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70403)
- 作品数:46 被引量:518H指数:14
- 相关作者:苏以荣何寻阳李伏生陈香碧胡乐宁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 亚热带两种森林土壤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比较被引量:7
- 2011年
- 漆酶是降解森林凋落物中木质素的关键酶之一,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运用TA克隆、测序技术,研究了两种亚热带森林(原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人工马尾松林)凋落物层(O层)和土壤表层(A层,0~20cm)降解木质素的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层位,原生林土壤中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种群丰富度高于马尾松林;同一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林土壤O层中担子菌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种群丰富度略高于土壤A层,而马尾松林则O层明显低于A层;两森林土壤具有相同含漆酶基因的担子菌优势种群,且大部分优势种群与伞菌目小菇属或侧耳属有较高的氨基酸相似性;与原生林土壤A层和马尾松林土壤O层相比,原生林土壤O层和马尾松林土壤A层中含漆酶基因的担子菌种群分布相对均匀;马尾松林O层与A层之间漆酶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较原生林土壤O层与A层之间的高.表明植被和土壤层位显著影响漆酶基因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而植被和土壤层位引起的担子菌可利用底物和土壤pH值的差异可能直接驱动这种影响.
- 陈香碧苏以荣何寻阳胡乐宁梁月明冯书珍葛云辉肖伟
- 关键词:漆酶基因多样性TA克隆
- 不同控水时段根区局部灌溉对玉米生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根区局部灌溉(PRI)是一种节水灌溉方法,包括分根区交替灌溉(AI)和固定部分根区灌溉或称部分根区干燥灌溉(PRD),其中PRD技术是在作物生育时期一半根区总不灌水,另一半根区充分灌水,AI技术则是在作物生育期内根据生育时期和土壤水分情况交替对根系两侧进行灌水。本文研究在不同施肥条件下,拔节前期至抽雄期不同时段采用PRI对玉米生理指标、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以期为玉米合理灌溉和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方法,设3种灌溉方式为常规灌溉(每次对盆内全部土壤均匀灌水)、分根区交替灌溉(每次交替对盆内1/2区域土壤灌水)和固定部分根区灌溉(每次固定对盆内1/2区域土壤灌水);2种灌水量为正常灌水(70%80%θf,θf为田间持水量)和轻度亏水(60%70%θf);2种施肥处理为100%化肥氮、80%化肥氮+20%有机氮。在拔节期至抽雄期进行12 d、24 d和36 d根区局部控水灌溉处理。分别测定玉米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总干物质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不同灌溉方式、灌水水平和有机无机氮比例处理对拔节中期、拔节末期和抽雄期玉米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灌水量对抽雄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也不显著,表明控水持续时间长短,根区局部灌溉、轻度亏水和有机无机氮配施不会显著影响玉米生理指标。与常规灌溉相比,拔节前期至抽雄期3个控水时段根区局部灌溉对玉米总干物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虽不显著,但是显著降低了玉米耗水量,在正常灌水量和单施化肥氮条件下,拔节末期控水24 d和抽雄期控水36 d,根区局部灌溉可分别提高水分利用率24.4%和16.3%。此外,轻度亏水、有机无机氮肥配施(80%化肥氮+20%有机氮)对玉米�
- 傅丰贝陆文娟李伏生
- 关键词:根区局部灌溉玉米生理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在不同筛分强度下团聚体的稳定性被引量:8
- 2014年
- 采用AS200筛分仪分析了不同有机碳含量下3种喀斯特典型土壤(红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的团聚体颗粒在不同筛分强度(1.5,2和2.5mm振幅)的分级特征。结果显示,3种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从大到小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壤(p〈O.05)。随筛分强度由小到大,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的团聚体颗粒分级变化较小,红壤团聚体颗粒分级由大颗粒(〉8,8~5,5~2mm)团聚体为主逐渐变为中间粒径颗粒(5~2,2~1ram)。红壤团聚体结构最易被筛分过程破坏,其次是棕色石灰土,最后是黑色石灰土。研究表明石灰土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强于红壤,且筛分强度直接影响团聚体分级结果。从团聚体聚合角度来看,喀斯特石灰土土壤稳定性较强。
-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
