的社会性及其与日常经验的相通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美学对审美活动的超越性乃至超验性价值的迷恋,使审美活动重新回归其与人类日常生活本来具有的密切联系,重新恢复了审美活动的生活属性。
谭好哲
关键词:环境美学西方现代美学自然美生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