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4073)
- 作品数:5 被引量:73H指数:5
- 相关作者:高星文战久姚振兴王卫民郭志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基于“元素含量—面积”模型方法的地球化学场的多重分形模式分析被引量:24
- 2007年
- 从多重分形理论出发,在赤峰地区的2个区域应用“元素含量—面积(C-A)”模型方法。对“元素含量—面积”双对数图的形态进行分析,将地球化学异常多重分形特征模式分为3种类型:模式Ⅰ为可拟合为2条直线段的简单多重分形模式,具有该模式的元素在研究区内没有成矿富集的趋势,不存在实质性的致矿异常;模式Ⅱ为可以拟合为3条直线段的高富集多重分形模式,它在模式Ⅰ的基础上叠加有高含量的异常场,具有该模式的元素在研究区内存在较强的局部富集,成矿的可能性很大;模式Ⅲ为可拟合成3条直线段的低富集多重分形模式,它在模式Ⅰ的基础上叠加的是较弱的异常场,具有该模式的元素在研究区内有较弱的矿化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元素的成矿富集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了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的异常下限,划分了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
- 文战久高星姚振兴
- 关键词:地球化学异常
- 用转换函数方法研究腾冲—临沧地区地壳结构被引量:7
- 2008年
- 根据流动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三分量地震波形记录资料,应用转换函数及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对腾冲一临沧地区30个地震台站下的地壳横波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说明,研究区壳幔边界清晰、莫霍界面附近速度跳跃明显,由此得出该区地壳厚度在40km左右、并具有从南向北增厚趋势.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在腾冲一宝山地块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带,低速带的厚度在10~20km间.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各台站下方上地幔速度结构复杂.这些结果为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下地壳的侧向黏性流动、碰撞板块边界处壳幔物质交换等均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证据,为探讨印一藏汇聚过程中青藏高原东构造结岩石圈变形、高原隆升及其深部动力学有一定理论意义.
- 高星郭志王卫民姚振兴
- 关键词:波形反演转换函数模拟退火算法
- 2006年12月26日台湾南部滨海Ms7.2级地震破裂过程研究被引量:11
- 2008年
- 2006年12月26日12点26分27秒(GMT)台湾南部滨海发生M_s7.2(Harvard CMT)级地震.震中位于台湾南部滨海之南海次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引发造山作用生成的海洋增生楔内,这次地震是该区域百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我们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SDN)和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所(IRIS)提供的上地幔及远场范围宽频带P波垂向记录资料,基于点源和有限断层模型进行波形拟合反演,获得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给出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为东倾正断层兼小幅度走滑破裂事件,断层面走向为341.5°,倾角为77.9°,震源深度6 km.所得正断层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可能与板块的拆离(break-off)作用引发的在台湾造山带局部存在伸张作用力有关.
- 郭志高星王卫民
- 关键词:震源机制波形反演有限断层模拟退火
-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的多重分形分析与分解被引量:15
- 2007年
-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是找矿的重要依据,异常的空间结构性包括奇异性和自相似性.奇异性反映了地球化学元素在岩石等介质中的局部富集和贫化规律,根据不同的自相似性特征可以分离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的背景场和异常场,有利于进一步评价异常与矿化的关系.近年来出现了基于空间域、付立叶域、特征值空间、沃尔什域的C-A、C-D、S-A、MSDV、W-A等异常的分解和分析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对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的解释中.本文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探讨了小波域进行多重分形分析的方法在地球化学异常的分析和分解中的应用.并以山东乳山市葛口-石城测区的Au为例,以小波变换下的多重分形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金成矿的可能前景,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 文战久刘洪臣高星
- 关键词:小波变换奇异值
- 倾斜线源的三维电场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8
- 2007年
- 利用倾斜线状电流源的理论电位式和有限差分法理论,建立三维离散化方程组,并用ICCG法求解该方程组,设计三维电阻率异常体分布模型,经计算得到了地表视电阻率分布在垂直和倾斜线源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以上工作对利用直流电法勘探方法,来解决油田剩余油的分布及对地浸砂岩型铀矿矿层渗透性能的分析,有着实际的意义。
- 屈有恒张贵宾晋风明
- 关键词:有限差分视电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