- 沟灌方式和有机无机氮比例对甜糯玉米种植土壤酶活性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沟灌方式与有机无机氮(N)比例对甜糯玉米产量,不同时期土壤酶活性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探讨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土壤质量的水肥供应模式。结果表明:60%无机N+40%有机N处理(F3)时,固定隔沟灌甜糯玉米鲜穗产量比常规沟灌提高12.0%;与单施无机氮处理相比,常规沟灌时70%无机N+30%有机N处理(F2)和固定隔沟灌时F3处理提高玉米鲜穗产量。相同水肥条件下,抽雄期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成熟期。与单施无机氮处理相比,有机无机氮肥配施有利于增加土壤易氧化碳和可溶性碳含量,其中F3处理最高。与常规沟灌相比,交替隔沟灌和固定隔沟灌对抽雄期和成熟期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易氧化碳和可溶性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固定隔沟灌与F3组合抽雄期和成熟期土壤转化酶活性、易氧化碳和可溶性碳含量以及抽雄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因此,固定隔沟灌与F3组合有利于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以及易氧化碳和可溶性碳含量,从而提高玉米鲜穗产量。
- 吴祥颖张潇潇李伏生
-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有机碳甜糯玉米
- 滴灌水氮运筹对糯玉米生理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为了寻找交替滴灌下糯玉米适宜的水氮运筹方式,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2种滴灌方式和7种施氮处理对糯玉米生理、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滴灌(CDI)相比,交替滴灌(ADI)显著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WUE,耗水量降低19.7%~24.1%,而玉米干物质积累略有提高,玉米WUE提高34.9%~50.0%。与不施N肥(F0)相比,施氮处理叶片WUE显著提高6.6%~33.3%,CDI和ADI下地上部干物质量分别提高18.9%~53.7%和18.3%~62.0%,总干物质量分别提高18.3%~53.1%和19.8%~36.9%。此外,施氮处理和灌水方式存在着显著的互作效应,以ADI配合40%基肥+60%滴灌追肥(F4)处理对糯玉米生理、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最好。与F0-CDI相比,F4-ADI叶片WUE、地上部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和玉米WUE分别提高121.1%、67.7%、66.8%和102.4%。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交替滴灌配合40%基肥+60%滴灌追肥是最佳滴灌水肥运筹方式。
- 傅丰贝何文李伏生
- 关键词:糯玉米水氮运筹生理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效率
- 外源碳酸钙和稻草对喀斯特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为了解喀斯特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有机碳周转中的特征,设置在干土中添加14C–稻草(每1 g干土添加500μg C)、14C–CaCO3粉末(每1 kg干土添加50 g C)和不添加任何外源物(CK)3种处理,对广西环江县2种典型类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地带性红壤进行为期100 d的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4C–稻草和14C–CaCO3后5 d,红壤、棕色和黑色石灰土中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均达峰值,红壤中总MBC含量分别为231.7、273.0 mg/kg,分别高于对照70.2%和100.5%;棕色石灰土中总MBC含量分别为288.1、307.7 mg/kg,分别高于对照23.0%和31.3%;黑色石灰土中总MBC含量分别为683.7、787.2 mg/kg,分别高于对照4.5%和20.3%。3种土壤总溶解有机碳(DOC)含量均达到最大值;黑色石灰土总MBC含量显著大于棕色石灰土和红壤,而红壤总DOC含量显著大于石灰土(P<0.05)。14C–稻草对3种土壤14C–MBC、14C–DOC含量的影响显著大于14C–CaCO3的影响(P<0.05)。添加外源碳酸钙和稻草均能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土壤较红壤稳定,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 葛云辉邹冬生苏以荣何寻阳
- 关键词:碳酸钙稻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有机碳
- “薄浅湿晒”灌溉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研究被引量:16
- 2013年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薄、浅、湿、晒"灌溉对水稻拔节期、孕穗期和乳熟期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该灌溉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规律。试验设2种灌水方式,即常规灌溉(CIR)和"薄、浅、湿、晒"灌溉(TIR);3种氮肥水平,即低氮(N0.10 g/kg)、中氮(N 0.15 g/kg)和高氮(N 0.2 g/kg)。结果表明,与CIR处理相比,TIR处理土壤MBC增加13%240%,而土壤MBN减少6.5%47.3%;高氮水平时3个时期TIR处理土壤硝化细菌有所增加,反硝化细菌拔节期和孕穗期降低12.1%61.2%,而乳熟期增加0.7 3.0倍;中、低氮水平时孕穗期TIR处理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降低63.8%和43.3%。与低氮水平相比,中氮水平可以增加土壤MBC、MBN、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而高氮水平则降低土壤MBN,以及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可见,中等氮肥水平下"薄、浅、湿、晒"灌溉方式能有效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活性。
