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09B090300344)

作品数:2 被引量:36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涛郑怀平林清孙泽伟王迪文更多>>
相关机构:汕头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牡蛎
  • 1篇代谢
  • 1篇低盐
  • 1篇动物
  • 1篇动物体
  • 1篇动物体内
  • 1篇养殖
  • 1篇育肥
  • 1篇杂交
  • 1篇杂种
  • 1篇杂种优势
  • 1篇脂肪含量
  • 1篇脂肪酸
  • 1篇生化
  • 1篇太平洋牡蛎
  • 1篇同基因
  • 1篇种间
  • 1篇种间杂交
  • 1篇转运
  • 1篇总抗氧化

机构

  • 5篇汕头大学

作者

  • 2篇王迪文
  • 2篇郑怀平
  • 2篇林清
  • 2篇张涛
  • 1篇刘合露
  • 1篇孙泽伟
  • 1篇李远友
  • 1篇张博

传媒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海产动物体内虾青素的代谢及转运沉积被引量:12
2010年
在海洋生物中抗菌素头孢霉素及之后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抗肿瘤活性的发现激发了人们研究海洋生物类胡萝卜素的热潮,至今已有650多种类胡萝卜素被发现。虾青素(Astaxanthin)是一种端基为酮基的类胡萝卜素色素,
刘合露郑怀平张涛李远友
关键词:虾青素动物体内转运代谢海产Β-胡萝卜素
太平洋牡蛎与葡萄牙牡蛎两近缘种间杂交及其早期阶段生长与存活的杂种优势被引量:24
2012年
利用山东青岛养殖的太平洋牡蛎(N)与汕头本地养殖的葡萄牙牡蛎(S)两个近缘种为亲本,采用正交设计建立了杂种组NS(N♂×S♀)和SN(S♂×N♀)与纯种组NN(N♂×N♀)和SS(S♂×S♀)4个不同的遗传组合,通过比较不同阶段(幼虫期、稚贝期、养成阶段)的生长和存活数据,研究了牡蛎近缘种间的杂种优势,目的为改良牡蛎的生产性状。结果表明,这两个近缘种之间杂交能够产生显著的杂种优势,杂交后代的生长与存活两个表型性状都得到改良。杂交组比近交组生长得快,杂种优势在幼虫期为37.44%,稚贝期为42.47%。杂交组也比近交组存活率高,8日龄幼虫存活率的杂种优势为76.80%、14日龄幼虫存活率的杂种优势可达107.70%,60、90和105日龄稚贝存活率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7.30%、15.62%和9.08%。研究表明,通过太平洋牡蛎和葡萄牙牡蛎两个近缘种间的杂交有望解决牡蛎养殖产业存在的育苗难、存活率低、生长慢、个体小等问题。
郑怀平王迪文林清孙泽伟张涛陈兴强
关键词:太平洋牡蛎近缘种杂交杂种优势
高温、低盐环境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牡蛎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高温、低盐环境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牡蛎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的影响。实验材料为太平洋牡蛎(N)和葡萄牙牡蛎(S)的杂交组(NS和SN)和各自的近交组(NN和SS)等四种基因型组合。2010年7月15日通过杂交和自交...
王迪文郑怀平林清刘合露孙泽伟张涛
关键词:牡蛎基因型环境胁迫
文献传递
汕头牛田洋养殖牡蛎育肥期间的生长状况及生化组分变化
牡蛎异地育肥是近年来牡蛎养殖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俗称大蚝,其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本文采用活体称重及生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汕头牛田洋围垦区养殖的近江牡蛎从二月份入池催肥至五月份收...
林清郑怀平刘合露孙泽伟王迪文张倩
关键词:近江牡蛎育肥养殖脂肪酸
文献传递
五种海产双壳贝类不同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与比较
本研究以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台湾日月贝(Amusium japonicum taiwanicum)、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
张博郑怀平刘合露张倩孙泽伟张涛
关键词:总抗氧化能力TACFRAP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