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153)

作品数:13 被引量:539H指数:11
相关作者:马祥庆尉海东冯丽贞陈远征梁霞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临沂师范学院西南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植物
  • 4篇人工林
  • 3篇杉木
  • 3篇生态系统
  • 3篇碳贮量
  • 3篇贮量
  • 3篇含碳率
  • 3篇发育阶段
  • 3篇不同发育阶段
  • 2篇亚热带
  • 2篇杉木无性系
  • 2篇人工林生态系...
  • 2篇中亚热带
  • 2篇无性系
  • 2篇胁迫
  • 2篇磷效率
  • 2篇濒危
  • 2篇濒危植物
  • 1篇多态性
  • 1篇遗传育种

机构

  • 12篇福建农林大学
  • 5篇临沂师范学院
  • 1篇西南林学院

作者

  • 12篇马祥庆
  • 5篇尉海东
  • 3篇冯丽贞
  • 2篇梁霞
  • 2篇黄益江
  • 2篇陈远征
  • 2篇刘爱琴
  • 1篇王晓丽
  • 1篇杨玉玲
  • 1篇臧国长
  • 1篇吴鹏飞
  • 1篇张木清

传媒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亚热带农业研...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烟台师范学院...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

  • 3篇2007
  • 7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逆境中植物化学通讯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6年
为抵抗自然界中的各种逆境,植物能发生广泛的化学通讯现象。本文综述了植物在各种生物性逆境和非生物性逆境条件下产生化学通讯机制的研究进展。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逆境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过程、次生物质代谢的影响等方面,而从生理遗传学角度研究植物适应逆境胁迫的机理及植物如何感受逆境胁迫并将所产生的胁迫信号传递到作用位点从而发生相应生理变化的研究比较缺乏。从生理遗传学角度研究植物化学通讯机制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吴鹏飞臧国长马祥庆
关键词:化学通讯植物逆境胁迫次生物质
ISSR分子标记及其在树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6
2006年
在比较ISSR和其它分子标记的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综述了ISSR分子标记在树木遗传多样性研究、亲缘关系及系谱分析、优良种质和品种鉴定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ISSR分子标记在树木遗传改良和辅助育种等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杨玉玲马祥庆张木清
关键词:分子标记
利用RAPD标记进行杉木无性系的识别被引量:7
2005年
针对目前杉木无性系管理和利用中存在识别困难的问题,利用RAPD标记技术进行杉木无性系的识别研究,19个S系列随机引物对8个杉木无性系的扩增结果显示:共得到157条DNA扩增带,平均每个引物产生8.26条带,其中91条带表现为多态性,占总带数的57.96%,扩增片段长度为200~2500bp,8个杉木无性系间表现了较丰富的DNA多态性;利用5个引物的13个分子标记完全可以对8个不同杉木无性系进行识别,谱带清晰,因此利用RAPD技术进行杉木无性系识别是可行的.
王晓丽马祥庆
关键词:杉木无性系DNA多态性RAPD技术DNA扩增随机引物
中亚热带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被引量:64
2006年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福建选择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进行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含碳率、碳贮量和年净固碳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含碳率介于40.25%~53.52%之间.均表现为中龄林最大.成熟林次之,幼龄林最小;而0~100cm土层土壤含碳率则表现为成熟林最大,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小。随林龄增大,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逐渐增大,成熟林分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的1.63倍和1.19倍,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乔木层碳贮量差异引起的。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年净固碳量表现为中龄林最大.分别比幼龄林和成熟林大3.487t/(hm^2·a)和3.748t/(hm^2·a).其中中龄林乔木层年净固碳量分别比幼龄林、成熟林大2.713t/(hm^2·a)和3.033t/(hm^2·a).占总差异的77.8%和80.9%。
尉海东马祥庆
关键词:杉木发育阶段含碳率碳贮量
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被引量:78
2007年
对福建马尾松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含碳率和碳贮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乔木层和凋落物层的含碳率为48.12%~52.59%,表现为成熟林最大、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小,0~100cm土壤层含碳率亦表现出同样的规律,而林下植被层含碳率则表现为中龄林最大、幼龄林次之、成熟林最小;随林龄增大,马尾松林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贮量均逐渐增加,决定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亦逐渐增加.成熟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183.94t/hm^2,分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的1.72倍和1.20倍,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乔木层碳贮量的差异引起的。
