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20101081895)

作品数:4 被引量:161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志林柴彦威马静肖作鹏梅赐琪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利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低碳
  • 2篇城市
  • 1篇低碳城市
  • 1篇地区间
  • 1篇地区间差异
  • 1篇行政
  • 1篇行政问责
  • 1篇省际
  • 1篇省际差异
  • 1篇十一五节能目...
  • 1篇实施进度
  • 1篇碳排放
  • 1篇问责
  • 1篇节能目标
  • 1篇结构方程模型
  • 1篇进度
  • 1篇城市形态
  • 1篇从众

机构

  • 4篇清华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2篇利兹大学

作者

  • 4篇刘志林
  • 3篇柴彦威
  • 2篇马静
  • 1篇梅赐琪
  • 1篇肖作鹏

传媒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国际城市规划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发生机制与调控策略——以北京市为例被引量:52
2012年
根据2007年北京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Amos7.0软件建立单效标因素的路径分析模型,试图在"社区-家庭"层面上挖掘"空间利用-出行特征-碳排放"的内在发生机理,藉此寻找城市空间组织低碳化的调控路径。研究发现:影响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出行距离和出行方式。社区空间利用特征对家庭出行的距离总量有显著影响,对小汽车出行比率则没有明显作用效果;私家车的购置对居民家庭出行行为的高碳化具有不可逆的作用特点;在现有设施条件、空间环境和车辆使用政策下,公共交通对私人交通出行没有替代性。研究认为,城市空间组织和调控优化应通过土地混合利用、设施供给等物质空间组织与再组织手段,形成空间行为组织和行为规划策略,引导居民降低交通发生量,优化居民交通发生的时空结构,建构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
柴彦威肖作鹏刘志林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
行政问责与政策行为从众:“十一五”节能目标实施进度地区间差异考察被引量:22
2012年
研究引入"政策行为从众"的概念,并通过实证证明,作为超常规政治激励手段的行政问责制,会在不同类型的政策执行主体中产生"政策行为从众"的行为模式,而不能在整体上提高所有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水平。具体的来说,政策实施初期执行进度较慢的省份将在行政问责的压力下强化政策实施力度以实现赶超,但初期执行进度较快的省份将在后期主动弱化实施力度。不同执行的主体的"从众"行为将在整体上减弱行政问责制的政策效果,并在客观上导致节能约束性指标打折扣。本文建议应在完善问责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财政与税收奖励等激励性手段,提高地方对节能减排等国家政策的"自发性"实施意愿,构建自我强化的政策实施长效机制。
梅赐琪刘志林
关键词:节能目标省际差异
城市形态与交通碳排放: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视角被引量:15
2013年
气候变化是21世纪的重要议题,低碳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大科学命题。本文着重从国际层面对低碳城市、城市交通碳排放、城市形态以及居民出行行为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综述;并利用2007年北京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数据,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视角对城市形态与交通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构建低碳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马静刘志林柴彦威
关键词:城市形态
基于居民出行行为的北京市交通碳排放影响机理被引量:92
2011年
近年来低碳城市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其开展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但从微观层面深入探讨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影响机理的研究相对较为缺乏。利用北京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数据,基于居民日常出行行为计算微观层面的城市交通碳排放,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挖掘居住空间、个体行为以及交通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出行距离、机动出行概率对交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正效应,而出行频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出行结构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出行总量的影响。另外,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单位社区居民的出行行为整体具有"低碳"性质,应从低碳视角对单位社区进行重新审视。
马静柴彦威刘志林
关键词:低碳城市结构方程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