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2A06-20)

作品数:8 被引量:62H指数:4
相关作者:黄正来马传喜张平治万映秀夏云祥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小麦
  • 4篇性状
  • 4篇品质性状
  • 2篇稳定性分析
  • 2篇糊化
  • 1篇氮肥
  • 1篇氮素
  • 1篇氮素供应
  • 1篇稻茬
  • 1篇稻茬麦
  • 1篇稻茬小麦
  • 1篇淀粉
  • 1篇淀粉糊
  • 1篇淀粉糊化
  • 1篇淀粉糊化特性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措施
  • 1篇弱筋小麦
  • 1篇施氮
  • 1篇施氮肥

机构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安徽省农作物...
  • 1篇安徽省农垦事...
  • 1篇安徽省种子管...

作者

  • 4篇黄正来
  • 3篇万映秀
  • 3篇马传喜
  • 3篇张平治
  • 2篇赵斌
  • 2篇王瑞
  • 2篇乔玉强
  • 2篇司红起
  • 2篇蔡华
  • 2篇赵莉
  • 2篇夏云祥
  • 1篇赵竹
  • 1篇楚宁霞
  • 1篇范荣喜
  • 1篇甘斌杰
  • 1篇曹文昕
  • 1篇胡霞

传媒

  • 3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3篇2009
  • 5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安徽省小麦品种演变分析被引量:20
2009年
为总结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导未来小麦生产和品种使用,通过对1950—2008年近60年来安徽省小麦主要推广品种种植面积、时间和使用情况的分析,归纳出安徽小麦品种更替及其演变规律,将主推品种划分为6个阶段,约10年一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主要推广品种特征特性、主要优缺点和轮替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各个阶段生产的基本要求、品种的综合表现和育种的进展。并对小麦品种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揭示了品种冬春性变化、生产布局的调整、主导品种与搭配品种的更替频率以及日益提高的对抗病抗逆性要求。
张平治徐继萍范荣喜夏献锋万映秀曹文昕
关键词:小麦
小麦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分析被引量:23
2008年
对两年度三个试点13个小麦品种的16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基因型和生长环境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品质性状在不同小麦品种及不同试点间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硬度、PPO(多酚氧化酶)活性、AWRC(碱性水保持力)、稀懈值的变异系数较大;膨胀势、最终粘度、峰值粘度的变异系数较小。糊化温度、碱性水保持力、峰值时间、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PPO活性、黄色素含量、膨胀势、峰值粘度、稀懈值、回升值、Zeleny沉降值、硬度的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SDS沉降值和最终粘度的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保持粘度受环境效应影响较小。
乔玉强马传喜黄正来司红起蔡华夏云祥
关键词:小麦基因型稳定性分析
高白度低PPO活性小麦种质筛选被引量:3
2008年
本试验对142份小麦种质资源的面粉白度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面粉白度值高于国家一级粉标准的有73份,占样本总数的51.4%;样本PPO活性低于100 AU.min-1.g-1有41份,占供试样本的28.9%;筛选出9份面粉白度值高于80%,且同时具有较低PPO活性(<100 AU.min-1.g-1)的小麦种质,可作为小麦白度性状改良的遗传材料。
赵斌赵莉万映秀赵竹王瑞张平治
关键词:普通小麦高白度
安徽沿淮江淮麦区稻茬小麦新品种(系)筛选被引量:5
2008年
为了筛选适宜安徽沿淮江淮稻茬麦区种植的高产、抗病、抗逆和抗穗发芽的小麦新品种(系),于2006-2007、2007-2008两年度分别在合肥和龙亢试点安排了20个新品种(系)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宁麦13、扬02G13、荆00-3和扬03G12产量及抗性综合表现突出,适宜在沿淮江淮地区不同生态区稻茬种植;而阜麦936、濮麦9和皖麦53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但赤霉病和穗发芽抗性稍弱,适宜江淮北部及沿淮麦区种植的新品种。
万映秀赵斌王永玖赵莉王瑞甘斌杰张平治
关键词:稻茬麦小麦