- 梁燕菲张潇潇李伏生
- 关键词:灌溉方式微生物量碳氮
-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的积累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7
- 2013年
- 以桂西北环江县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于2009年分析了植被演替过程中表层土壤(0~15 cm)养分的变化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正向演替(草地-灌丛-次生林-原生林),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等含量显著增加,分别由演替初期(草地)的29.1、2.48和0.72 g.kg-1增加为演替后期(原生林)的73.9、8.10和1.6 g.kg-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碳和全氮密切相关,是喀斯特土壤C、N积累的主要控制因素;凋落物中的P含量、C/P和N/P是土壤全磷积累的主要控制因素,较高的凋落物P含量、N/P以及较低的C/P有利于土壤中P的积累;而坡度、坡向和裸岩率等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
- 张伟张伟王克林刘淑娟叶莹莹潘复静
-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
- 桂西北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氨氧化细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9
- 2013年
- 以桂西北喀斯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草丛、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土壤氨氧化细菌amoA功能基因多样性,探讨了其与脲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增大趋势(灌木林例外),且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因Nitrosospira 3簇种群对铵态氮浓度敏感度差异导致其在3a、3b簇中分布不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铵态氮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脲酶可能通过影响铵态氮浓度改变氨氧化细菌多样性,但植被恢复后期土壤铵态氮浓度减少并未降低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LIBSHUFF和RDA分析揭示,植被类型和土壤脲酶活性及pH与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紧密相关,说明植被和土壤氮素有效性以及pH可能是决定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为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土壤氮素循环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梁月明苏以荣张伟张伟陈香碧刘淑娟黎蕾冯书珍
- 关键词:氨氧化细菌脲酶活性植被恢复
- 桂西北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外源有机物质和碳酸钙的响应被引量:12
- 2012年
- 为明确外源有机物质和无机碳酸盐对桂西北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加深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的认识,本文以广西环江县喀斯特地区的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地带性红壤(对照)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00d的室内培养试验[对照(无外源物添加,CK)、添加14C-稻草(S)、添加Ca14CO3(C)],并对土壤呼吸释放的CO2及14C-CO2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培养100d后,外源物的添加均明显促进了红壤、棕色和黑色石灰土有机碳的矿化,外源14C-稻草和Ca14CO3对上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分别为28.7%、46.2%、15.5%和127.0%、175.3%、100.1%;土壤表观累积矿化量中外源Ca14CO3的贡献率分别为40.4%、48.4%、19.6%;土壤类型和添加物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均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土壤表观累积矿化量中外源物的贡献、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率有显著影响。因此,外源有机物质和碳酸钙的添加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对于含碳酸盐的石灰土,研究土壤有机碳矿化、周转规律,评估其对大气CO2的影响必须考虑无机碳酸盐的贡献。
- 葛云辉苏以荣邹冬生胡乐宁冯书珍肖伟何寻阳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