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46-19)

作品数:11 被引量:153H指数:7
相关作者:朱晓鸣韩冬杨云霞解绶启金俊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安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异育
  • 6篇异育银鲫
  • 6篇银鲫
  • 5篇饲料
  • 3篇饲料利用
  • 2篇血液指标
  • 2篇幼鱼
  • 2篇鱼粉
  • 2篇稚鱼
  • 2篇体组成
  • 2篇仔稚鱼
  • 2篇长吻
  • 2篇长吻鮠
  • 1篇蛋白替代
  • 1篇淀粉
  • 1篇淀粉含量
  • 1篇毒理学效应
  • 1篇毒素
  • 1篇毒素积累
  • 1篇蓄积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安徽大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武汉工业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1篇解绶启
  • 11篇杨云霞
  • 11篇韩冬
  • 11篇朱晓鸣
  • 9篇金俊琰
  • 2篇刘变枝
  • 2篇李海燕
  • 1篇周立志
  • 1篇严全根
  • 1篇黄莹
  • 1篇雷武
  • 1篇陈家林
  • 1篇李钟杰
  • 1篇陈毅峰
  • 1篇陈林
  • 1篇董桂芳
  • 1篇曹申平
  • 1篇段元慧

传媒

  • 10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K需求的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以不同维生素K水平(0.13、2.15、3.25、6.40、12、17.20和23.20 mg/kg饲料)的7种精制饲料喂养初始体重约为(2.17±0.01)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10周,每个处理3个重复,研究异育银鲫对维生素K的需求量。结果显示:饲料中维生素K的添加可以明显降低摄食率,饲料中维生素K含量为2.15mg/kg时,摄食率出现最大值,之后显著下降(P<0.05),在12 mg/kg时达到最低值。特定生长率随着维生素K的添加表现出升高的趋势,饲料中维生素K含量为12 mg/kg时,出现最大值,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维生素K的含量从0.13 mg/kg升至3.25 mg/kg时,饲料效率显著升高(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K的进一步添加,趋于稳定(P>0.05),在12 mg/kg时达到最大值,并且与特定生长率呈正相关关系(SGR=0.01FE+0.95,R2=0.95)。血液红细胞数目随着饲料维生素K含量的增加先显著升高(P<0.05),在6.40 mg/kg时达到最大值,之后趋于稳定(P>0.05)。血红蛋白含量、血球容积比、血清钙含量与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表现出相似的趋势,均在不添加维生素K组出现最低值,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肝体比、肥满度及鱼体生化组成均不受饲料维生素K水平的影响(P>0.05)。分别对饲料效率、红细胞数目进行折线回归得出异育银鲫幼鱼对维生素K的最适需求量为3.73—6.72 mg/kg饲料。
段元慧朱晓鸣韩冬杨云霞金俊琰解绶启
关键词:异育银鲫维生素K饲料利用血液指标
卤虫投喂下长吻仔稚鱼消化酶发育和口宽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采用酶学和形态学测定方法,研究在投喂卤虫条件下长吻仔鱼4种主要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变化以及长吻仔鱼口宽、全长变化。实验共进行13d,实验结果表明:(1)长吻仔鱼全长、口宽的发育与其日龄表现出明显的线性正相关(R2TL=0.974,R2MW=0.964)。口宽与全长比值(MW/TL)在仔鱼开口后急剧下降,并自7日龄开始维持在0.07—0.08,口宽和全长处于同步发育期并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R2=0.948),说明7日龄(/h,days post hatching)后口宽和全长处于同步发育期,标志仔鱼转食的开始。(2)长吻仔鱼初次开口时即可检测出四种消化酶的活性。5—7/h时胰蛋白酶显著高于初孵仔鱼,与此时仔鱼开始开口摄食的行为相一致。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在仔鱼孵化后第7天即开口的第3天,淀粉酶活性在孵化后第6天,显著高于初次孵化出来的仔鱼。8—13/h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在较高水平平稳的波动,标志着消化道发育逐渐健全。
刘变枝朱晓鸣雷武韩冬杨云霞金俊琰解绶启
关键词:长吻鮠消化酶仔鱼
