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447028)
-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吕力钟维章陈渊梁浩李晓峰更多>>
- 相关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发病时的血管造影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发病时的脑血管狭窄病变比例、分布及其侧支循环状态。方法对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系统首次发病时行主动脉弓、高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使用血管直径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使用侧支循环分级判断其侧支灌注,分析血管狭窄病变的比例、分布及其早期侧支循环状态。结果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正常1例,异常15例。共发现33处病变,平均每例患者约2处。10例(10/15)脑梗死发生后颅内侧支循环开放良好,患者症状较轻、恢复快;4例早期颅内侧支循环未开放,其中2例患者症状较重。结论DSA可明确脑梗死病变的性质、判断预后,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 钟维章马隆佰李吕力王小燕李晓峰梁浩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脑血管造影
- 不同治疗方法在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 2012年
- 目的评价症状性后循环血管狭窄患者药物治疗及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短期预后。方法选取90例症状性后循环血管狭窄患者,分别进行药物治疗(Ⅰ组)及血管内支架治疗(Ⅱ组),并对其进行12个月随访评价。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期内,总终点事件率Ⅰ组40.0%(18/45),Ⅱ组11.1%(5/45,P=0.01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事件率Ⅰ组8例(17.8%),Ⅱ组2例(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脑梗死事件率Ⅰ组10例(22.2%),Ⅱ组2例(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安全,短期临床效果较药物治疗更好。
- 范秉林钟维章陈渊李吕力
-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治疗药物治疗
- 超声、磁共振联合评价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病变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对急性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NASCET法计算狭窄率。结果以DSA诊断为金标准,32例128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超声诊断的敏感性88.33%,特异性94.59%,准确性89.84%,Kappa=0.65;MRA诊断的敏感性62.96%,特异性100%,准确性84.38%,Kappa=0.59;超声联合MRA诊断的敏感性为90.74%,特异性94.59%,准确性92.97%,Kappa=0.84。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敏感性、准确性均高于MRA,适用于人群初选检查。超声联合MRA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不能完全取代DSA。
- 钟维章马隆佰李吕力王小燕李晓峰陈渊梁浩
-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比较影像学
- 首次发病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致性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首次发病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超声血管检查(uhrasonography,US)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一致性。方法32例疑似症状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8条颈动脉行US和DSA检查,根据NASCET法对DSA结果测量,分别根据NASCET法和截面积法对US结果测量,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32例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超声检查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根据NASCET法US检查结果的敏感性88.33%、特异性94.59%及准确性89.84%;根据截面积法US检查结果的敏感性为81.48%、特异性93.24%及准确性88.28%。根据NASCET法血管分级中颈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58.62%、89.90%及82.81%;Kappa=0.63。结论超声血管检查评价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适用于人群初选检查,必要时尚需行DSA检查。
- 钟维章马隆佰李吕力王小燕李晓峰陈渊梁浩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治疗中应用的初步探讨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37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3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13处,椎动脉颅内段2处,锁骨下动脉2处。结果本组33例患者行37处支架置入术,其中成功置入35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4.59%;1例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手术中并发造影剂过敏,1例手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钟维章陈渊肖继东陈娟带李吕力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 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血管造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DSA以NASCET法计算狭窄率,MRA分别以NASCET法和截面积法计算狭窄率。结果以DSA诊断为金标准,32例128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MRA以NASCET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8.1%,Kappa=0.593;MRA截面积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9.7%,Kappa=0.622。结论MR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筛选可疑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使大部分患者免除DSA检查,但MRA尚不能代替DSA。
- 陈渊钟维章马隆佰李吕力王小燕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血管造影
- 散发性结直肠癌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突变研究
- 2009年
- 目的: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hMLH1(human mutl homologl,hMLH1)基因突变的状况。方法: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对44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标本hM-LH1基因第8、12、14、15和16号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结果:44例标本的hMLH1基因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结论:散发性结直肠癌hMLH1基因突变可能是偶发事件;散发性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其它基因引起的。
- 徐艳松唐卫中李卫高枫
- 关键词:HMLH1基因突变散发性结直肠癌
- 血管造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病变评估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主动脉弓、高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正常9例,异常43例,其中脑血管狭窄/闭塞病变38例,颈内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严重迂曲2例,颈总动脉夹层1例;38例血管狭窄/闭塞病例中与本次脑梗死发病相关血管狭窄28例、闭塞10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病变约占50%,无症状血管狭窄40处;16例分水岭脑梗死病例中,血管狭窄发生率93.75%,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占60%;脑梗死病灶侧血管狭窄率≥50%共25例,其中早期颅内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患者症状与体征轻、治疗后恢复快16例,早期颅内侧支循环建立差,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9例,预后差。结论DSA可明确脑梗死血管病变的性质、判断预后,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 钟维章李晓峰肖继东梁浩周礼圆李吕力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管造影术血管狭窄侧支循环
- 散发性大肠癌中hMSH2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散发性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酚/氯仿法提取44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黏膜组织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DNA测序等方法对基因hMSH2外显子5、6、13、15进行突变情况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4例散发性大肠癌患者中,2例发生hMSH2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54%。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的hMSH2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SH2基因可能在散发性大肠癌发生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hMSH2基因突变与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无关。
- 赵昌唐卫中高枫李卫
- 关键词:散发性大肠癌HMSH2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