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400600)

作品数:12 被引量:173H指数:9
相关作者:张波金显仕戴芳群唐启升赵宪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摄食
  • 3篇长江口
  • 2篇鱼类
  • 2篇食物竞争
  • 2篇水域
  • 2篇鳀鱼
  • 2篇小黄鱼
  • 2篇南黄海
  • 2篇类群
  • 2篇黄鱼
  • 1篇大泷六线鱼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许氏平鲉
  • 1篇研究方法
  • 1篇鱼类群落
  • 1篇鱼卵
  • 1篇跃层
  • 1篇脂肪
  • 1篇摄食生态

机构

  • 1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青岛大学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5篇张波
  • 5篇金显仕
  • 4篇戴芳群
  • 2篇左涛
  • 2篇郭学武
  • 2篇庄志猛
  • 2篇赵宪勇
  • 2篇唐启升
  • 2篇李忠义
  • 1篇张敏
  • 1篇李富国
  • 1篇苏纪兰
  • 1篇张经
  • 1篇商弘
  • 1篇魏皓
  • 1篇章飞军
  • 1篇万瑞景
  • 1篇朱建成
  • 1篇童玉和
  • 1篇李春雁

传媒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Curren...
  • 1篇水产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4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底边界层动物被引量:2
2006年
底边界层动物是生活在海洋底边界层中的特定生物类群,通常包括超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底边界层动物的生态学意义表现在,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层系统底栖系统耦合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陆架海的碳垂直通量的重要影响因子。底边界层动物的采样装置主要包括滑橇式和陷阱式两种类型。
商弘章飞军郭学武
关键词:生物类群研究方法生态学意义
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被引量:17
2005年
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介绍了海洋可持续生态系统研究对我国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预期目标,以及研究实施计划。该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两个方面认识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与产出功能,量化其生态容纳量及动态变化,预测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易损性,寻求我国近海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途径。
唐启升苏纪兰张经
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温跃层对鳀鱼鱼卵垂直分布的作用被引量:6
2009年
2000~2004年5~7月"北斗"号生物资源调查船对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查期间,于2003年6月17~18日和6月27~30日分别在35°01.9′N、120°32.9′E海区和35°03.3′N、120°26.4′E海区进行了25h和64h的水团追踪观测调查,鳀鱼鱼卵的数量、垂直分布与水温的分布为重点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表明:水温垂直分布的变化、海水混合的强弱、水体的辐聚/辐散等物理过程对水体中鳀鱼鱼卵数量和鳀鱼鱼卵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有很大影响。温跃层分布深度的波动引起水体的垂直交换(混合)、水平对流(辐聚/辐散)和跨跃层的物质交换。温跃层深度变浅时,上混合层水体的厚度变薄,跨跃层的向上混合,将下混合层水体中和温跃层中的鳀鱼鱼卵输运到温跃层和上混合层中,同时表层水体发生辐散现象,使得下混合层、温跃层和上混合层水体中鳀鱼鱼卵数量减少、密度减小,导致整个水柱内鳀鱼鱼卵的数量减少;温跃层深度加深时,上混合层水体的厚度增加,跨跃层的向下混合,将上混合层水体中和温跃层中的鳀鱼鱼卵输运到温跃层和下混合层水体中,同时表层水体发生辐聚现象,使得上混合层、温跃层和下混合层水体中的鳀鱼鱼卵数量增多、密度增大,导致整个水柱内鳀鱼鱼卵的数量增多;温跃层水体中鱼卵数量和密度的变化较上混合层和下混合层水体更为显著。水体中温跃层的存在、温跃层分布深度的波动及其波动的程度对上混合层和温跃层中鳀鱼鱼卵的数量和密度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导致鳀鱼鱼卵数量垂直分布的剧烈变化。
万瑞景赵宪勇魏皓
关键词:产卵场温跃层
东海高营养层次鱼类功能群及其主要种类被引量:40
2007年
在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东海120°~126.75°N、25.75°~31°E范围内的两次大面积调查基础上,以占渔获量90%的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东海春、秋两季2个鱼类群落的功能群.结果表明,东海高营养层次鱼类群落包括7个功能群,即鱼食性鱼类、虾/鱼食性鱼类、虾食性鱼类、虾蟹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广食性鱼类.其中东海近海春季鱼类种群由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鱼食性鱼类和虾食性鱼类4个功能群组成,秋季鱼类种群由虾/鱼食性鱼类、虾食性鱼类、广食性鱼类、虾蟹食性鱼类、鱼食性鱼类和浮游动物食性鱼类6个功能群组成;东海外海春季鱼类种群由鱼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虾食性鱼类4个功能群组成,秋季鱼类种群由浮游动物食性鱼类、虾/鱼食性鱼类、鱼食性鱼类、虾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食性鱼类5个功能群组成.从生物量组成上分析,在各鱼类群落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功能群不同,春季东海鱼类群落以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功能群为主,而秋季以鱼食性鱼类功能群为主.其中带鱼、白姑鱼、六丝矛尾(鰕)虎鱼、多棘腔吻鳕、龙头鱼、小黄鱼、细条天竺鱼、发光鲷、鳀、花斑蛇鲻、短鳍红娘鱼、竹荚鱼、条尾绯鲤、黄鳍马面鲀、黄条(鱼师)等15种鱼为各功能群的主要种类.群落种类组成的差异,同种类体长分布的差异,以及饵料基础的时空变化是导致东海各鱼类群落功能群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张波唐启升金显仕
关键词:功能群鱼类群落
长江口及南黄海水域秋季小黄鱼与皮氏叫姑鱼的食物竞争被引量:11
2009年