小麦糊化特性参数稳定性分析及其与其它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通过测定黄淮麦区2年度3试点13个小麦区试品种糊化特性(RVA)参数及其它主要品质性状,研究了小麦RVA参数稳定性及其与其它主要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峰值粘度、保持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回升值起主导作用,环境对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影响较大。峰值粘度、保持粘度、最终粘度在品种间变幅较大,分别为2055.50cp^3935.50cp、1046.42cp^2589.00cp和2412.00cp^4341.50cp,峰值粘度、保持粘度、稀懈值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10.74%、12.17%、21.25%。除峰值时间外,其它RVA参数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峰值粘度与保持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及回升值间极显著正相关。峰值粘度、保持粘度、最终粘度、回升值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Zeleny沉降值间极显著负相关。同时依据RVA参数对参试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峰值粘度可作为衡量小麦淀粉特性的最重要指标,由于品种间淀粉品质差异大,因此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同时注重蛋白质和淀粉品质。
乔玉强马传喜黄正来司红起蔡华夏云祥
关键词:小麦品质性状稳定性
不同栽培措施对扬麦12淀粉糊化参数及其他品质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扬麦12淀粉糊化参数及其他性状的影响,为小麦品质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适宜江淮地区种植的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2为材料,研究行距、密度、全生育期施氮总量、基施氮素比例和拔节肥追施时期5因素对淀粉糊化特性及其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施氮总量对扬麦12淀粉峰值粘度和谷值粘度的影响极显著和显著,其他因素对淀粉峰值粘度和谷值粘度的影响均不显著,施氮量为225 kg/hm2时峰值粘度最高,为4 128.08 cp,谷值粘度为2 651.67 cp;施氮总量对扬麦12淀粉沉降值影响极显著,对膨胀势和碱性水保持力影响显著,以施氮量225 kg/hm2时的沉降值最高。[结论]种植密度300万/hm2下施肥水平225kg/hm2时面粉品质最好。
黄正来楚宁霞
关键词:栽培措施淀粉糊化特性沉降值
氮素供应对皖麦41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2008年
通过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时期追施氮肥,研究其对皖麦41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一追肥时期,各处理在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追肥量处理小麦开花至灌浆末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贡献率依次为:225 kg/hm2>300 kg/hm2>150 kg/hm2。(2)返青期追肥粒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起身期追肥开花后10-20d各处理籽粒干重差异不显著;开花后20-35d各处理籽粒干重差异显著,增长速率变化规律为:225 kg/hm2>300 kg/hm2>150 kg/hm2。拔节期追肥粒重以施肥量225kg/hm2时最高。(3)氮素供应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返青期、起身期追肥,随施肥量的增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提高,拔节期追肥对穗数和千粒重的增加效应较小,但穗粒数增加显著。本试验条件下以起身期施肥300 kg/hm2,产量最高达7155.94kg/hm2,其次是起身期施肥225 kg/hm2,产量为6515.33 kg/hm2。
高福平
关键词:氮素干物质
追施氮肥对皖麦48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于2005~2006年,选用弱筋小麦新品种皖麦48,通过追氮量和追氮时期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本试验条件下,以追施184.5kg.hm-2氮素产量最高,在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追施,最高产量分别达到6062.5、6472.0和6883.0kg.hm-2。(2)当基肥纯氮达135kg.hm-2,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指标只有在不追肥时才能达到国家弱筋小麦品质标准;而追肥时面团稳定时间、吸水率均达到弱筋小麦品质指标;吹泡仪P和L及P/L值均达到弱筋小麦标准,W值返青期各追肥处理均达到弱筋小麦标准,当起身期追肥低于114kg.hm-2、拔节期追肥低于90kg.hm-2时,W值达到弱筋小麦标准。
黄正来胡霞马传喜
关键词:弱筋小麦品质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