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X066)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强吴云房晓琛更多>>
相关机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安徽农业大学阜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道德
  • 4篇伪善
  • 4篇伦理
  • 2篇宗教
  • 2篇伦理学
  • 1篇道德神学
  • 1篇道德思维
  • 1篇道德文化
  • 1篇道德文化建设
  • 1篇道德信仰
  • 1篇道德形而上
  • 1篇道德形而上学
  • 1篇道德意识
  • 1篇道德宗教
  • 1篇德文
  • 1篇信仰
  • 1篇形而上学
  • 1篇演进
  • 1篇意识形态
  • 1篇哲学

机构

  • 8篇中共上海市委...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王强
  • 1篇房晓琛
  • 1篇吴云

传媒

  • 2篇道德与文明
  • 1篇理论探讨
  • 1篇哲学研究
  • 1篇人文杂志
  • 1篇中共天津市委...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的方法论旨趣
2013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的方法论旨趣,是以哲学变革作为伦理学的方法先导,从而展现伦理世界的根本转变:从"彼岸世界"到"现世世界",从"对现实的伦理观念批判"到"对现实的改变",最终从"道德人间"升到"道德天国"。在此基础上,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转变为经济与道德"能否相容"以及"何种相容性"的问题。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道德与资本世界相适应,道德批判成为"伪善"的辩护;其前提是变革资本剥削的道德逻辑为以劳动为中介的相容关系。马克思以"资产阶级的伪善"为具体案例的分析,指出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历史无意识",从而揭示一种无产阶级伦理观实现对资产阶级伦理观的颠覆与终结。
王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论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逻辑及其演进被引量:1
2013年
研究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逻辑及其演进④,其最终目的并不是建构一种关于“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而是透过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伪善现象与问题,追寻其观念意识、习俗文化、行为模式之中的一般知识、概念的根据。康德提出:“如果一个纯然出自概念的先天知识体系叫做形而上学,那么,一种不是以自然,而是以任性的自由为对象的实践哲学就将预设并且需要一种道德形而上学,也就是说,拥有这样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甚至是义务。”(康德,2007年,第223页)由于是一种实践的知识,这一并非纯粹无所凭借就能产生的知识体系是依赖于道德经验的,即便这种经验是道德思维想象、反思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伪善最初就是道德主观性经验的产物。当然,道德思维的客体与经验客体之间的差异也是伪善发生的重要根据之一。从道德行动的经验出发,道德行动之后而求助于“思”,一种道德经验进入到思的形上境界。阿伦特指出:“向思想的求助发生在一个特别的中间时期(in.betweenperiod),这个时期切人到历史时间当中,……——由‘已不再’的事情和‘尚未’的事情共同规定的间隙。”而重要的是,“在历史上,这些间隙已经一再地显示出它们也许是包含真理的时刻”。(阿伦特,第7页)作为道德形而上学逻辑“间隙”的伪善,这一特殊概念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推动道德形而上学逻辑的发展,将道德的“主观性”向更高的“客观性”自由形态推进。在这里,笔者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即形而上学层面的伪善问题、现象,在道德形而上学逻辑发展中到底发挥什么作用;或者说,我们隐约意识到了伪善对道德形而上学逻辑发展过程的推进作用,但是这一逻辑过程到底如何,伪善作为逻辑节点是如何显现的。
王强
关键词:道德形而上学逻辑发展伪善演进实践哲学道德思维
在幸福的途中:道德何为? 道德何以为?被引量:4
2012年
现代人伦理生活境况中一个重大改变在于德福之间固定的、一元决定论的关系不复存在了。于是,对于现实的幸福而言道德成为"不彻底"的规划方案:一方面,国家共同体中的幸福规划成为"被幸福"的现实;另一方面,个体化追求幸福的规划却成为"被幸福奴役"的现实。现代伦理生活中的幸福是一种"缺失感"、"不在场"的存在。这不是简单的有德无福、无德而有福的道德悖论现象的延续,而是现代德福观、德福践行模式的转变。如何克服道德规划的不彻底性,打破"在……途中"的幸福魔咒,成为重大的现代性课题。扭转道德哲学模式,一种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世方案,注定不是在终极的幸福家园中的生活,而只是在历史生活中的幸福,克服"物化"的幸福生活逻辑,改变不幸福的当下因素,过一种有伦理的幸福生活。