尉海东马祥庆
关键词:马尾松发育阶段含碳率碳贮量
濒危植物沉水樟的濒危机制研究被引量:27
2006年
2003-2004年对沉水樟生殖物候进行了连续2年的野外定位观测,从沉水樟的生殖繁育过程及其种子品质两方面对其有性生殖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以探讨沉水樟种群濒危机制。结果表明:(1)沉水樟的花期长达3个月,而盛花期只有15d左右,杂交指数值为2,繁育系统类型为兼性自交。花粉胚珠比值为244.7~2588,为风媒传粉的自花授粉植物;(2)沉水樟种子横径为0.50~O.83cm,纵径为0.87~1.28cm,结实量比较多,但由于不同物候期重叠,落果率高,果实产量低;(3)沉水樟的生育期长达19个月,其中果实发育期16个月,在漫长的生殖发育过程中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种子病虫危害严重,存在严重的空心现象,影响了沉水樟种群的天然更新,这是导致沉水樟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同时人为破坏和对现代生境不适应也是影响沉水樟种群濒危的原因。
陈远征马祥庆冯丽贞黄勇来郑群瑞
关键词:沉水樟种子品质濒危机制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被引量:42
2007年
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综述了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进展,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碳固定、森林群落和土壤的碳释放、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和碳循环模型等方面,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尉海东马祥庆刘爱琴冯丽贞黄益江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碳固定碳释放碳平衡
不同发育阶段楠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被引量:22
2006年
对福建尤溪楠木(Phoebe bourmeiYang)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含碳率和碳贮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楠木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含碳率为42.64%—51.45%,表现为成熟林最大,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小,0—100 cm土壤层含碳率亦表现出同样的规律;随林龄增大,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贮量均逐渐增加,决定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也逐渐增大,成熟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10.32 t/hm2,分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的1.67倍和1.26倍.
尉海东马祥庆
关键词:人工林生态系统楠木发育阶段含碳率碳贮量
不同杉木无性系磷素特性的比较被引量:30
2006年
通过土培试验,进行磷素胁迫条件下不同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无性系磷素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磷胁迫条件下不同杉木无性系的干物质积累、磷素吸收效率和磷素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磷胁迫的加剧,不同杉木无性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磷素吸收效率下降,而磷素利用效率增强。总体而言,8、9、24、37号无性系的干物质积累量受胁迫影响最小,23号无性系受胁迫影响最大。其中8号无性系的磷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均较高,24、37号无性系的磷素吸收效率较高,而9号无性系的磷素利用效率较高,23号无性系的磷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均较低。在磷胁迫条件下,杉木无性系可通过提高磷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途径来提高杉木对环境磷素的利用。
梁霞刘爱琴马祥庆冯丽贞黄益江
关键词:杉木无性系磷胁迫磷效率
植物高效利用磷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7
2004年
缺磷是限制目前农林业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传统的农林业生产主要通过施肥和土壤改良来满足植物对磷的需求 ,近年来人们开始发掘磷高效利用植物来替代传统方法提高磷的利用效率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高效利用磷的形态学、生理学及遗传学作用机制 .植物高效利用磷的机制主要包括 :(1)磷高效利用植物能通过根系形态变化 (包括根伸长、根轴变细、根毛数量和密度增大、侧根幼根数量增加及形成排根等 )和根冠间的物质分配改变等形态学机制来适应磷胁迫 ;(2 )在缺磷环境下磷高效利用植物能通过根系分泌物增加、菌根侵染、根系吸收动力学特征变化及植物磷素内循环加强等生理学机制来适应磷胁迫 ;(3)在磷亏缺的长期选择压力下 ,植物可通过某些“沉默”基因的诱导表达或DNA序列的特定形成相对稳定的磷营养遗传性状 ,由此通过遗传学机制来增加对土壤难溶态性磷的利用 。
马祥庆梁霞
关键词:磷效率植物基因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