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670613)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5
相关作者:赵博光郭建吴宗汉张海兰夏鲁青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电波传递
  • 3篇动作电位
  • 2篇电场处理
  • 2篇家蚕
  • 2篇家蚕卵
  • 2篇高压静电场
  • 2篇高压静电场处...
  • 2篇黑松
  • 2篇蚕卵
  • 1篇带电
  • 1篇电荷
  • 1篇信号
  • 1篇信息联系
  • 1篇叶丝
  • 1篇叶丝转化率
  • 1篇诱生
  • 1篇幼虫
  • 1篇幼虫生长
  • 1篇幼虫生长发育
  • 1篇植物

机构

  • 8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赵博光
  • 3篇郭建
  • 2篇吴宗汉
  • 2篇夏鲁青
  • 2篇张海兰
  • 1篇刘云飞
  • 1篇周开亚
  • 1篇陈泉
  • 1篇张建平
  • 1篇张沂泉
  • 1篇吴越

传媒

  • 4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蚕业科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1
  • 4篇200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Electrical wave transmission in healthy black pine seedlings被引量:1
2004年
Non-injurious local stimuli, such as a cold shock, and injurious stimuli, such as local burning, punctures or chemicals, were applied to study electrical wave transmission in black pine (Pinus thunbergii) seedling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on-injurious stimuli evoked the action potential (AP) transmission and injurious stimulation induced both AP transmission and the more complex variation (VP) transmission in the seedlings. The causes of these phenomena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Black pine - Pinus thunbergii - Action potential (AP) - Variation potential (VP) - Electrical wave transmission CLC number S791.256 Document code A Foundation item: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39670613).Biography: GUO Jian (1971-), male, lecturer in Haikou Bureau of Forestry. Hainan, P. R. China.Responsible editor: Song Funan
郭建赵博光周开亚
昆虫带电特性及影响因子被引量:5
2001年
本文对大袋蛾等昆虫的带电特性进行了定量测量 ,同时 ,由昆虫自身带电和与环境相互作用带电分析 ,给出了昆虫自身带电的分形特性。测定了在不同介质上静止爬行和振翅对大袋蛾雄蛾带电量。
赵博光刘云飞吴宗汉吴越陈泉
关键词:昆虫电荷
高压静电场处理家蚕卵对幼虫生长发育和饲料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研究了高压静电场处理家蚕卵对幼虫生长发育和饲料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蚕种催青前期用适当强度的高压静电场处理,对蚕卵的孵化、蚁蚕生命力、幼虫发育经过及小蚕的生长均无不良影响,但能促进大蚕期的生长,茧层量比对照增加8.23%~11.32%,茧层生产效率最佳处理区比对照提高24.44%。该技术是一项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养蚕增丝新技术。
张海兰赵博光夏鲁青徐建涛
关键词:高压静电场家蚕叶丝转化率
高压静电场处理家蚕卵对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生产中试,探讨了高压静电场处理家蚕卵对幼虫生命力、蚕茧产量及茧丝质量的影响。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的2个加速电压处理组及4个无加速电压处理组对蚕的孵化和生命力均无不良影响,t检验结果显示全茧量、茧层量、蛹体重等指标比对照区均有显著提高,但处理对雌蚕茧层率影响不显著,而雄蚕的茧层率则多数有明显增加。生产中试结果表明,利用最佳处理条件处理蚕卵,张种产茧量比对照平均提高10.86%,茧层量提高15.45%,茧层率和茧层生产效率分别提高5.00%和12.72%,茧丝长和解舒丝长分别增加72.24、76.09 m,解舒率、上车率也均有所提高,光折降低,茧丝纤度略有增加,对茧丝洁净无明显影响。
张海兰赵博光夏鲁青徐建涛
关键词:高压静电场家蚕产茧量茧质
植物体内的电波传递被引量:11
2000年
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电波传递现象 ,电波传递可能是植物体对外界刺激的最初反应。植物体内存在由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和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变异电位。动作电位的传递需要活组织参与 ,而变异电位的传递则可以逾越生理障碍 ,关于植物电位的产生有“双稳态理论”和“双通道理论”。动作电位在植物体内的传递被认为是通过胞间联丝在组织之间进行传递 ,变异电位的传递被认为与一种化学因素伤素有关 ,伤素在受伤组织处产生 ,可通过维管束随蒸腾流传递到非受伤组织使其产生电位变化 ,关于这种解释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虽然植物电波传递的研究很多还处在描述和推测阶段 。
郭建赵博光刘云飞张沂泉
关键词:植物动作电位
健康黑松幼苗中的电波传递被引量:9
2000年
以健康黑松幼苗为材料 ,用非伤害性刺激 (如冷冻 )和伤害性刺激 (如烧伤、刺伤、化学伤害等 )引发植物体内的波形的变化。研究表明 ,非伤害性刺激能在幼苗体内引起动作电波的传递 ,伤害性刺激除了能引起动作电波的传递外 ,还能引起较复杂的变异电波的传递 。
郭建赵博光刘云飞张沂泉
关键词:黑松动作电位电波传递
接种松材线虫后黑松幼苗体内电波传递的变化被引量:9
2000年
对黑松幼苗接种线虫 ,使其染病 ,用非伤害性刺激———冷冻刺激引发了植物体内电波波形的变化。研究表明 ,非伤害性刺激能在幼苗体内引起复杂的变异电波的传递。并对这种现象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赵博光郭建张沂泉刘云飞
关键词:黑松动作电位电波传递松材线虫
应用行为控制法治理害虫被引量:24
2000年
昆虫与环境保持着信息联系 ,昆虫依据信号物作出以行为为主 (包括生理上 )的调整 ,以保持对环境的适应。信号物包括化学信号和物理信号 ,其中前者占绝大多数 ,利用信号物控制昆虫行为可有效地保护资源。笔者从应用角度将化学信号物分为引诱剂、驱避剂、刺激剂和抑制剂 ;连同物理信号举例综述了它们应用于治理害虫原理、方法、效果的概况 ,最后阐述了从信息联系的新角度治理害虫的前景。
张建平赵博光吴宗汉张沂泉
关键词:害虫治理信息联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