王强
关键词:道德伦理学
伪善的道德意识形态批判被引量:3
2013年
伪善的道德世界发生是道德意识、思维的自身发展、道德文化发达的表现,这可以追溯到道德意识源头的分裂,形成自我逻辑上的"颠倒",进而表现出自主意识的自欺。这也注定了人类道德发展是以自我批判的方式进行,并试图通过道德意识发展形态的批判而推动道德发展。这可以区分为两条不同的路径:其一是道德意识的"形态化"审视,其二是道德意识的自我"扬弃"。前者通过道德意识的主观性向客观性发展过渡,实现伪善的自我克服,从而进入客观性的伦理生活、制度化的自由意志的伦理存在,展现道德意识的客观下降逻辑。后者认为这一逻辑是需要被颠倒的(伪善),从而通过道德的意识形态化扬弃,进入现实生活世界的历史发展而揭示作为虚假、颠倒意识的伪善,展现道德经验意识的历史上升逻辑。
王强
关键词:伪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
“伪善”伦理学研究的双重困境被引量:3
2011年
"伪善"作为一种较早出现的道德现象,一直盘桓在我们的道德生活中,并激励着人们对道德本质进行不断地追思与探索。但是,作为伦理学学科对象的"伪善"却受到了或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同时,这种"忽视"背后实际透露出伦理学在研究"伪善"问题上的双重困境:其一是外部困境,伪善日益作为一种行将消失的道德现象而出现;其二是内部困境,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系统地梳理"伪善"词源、研究方法及其与现代语境的关联性。伪善伦理学研究的外部现实困境,根源于其内部的理论结构。
王强
关键词:伪善伦理学
伦理关系: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2012年
道德文化是民族的全体生活的伦理关系,说到底就是对"伦理关系"的重建。现代中国道德生活中伦理关系问题有两个主要表现:其一,伦理生活的主体性与普遍性、整体性关系,二者之间的矛盾造成道德应然性逻辑下"被规范"的伦理生活;其二,伦理生活境况的本真性与目的性(德福)关系,二者的矛盾造成道德本真性逻辑下"被幸福"的伦理生活。因而,克服道德文化的二元悖论,需要在更宏大的现代性生活世界背景中来对待,这包括三个层面的系统:道德主体间相互承认的伦理关系,以生活方式为中介的传统与现代间的伦理关系,伦理道德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形态。这样,才能在交互作用的社会"整体"生活中重构现代伦理文化。
王强房晓琛
关键词:伦理关系道德文化建设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道德信仰何以必要——基于康德道德宗教理论资源的回答
2013年
道德信仰的研究要从逻辑理路僭越历史理路中走出来,首先就要澄清所借鉴历史理论资源自身的逻辑理路,这就是历史目的论下的康德道德神学的逻辑存在。具体体现在:道德神学的逻辑位置在于由道德应然状态到道德实然存在的逻辑中介,逻辑起点在于"人的二重性(有限的理性存在)"的存在,理论内容是二大公设及其理性、现世的二重性存在,而最终的指向和归宿是"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与至善的相称",使道德世界趋于最完美的相互和谐之中。
吴云
关键词:道德信仰道德神学
论伪善:从“宗教罪”到“道德恶”
2011年
康德通过对"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果"圣经故事的深入解读,发现人性不仅天然有向善或向恶的倾向,而且还有天然"以善掩恶"甚或"以恶(搏)取善"的倾向。虽然这是无善恶的选择,是知善恶前的"先行"行为;但是当我们以理性反思道德的人性前提之时,除却或善或恶的情形外,"伪善"理应成为情形之一。因而,在道德理性启蒙之下,回溯本源的道德经验,宗教的神秘化的"罪"转化为世俗社会中的道德"恶"。并且随着人类从自然秩序进入伦理秩序、自然世界过渡到伦理世界的理性化过程,伪善这种"个体性"的人性之恶转变为"总体性"的世界之恶。
王强
关键词:伪善
现代伦理世界的“伦理性”及其转变被引量:2
2012年
现代伦理生活"对哲学的要求"的形而上学表现就是"伦理性"——Sittlichkeit(或伦理生活、伦理世界),伦理性形而上学是现代性哲学的形态。"伦理与世界"的关系是现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伦理是以"世界"为依托的,世界是"伦理"的存在,这是两个相互交织的基本问题;而"伦理性"则是伦理与世界"关系"的交织点。本文拟以此框架分析现代伦理世界的"伦理性"。现代性伦理是在对传统伦理世界中"善的缺失"的感受中逐步确立的,因而,现代性伦理开端就以"世界性"的哲学要求的确立为基本特征。而现代伦理世界"伦理性"的哲学操作,既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批判,也无法指导世界的应然状态。于是,预设的至善理想——"伦理世界"被扭变为"恶的世界",这就是现代道德世界"伦理性"的转变:有恶世界的伦理学。这种伦理"世界观"的转变,深刻影响着现代伦理学的"伦理性"——"抑恶"优先于"扬善",而不是相反,或者说"抑恶"即是"扬善"。
王强
关键词:伦理世界伦理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