根据长江口及邻近南黄海水域多个站位中不同体长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与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及其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了两者的主要食物组成及竞争策略。结果表明:(1)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六丝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中华栉孔鰕虎鱼(Ctenotrypauchen chinensi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口虾蛄(Squillaoratoria)6种生物饵料为两者的优选食物;(2)小黄鱼与皮氏叫姑鱼的体长与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3)小黄鱼、皮氏叫姑鱼及其一些生物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存在站位间的极显著差异(P<0.01);(4)2种鱼采取了栖息地与食物分化的摄食策略来缓和食物竞争。
李忠义戴芳群左涛金显仕庄志猛
关键词:小黄鱼食物竞争
长江口及南黄海水域春季生物摄食生态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根据长江口及毗邻南黄海水域多种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摄食生态类型,结果表明,一些生物的摄食生态类型计算结果存在时空与计算方法差异,其原因是生物的食性存在季度或年际上的时间变化,并会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发生改变;统一稳定同位素法与胃含物分析法计算生物摄食生态的判断类型后,2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24种共有生物有21种生物的判断结果一致,推断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摄食生态类型可行。
李忠义左涛戴芳群金显仕庄志猛
关键词:摄食生态稳定同位素长江口南黄海
黄海鳀鱼的生长特征及其年际与季节变化被引量:15
2007年
利用2001年1月和2004年1月黄海鳀鱼(Engraulisjaponicus)越冬群体的生物学资料和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1997-2003年海表水温资料,对鳀鱼的生长特征及其年际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水温与鳀鱼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2000年6、8、10月和2001年1、3、5月份的调查资料对鳀鱼生长的季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1年和2004年鳀鱼的VonBertanaffy体长生长方程参数L∞、K、t0。分别为190.1mm、0.47、-0.06和172.7mm、0.61、-0.17;体重生长方程的参数W∞、k、t0分别为45.4g、0.46、-0.11和35.5g、0.60、-0.21;生长拐点分别为2.35龄和1.72龄。相对2001年,1~3龄鱼的体长和体重积温生长速度增大,4龄鱼的体长积温生长速度相同,体重积温生长速度减小。(2)伴随着群体的补充和个体的生长与死亡,鳀鱼的体长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鳀鱼个体的肥满度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出现在生殖盛期之前的5月,为0.82;最低值出现在越冬期之后的3月,为0.44。
朱建成赵宪勇李富国
关键词:鳀鱼年际变化
黄海中部高眼鲽的摄食及随体长的变化被引量:34
2007年
对2004年1月-2005年10月在黄海中部采集的622尾高眼鲽样品的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眼鲽摄食的食物种类包括11类38种,其中甲壳类和瓣鳃类为优势饵料类群,共占食物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的99%;食物中的优势饵料种类为太平洋磷虾、脊腹褐虾和樱蛤.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黄海高眼鲽的摄食强度下降,食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鱼类不再是优势饵料类群,鳀鱼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通过聚类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高眼鲽摄食随体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长在51~370 mm范围内的高眼鲽的摄食强度没有显著的体长变化,但不同体长组摄食的食物种类有一定差异.<119 mm的主要以磷虾类和底层虾类为食;体长在120~199 mm的除以磷虾类和底层虾类为主要食物外,还摄食相当比例的瓣鳃类和鱼类;>200 mm的则主要摄食底层虾类和鱼类,磷虾类所占比例减小.
张波
关键词:食物组成
两种岩礁鱼类的食物竞争实验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日本鼓虾(Alpheus jaonicu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3种饵料生物,设置了8种饵料组合方式,包括不同种类的饵料生物以及不同投喂量。在室内对混养的2种岩礁鱼类—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进行食物竞争实验。根据摄食量、胃含物中饵料的出现频率和质量分数比等参数,研究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对3种饵料的选择性、竞争能力以及对不同饵料组合方式的响应。结果显示,许氏平鲉最大日摄食量(以湿重计)为(142.5±26.4)g·kg-1·d-1,大泷六线鱼最大日摄食量为(104.8±1.7)g·kg-1·d-1,二者对3种饵料的选择性从高到低均依次为玉筋鱼、日本鼓虾、细螯虾。许氏平鲉竞争能力强于大泷六线鱼,表现为对喜食饵料摄食量较大,喜食饵料在胃含物中的出现频率与质量分数比均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均显著影响这2种岩礁鱼类的食物竞争。
童玉和郭学武
关键词: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食物竞争
黄海重要饵料鱼种矢耳石的形态特征被引量:21
2008年
由于鱼类矢耳石的形态结构稳定,具有种的特征,且坚硬不易被消化,其形态特征可用于鱼类胃含物分析中的种类鉴定。本研究选取黄海"简化食物网"中的30种重要饵料鱼种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各种类矢耳石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这30种重要饵料鱼种的矢耳石中形态结构相似的有7组:赤鼻棱鳀和中颌棱鳀,细条天竺鱼和斑鳍天竺鱼,多鳞鱚和少鳞鱚,皮氏叫姑鱼和白姑鱼,黄姑鱼和小黄鱼,黑鳃梅童鱼和棘头梅童鱼,以及矛尾鰕虎鱼和六丝矛尾鰕虎鱼,本研究为胃含物分析等基于耳石形态的种类鉴别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进一步更广泛深入地研究和认知鱼类的耳石形态,近缘种耳石形态特征的量化研究,以及同一种类耳石形态的地理变异等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种类的鉴别,对提高胃含物分析的准确度也有很大帮助。
张波戴芳群金显仕
关键词:矢耳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