饲喂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_1饲料对异育银鲫成鱼的生长和毒素积累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以含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配合饲料饲喂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成鱼56d,研究异育银鲫成鱼[(122.3±0.7)g]生长、生理反应、肝脏组织学变化、卵巢发育以及鱼体各组织中的AFB1的毒素积累状况。实验分为5个实验组,不同实验组饲料中AFB1含量分别为0、5、20、50、500μg/kg饲料(实测值分别为2.59、4.12、12.39、46.23、454.07μg/kg饲料),每个处理3个平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均未表现出外部形态和行为异常,各组存活率均达到100%。各实验组异育银鲫成鱼终末体重、摄食率(F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均无显著差异。饲料AFB1水平对异育银鲫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各毒素组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各毒素组肝脏和卵巢均未见明显的组织学病理变化。肌肉和性腺中的AFB1积累量低于FDA食品安全限定标准(5μg/kg)。肝胰脏中的AFB1积累和饲料中的AFB1水平呈对数关系。饲喂AFB1≥50μg/kg饲料使异育银鲫成鱼肝脏AFB1积累超过安全限量标准。结果表明,异育银鲫成鱼至少可耐受AFB1含量达500μg/kg饲料(实测值:454.07μg/kg饲料)56d。
黄莹朱晓鸣韩冬杨云霞金俊琰李海燕陈毅峰解绶启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异育银鲫毒素积累
螺旋藻粉替代饲料中鱼粉对异育银鲫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蛋白沉积的影响被引量:22
2016年
实验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3.2±0.5)g为实验对象,研究螺旋藻粉蛋白替代饲料鱼粉蛋白(0、20%、40%、60%、80%和100%)对鱼摄食、生长、饲料利用和蛋白沉积的影响。实验设计了6种等氮(38%)等脂(10%)等能(16.50 k J)的饲料,每处理3个重复。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表观饱食投喂。实验水温为(28±3)℃,实验共持续60d。结果发现:随藻粉替代比例的增加,鱼摄食率显著上升;饲料效率则呈显著下降趋势;特定生长率在20%替代组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替代组均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蛋白沉积率在20%、60%替代时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替代组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肥满度在各替代组均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鱼体蛋白随藻粉替代比例的增加呈现先持平后降低的趋势,鱼体脂肪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20%、40%和60%替代组全鱼灰分均高于全鱼粉组;肠道消化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α-淀粉酶)在替代组和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随藻粉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呈显著上升,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则呈显著下降趋势,总磷表观消化率在20%替代时最低,在100%替代时最高。综合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沉积率情况,当鲫幼鱼饲料中鱼粉含量约为50%,且鱼粉为唯一蛋白源时,螺旋藻粉蛋白可替代饲料中20%鱼粉蛋白。
曹申平韩冬解绶启金俊琰刘昊昆杨云霞朱晓鸣
关键词:异育银鲫鱼粉蛋白替代
芙蓉鲤鲫幼鱼饲料适宜淀粉含量被引量:4
2016年
实验以鱼粉和酪蛋白为主要蛋白源、以鱼油和豆油为主要脂肪源(鱼油/豆油,1/1),设计了7组不同玉米淀粉水平(6%、12%、18%、24%、30%、36%和42%)的等氮(35%)等脂(8%)饲料来饲喂芙蓉鲤鲫(Carassius auratus var Furong carp♀×Cyprinus carpio red crucian carp♂)幼鱼(8.94±0.59)g以确定其最适饲料淀粉水平。实验周期为61d。结果表明,随饲料玉米淀粉水平的增加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先上升(P<0.05)而后趋于稳定,18%—42%饲料玉米淀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鱼体蛋白沉积率随饲料玉米淀粉水平的增加而增加,30%和42%处理组显著高于6%和12%处理组(P<0.05)。血浆葡萄糖没有受饲料玉米淀粉水平的影响(P>0.05),血浆总胆固醇含量在30%处理组最高(P<0.05),血浆甘油三酯随饲料玉米淀粉水平的增加而上升(P<0.05)。肝糖原随饲料玉米淀粉水平的增加而上升,36%处理组显著高于6%和12%处理组(P<0.05)。肌糖原和肠道淀粉酶活性随饲料玉米淀粉水平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通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淀粉水平的折线法分析表明,芙蓉鲤鲫幼鱼达到最大生长时饲料淀粉水平为27.47%。
