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7B031502003)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洪华王鸿轩廖焕权王莹陈红兵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颈动脉
  • 3篇斑块
  • 2篇动脉内
  • 2篇动脉内中膜厚...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压
  • 2篇中老年
  • 2篇内中膜
  • 2篇内中膜厚度
  • 2篇中膜
  • 2篇中膜厚度
  • 2篇颈动脉内
  • 2篇颈动脉内中膜
  • 2篇颈动脉内中膜...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老年
  • 2篇老年人群
  • 2篇高血压
  • 2篇高血压前期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6篇廖焕权
  • 6篇王鸿轩
  • 6篇洪华
  • 5篇王莹
  • 4篇贺涓涓
  • 4篇陈红兵
  • 3篇尚文锦
  • 1篇杨智云
  • 1篇周晓明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1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4例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经病理确诊的4例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为中青年女性。表现缺乏特异性,可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颅高压症状、癫痫、脑神经瘫痪以及不自主运动等,累及脊髓可致运动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影像学呈弥漫性浸润病灶。4例患者均侵犯大脑半球3个以上部位并同时侵犯胼胝体,未见明显局灶性占位效应及增强扫描强化。发病早期均被误诊,尤其难与炎症性疾病相鉴别。4例最后均经病理确诊。【结论】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可帮助诊断,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廖焕权王鸿轩陈红兵王莹贺涓涓洪华
关键词:影像病理
容易误诊漏诊的硬脑膜动静脉瘘9例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提高对容易误诊漏诊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9例DAVF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9例主要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别为:视朦或视力下降4例,无颅内高压症状,误诊为视神经炎、颅内结核感染或特发性颅内压增高;记忆力下降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双下肢无力1例,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神经鞘瘤;反复头痛1例,误诊为偏头痛、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反复抽搐1例,误诊为正常颅内压脑积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1例,误诊为脑梗死。3例满足于静脉窦血栓的诊断而忽略了DAVF。所有病例影像学均漏诊,但如仔细观察仍可发现细微的血管形态改变,提示动静脉畸形。结论 DAVF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加上临床及放射科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诊断思路狭窄,造成本病误诊、漏诊率高。
廖焕权王鸿轩陈红兵杨智云王莹贺涓涓尚文锦洪华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误诊漏诊
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前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前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分别对942名46~75岁广州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检验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JNC-7的血压分类标准,比较正常血压(normotension,NT)、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Pre-HT)和高血压(hypertension,HT)3亚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差异。结果Pre-HT和HT均与高龄、男性、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的危险因素相关。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后,Pre-H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NT的2.37倍(95%CI:1.42~3.95,P<0.01),Pre-HT与HT之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差异不明显(P>0.05)。与HT相比,Pre-H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低回声斑块较多。结论高血压前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风险增高相关,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中、老年人群已存在较明显的靶器官损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洪华王鸿轩廖焕权王莹
关键词:高血压前期颈动脉斑块中老年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及斑块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狭窄及斑块影响因素的差异。方法对942例广州社区居民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年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病史、卒中病史、腰臀比、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是IMTmea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解释了其60.7%的变化。年龄、吸烟、腰臀比、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解释了其32.6%的变化。年龄、吸烟、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是最大斑块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解释了其30.5%的变化。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解释了其15.8%的变化。结论超声评价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指标与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IMTmean与其的关系最大,其次是颈动脉狭窄和最大斑块厚度,易损斑块的关系较小。狭窄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可能更多地与炎症等非传统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廖焕权洪华王鸿轩陈红兵贺涓涓尚文锦周晓明
关键词:超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
高血压前期对社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对社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影响。方法对942名46~75岁广州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JNC-7的血压分类标准,比较正常血压(normotension,NT)、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Pre-HT)和高血压(hypertension,HT)3亚组人群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以及平均IMT大小。结果Pre-HT和HT均与高龄、男性、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相关。Pre-HT人群颈动脉各段及平均MT均比NT人群明显增厚(P<0.001)。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后,Pre-HT人群平均IMT和颈总动脉IMT比NT人群明显增厚(P<0.05),而颈动脉分叉部IMT和颈内动脉IMT增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82,0.133)。HT人群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及平均IMT均比NT、Pre-HT人群明显增厚(P均<0.05)。结论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中老年人群已存在较明显的靶器官损害——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洪华王鸿轩廖焕权王莹
关键词:高血压内中膜厚度颈动脉中年人
新蝶呤与社区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活性标志物新蝶呤水平与超声评价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间的关系。方法对142名广州社区居民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斑块声像性质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斑块组、高回声组和低回声组。其中低回声斑块定义为易损斑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清新蝶呤浓度。按浓度三分之一间距将研究对象分成低中高3个浓度组。结果低回声斑块组血清新蝶呤水平5.8(5.3,6.7)nmol/L,明显高于高回声斑块组的4.7(3.9,5.3)nmol/L,及无斑块组的4.6(3.6,5.4)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高回声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高浓度组出现低回声斑块的比例为59.6%,明显高于低浓度组的12.5%(P<0.01)和中浓度组的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多因素校正后,新蝶呤仍然是预测易损斑块的独立因素,每升高1.0 nmol/L(约四分之一间距),危险比OR值为2.60(95%CI:1.70~3.96,P<0.01)。结论新蝶呤在社区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人群中水平升高,提示可能作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血清标志物,并提供一个反映炎症和血栓形成状态的选择手段。
廖焕权洪华王鸿轩陈红兵王莹贺涓涓尚文锦
关键词:新蝶呤超声颈动脉易损斑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