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40701179)
- 作品数:8 被引量:89H指数:6
- 相关作者:傅瓦利蓝家程彭景涛袁波张婷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四川省眉山中学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重庆中梁山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对季节的响应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在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选取林地、园地、耕地和菜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通过野外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白云质灰岩石试片的溶蚀试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溶蚀速率对季节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将造成土壤性质发生不同的变化,进而对岩石的溶蚀速率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无论是从夏半年还是从全年来看,试片的溶蚀速率的大小变化均表现为:林地>菜地>耕地>园地。夏半年在全年的试片溶蚀作用过程中贡献较大,其绝对溶蚀量占全年比例都大于50%;除林地、菜地和园地土下50cm试片外,其余试片的夏半年溶蚀速率都大于全年溶蚀速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夏半年气温高,降水量大,使土壤中CO2和水分等增加,从而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
- 谢芳傅瓦利王晓阳蒲鹏张蕾谭波彭景涛甄晓君
- 关键词:溶蚀速率碳酸盐岩
- 岩溶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1年
- 对重庆中梁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0~5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菜地〉草地〉林地〉园地〉弃耕地,且均表现为0~20 cm层大于20~50 cm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林地〉竹林〉弃耕地〉草地〉园地〉菜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及其剖面分布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相一致,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R=0.852,P〈0.0001),对土壤有机碳变化反应敏感。
- 蓝家程傅瓦利袁波彭景涛张婷付允
-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
- 重庆市北碚区疏菜地土壤铅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为了解重庆市北碚区新规划蔬菜地以及老蔬菜基地土壤铅含量及分布状况,为蔬菜生产提供基础资料,2010年8月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对北碚区疏菜地耕层土壤铅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同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进行了污染程度评价。结果表明:北碚区蔬菜地土壤耕层铅平均含量为43.92mg/kg,最高值是最低值的4.71倍;通过计算污染指数得出北碚区的蔬菜地土壤在铅含量水平上完全满足无公害蔬菜生产,基本能满足绿色蔬菜生产;影响研究区域内土壤铅含量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土壤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中的pH值、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人为因素主要是距离公路的远近。
- 袁波傅瓦利蓝家程张婷彭景涛
- 关键词:土壤铅污染评价
-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5年
- 选择重庆市中梁山岩溶槽谷中5种土地利用方式(弃耕地、草地、菜地、橘园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法对比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性碳、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变化,并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上下层土壤TOC含量在2.69~13.88 g/kg之间,不同植被覆盖类型、耕作方式和施肥是影响土壤TOC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各组分(DOC、EOC、LFOC、POC和MOC)含量在垂直分布上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较大,主要与植被类型、施肥管理、耕作方式以及人为干扰有关.弃耕地含量均比较低,林地和草地受人为干扰较少含量较高,菜地土壤受施肥和翻耕影响,上下层土壤含量差异不大,橘园地上下层土壤5种有机碳组分含量差异均是最大的.弃耕地受之前耕作影响,弃耕时间短,有机质输入量少,POC/MOC值相对较低,菜地受施肥和翻耕影响上下层土壤POC/MOC值相对比较稳定,草地、橘园地和林地0-20 cm土壤POC/MOC值均高于20-40 cm,下层土壤有机碳比较稳定.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及组分之间存在相关关系,0-20 cm土壤TOC与LFOC和M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LFOC与POC之间也呈现显著正相关;20-40 cm土层,土壤TOC与EOC、LFOC和M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MOC与TOC以及EOC和LFOC均呈现正相关性,LFOC与POC之间关系由表土层的显著正相关转变为极显著正相关.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强,尤其是土壤TOC、LFOC和MOC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可以作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敏感性指标.
- 陈高起傅瓦利沈艳伍宇春胡宁文志林
-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碳组分轻组有机碳
- 岩溶山区土壤性质及其对土下溶蚀速率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1年
- 以重庆中梁山岩溶山区为例,通过野外溶蚀试片法和测量土壤孔隙度、容重、水分、有机碳含量和pH值的方法,探讨雨季和全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性质变化及其对土下岩石溶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下岩石溶蚀速率差异显著,雨季溶蚀速率要大于全年溶蚀速率,雨季溶蚀量对全年溶蚀量贡献较大,雨热同期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总体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下岩石溶蚀速率大小顺序为:林地>草地>菜地>耕地,其中林地最大,耕地最小。土壤有机碳、pH值、孔隙度和水分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土下岩石溶蚀速率。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或抑制岩溶作用的进行。林地利于碳酸盐岩石的溶蚀,促进石灰岩地区溶蚀成土速率,在岩溶区提高植被覆盖率是防治石漠化的有效措施。
- 蓝家程傅瓦利甄晓君袁波张婷彭景涛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溶蚀速率土壤性质岩溶作用
- 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2
- 2012年
- 对重庆中梁山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40cm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表现为:林地>菜地>草地>橘园地>弃耕地。除橘园地外,其它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细颗粒有机碳(FPOC)含量大于粗颗粒有机碳(CPOC)。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在剖面层次中表现不同。0—20cm表层土壤CPOC含量表现为:橘园地>草地>菜地>林地>弃耕地,差异较大。土壤FPOC含量表现为:林地>草地>菜地>橘园地>弃耕地;20—40cm土壤CPOC和FPOC最高值出现在菜地,最低值出现在弃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一致。除橘园地外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分配比例大致表现为:MOC/SOC>CPOC/SOC>FPOC/SOC。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和POC呈正相关,相关性不一致。林地和草地呈极显著相关(P<0.01),弃耕地呈显著相关(P<0.05),菜地和橘园地相关性不显著。表明人为干扰和耕作措施会影响POC对SOC的贡献。
- 沈艳傅瓦利蓝家程程辉张石棋武玲珍
-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
- 土地整理的自然环境效应分析与评价
- 2008年
- 定性分析项目区三大工程措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基于典型性和差异性原则,选取土壤、地貌、植被、水文和气候为准则层,把土壤pH值、土层厚度、有机成分、坡度、高度、植被覆盖率、植被指数、水源保证率、地下水位和气象灾害频率等10个因子作为目标层,采用层次分析法定量确定各子因子权重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入可持续性概念,并结合项目区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后,项目区自然环境效应由基本可持续发展为中度可持续。
- 滕玉香涂建军葛春叶李宽陈晓军
- 关键词:土地整理自然环境环境效应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下岩溶溶蚀速率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6
- 2013年
- 以重庆中梁山为例,通过野外埋放标准溶蚀试片、土壤CO2收集装置和进行亮蓝染色示踪试验,测试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土壤CO2浓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和孔隙度等性质,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下溶蚀速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形成特定的岩溶微环境,进而影响土下不同层次的岩溶作用:土壤CO2浓度是影响林地和草地旱季土下溶蚀速率的重要驱动力;土壤含水量和供水能力是影响旱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溶蚀速率的关键因素;菜地产生的酸性物质较多,土壤pH值最低,其平均溶蚀速率高于林地;土壤DOC随水下渗迁移性强,是林地土下50 cm处溶蚀速率高于土下20 cm处的原因之一。该文为西南岩溶区土下岩溶机理、岩溶碳汇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 蓝家程傅瓦利彭景涛周小萍肖时珍袁波
-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方式溶蚀速率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