陈林朱晓鸣韩冬杨云霞金俊琰刘昊昆解绶启
关键词:饲料利用
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的生长、体组成和肌肉脂肪酸的影响被引量:39
2011年
配制了十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3.53 g的异育银鲫幼鱼12周,探讨异育银鲫对不同脂肪源的利用效果。十种饲料中分别添加8%的鱼油(FO)、椰子油(CNO)、玉米油(CO)、亚麻油(LO)、大豆油(SO)、菜籽油(RO)、1∶1鱼油-椰子油(FCNO)、1∶1鱼油-玉米油(FCO)、1∶1鱼油-亚麻油(FLO)和1∶1∶1∶1鱼油-椰子油-玉米油-亚麻油混合油(MIX)。每组饲料三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实验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水温控制在(24±1)℃。结果表明,在单一脂肪源中,豆油组和椰子油组的增重率最高,其次是菜籽油组,鱼油、玉米油和亚麻油组的增重率最低。与相应的单一脂肪源相比,饲料中鱼油与椰子油、玉米油或亚麻油1∶1混合后使用提高了异育银鲫的生长。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异育银鲫血清生化指标、各组织的水分和脂肪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肌肉脂肪酸与饲料脂肪源呈明显正相关。摄食豆油和菜籽油饲料的鱼体肌肉中20:4n-6较高,而摄食亚麻油饲料的鱼则含有较高的20:5n-3和22:6n-3,表明异育银鲫具有转化18:2n-6和18:3n-3为高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从实验可以看出,豆油、椰子油和菜籽油是异育银鲫饲料中良好的脂肪源。
陈家林韩冬朱晓鸣杨云霞解绶启
关键词:异育银鲫脂肪源肌肉脂肪酸
水华蓝藻对鱼类的营养毒理学效应被引量:19
2012年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的发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水环境问题,很多鱼类处于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最高级,蓝藻水华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可通过鱼类的摄食活动或生物富集作用在鱼体组织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近年来,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引起众多科学家的关注。在天然水体中不少鱼类可以主动摄食蓝藻,所以,水华蓝藻对鱼类来说既具有营养物作用、也具有潜在的毒性作用。鉴于目前机械收获的水华蓝藻生物量资源化利用问题以及水产饲料业亟需大力开发鱼粉替代蛋白源的需要,从营养学和毒理学这两个角度来研究水华蓝藻对鱼类的营养作用和毒性效应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概述了蓝藻粉、蓝藻细胞对鱼类的营养学和毒理学效应,以期拓展水华蓝藻对鱼类毒性效应的研究视野,同时也为水华蓝藻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董桂芳解绶启朱晓鸣韩冬杨云霞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鱼类
投喂水平对长吻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以长吻仔鱼为实验对象,探讨不同投喂水平对7—14日龄阶段和21—29日龄阶段的长吻仔稚鱼存活、生长以及鱼体组成的影响。7—14日龄阶段设计6个投喂水平,分别为:20、30、40、50、60和70%IBW/d(IBW:initial body weight);21—29日龄阶段设计6个投喂水平:10、20、30、40、50、60%IBW/d。实验结果表明:(1)投喂水平显著影响长吻仔稚鱼的存活和生长(P<0.05)。7—14日龄阶段,投喂水平为30%—60%IBW/d处理组的仔鱼存活率显著高于20%与70%IBW/d投喂组(P<0.05)。特定生长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显著上升,以60%IBW/d投喂组最高(P<0.05)。21—29日龄期间,10%IBW/d投喂组存活率显著低于50%IBW/d投喂组(P<0.05),特定生长率(SGR)则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2)鱼体体长体重变异系数未受投喂水平的显著影响。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之比、鱼体水分含量随投喂水平升高显著下降(P<0.05),粗蛋白含量则显著上升(P<0.05);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3)分别通过存活率和投喂水平做一元二次回归、特定生长率与投喂水平做折线回归得到7—14日龄阶段的仔鱼最适投喂水平为43%IBW/d;通过仔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投喂水平做折线回归得到21—29日龄阶段的仔鱼最适投喂水平分别为30.62%IBW/d和28.41%IBW/d。
刘变枝朱晓鸣韩冬杨云霞金俊琰解绶启
关键词:长吻鮠仔稚鱼
上市前限喂对池塘养殖异育银鲫生长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实验采用5种投喂水平:饱食(R100)、80%饱食(R80)、60%饱食(R60)、40%饱食(R40)、饥饿(R0),旨在探究上市前一个月的池塘养殖中,采用不同程度限喂的投喂策略对异育银鲫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投喂水平小于60%,特定生长率(SGR)显著下降,而屠宰率则表现出相反趋势。饥饿组实验鱼呈现出较瘦体形和较硬的肌肉质地。对可能影响肌肉质地的脂肪含量和胶原蛋白总量分析发现,随着投喂水平的降低肌肉脂肪含量显著减少但胶原蛋白总量无显著差异。投喂水平的降低导致鱼体各组织脂肪含量的降低,尤其是内脏脂肪的显著减少。通过SGR与脂肪含量的线性模型,SGR分别解释背肌、腹肌、内脏脂肪含量总变化的56%、66%、71%。在各投喂水平条件下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维持相对稳定,表明在上市前一个月的池塘养殖中,限喂的方式并未对肌肉的蛋白营养价值造成不良影响。
李海燕朱晓鸣韩冬杨云霞金俊琰解绶启
关键词:异育银鲫投喂策略限喂
饲料中铜浓度对异育银鲫和斑点叉尾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通过4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不同铜含量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初始体重(128.6±2.0)g]和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初始体重(159.4±2.0)g]的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化以及组织中铜积累量的影响。两种实验鱼的实验饲料均以CuSO4?5H2O为铜源,铜含量分别为3.1(对照)、7.5、49.8、100.5、506.9、965.1和1491.1 mg/kg饲料。实验结果表明,异育银鲫摄食量(FI)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无显著影响(P>0.05),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在铜含量为1491.1 mg/kg时出现最低值(P<0.05),饲料效率(FE)表现出与特定生长率相似的变化趋势。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均随着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各处理组间的肥满度(CF)差异不显著(P>0.05)。血浆中谷草转氨酶(GOT)在铜含量为7.5 mg/kg时达到最低值(P<0.05),然而血浆中谷丙转氨酶(GPT)、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及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浓度(Hb)均不受饲料中铜含量的影响(P>0.05)。肝脏中铜积累量随着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而无显著影响(P>0.05),而肌肉中铜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斑点叉尾FI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SGR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FE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HSI和CF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变化而显著下降。Hct随铜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铜含量为100.5 mg/kg时达到最大值(P<0.05),然而饲料铜水平对血浆中GPT、GOT、Cu-Zn SOD活性及Hb、VSI均无显著影响(P>0.05)。铜在各组织中的积累表现出与异育银鲫相同的变化趋势。饲料中较高浓度铜可抑制斑点叉尾和异育银鲫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且异育银鲫对铜的耐受性高于斑点叉尾。
种香玉周立志韩冬朱晓鸣杨云霞金俊琰解绶启
关键词:异育银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