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2KJA180004)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双林闫淑珍李倩戴群姚慧琴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黏菌
  • 5篇物种
  • 5篇物种组成
  • 2篇亚热带
  • 2篇物种多样性
  • 2篇丰富度
  • 1篇大型真菌
  • 1篇动蛋白
  • 1篇多度
  • 1篇序列对
  • 1篇营养类型
  • 1篇生态特征
  • 1篇团毛菌目
  • 1篇丘陵
  • 1篇区系
  • 1篇区系成分
  • 1篇最大似然法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相对多度
  • 1篇林地

机构

  • 8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陈双林
  • 6篇闫淑珍
  • 3篇刘歧莎
  • 3篇姚慧琴
  • 3篇戴群
  • 3篇李倩
  • 2篇徐美琴
  • 2篇王高伟
  • 1篇李玉
  • 1篇陈添兴
  • 1篇方玲

传媒

  • 4篇菌物学报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菌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黄连山自然保护区黏菌的物种多样性被引量:8
2014年
为了探索中国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黏菌物种多样性,选择云南黄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作为代表设置样地,调查研究了其中的黏菌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从树皮基物和地面基物的湿室培养中获得6目8科16属47种黏菌,其中灰团网菌(Arcyria cinerea)是显著的优势种,相对多度高达18.07%。从地面基物和树皮基物上分别获得45和38种黏菌,地面基物上的黏菌物种丰富度高于树皮基物;地面基物和树皮基物上发生的黏菌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81±0.65和4.59±0.03,但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黏菌对发生所在基物的类型并无明显选择性。在雨季和旱季采集的基物上发生的黏菌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78±0.05和4.58±0.02,且差异显著(P<0.05),表明旱季基物上黏菌孢子数更多。黄连山黏菌物种总的多样性指数为4.96,高于世界上其他热带自然保护区黏菌物种多样性指数,表明中国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黏菌资源。
宋天鹏陈双林
关键词:黏菌物种组成丰富度
华东苏、浙、皖三省的黏菌物种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系统掌握我国北亚热带东部地区的黏菌物种资源多样性,在华东苏、浙、皖三省进行了黏菌的野外标本采集、室内湿室培养和鉴定分类研究。确定三省已知黏菌6目11科34属148种,其中,江苏省有黏菌6目11科28属108种,紫褐筛菌Cribraria languescens等12种为江苏省新记录种;浙江省有黏菌6目10科24属72种,橙黄半网菌Hemitrichia abietina等16种为浙江省新记录种;安徽省有黏菌6目10科28属92种,粉红双皮菌Diderma testaceum等15种为安徽省新记录种。本文还对一些物种分类地位和名称变化进行了订正,同时记述了每个物种的生境和在我国华东三省的分布。这一研究反映出亚热带地区黏菌多样性研究的巨大潜力,也丰富了对我国黏菌物种多样性组成和分布格局的认识。
王高伟闫淑珍徐美琴戴群姚慧琴刘歧莎陈双林
关键词:黏菌北亚热带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
南京紫金山大型真菌的物种组成和生态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研究了南京紫金山大型真菌的区系成分和生态分布,以期为开展大型真菌在紫金山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打下基础。通过2 a的实地调查,共获得大型真菌290种,分属于子囊菌和担子菌的49科120属。按所处植被环境划分,紫金山大型真菌可分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型、针阔混交林型、针叶林型、竹林型和灌丛荒地型;按营养类型划分,主要分为土生菌(151种)、木生菌(151种)、外生菌根菌(49种)和虫生菌(2种)等;按区系组成划分,可分为世界广布种(该分布种种数占总种数的比例为18.97%)、北温带分布种(36.89%)、北温带-澳大利亚分布种(13.45%)、温带-亚热带或热带分布种(7.59%)、欧亚大陆分布种(5.86%)、东亚-北美间断种(5.17%)、中国-日本共有种(2.07%)和中国特有种(10.00%)。
陈添兴陈双林
关键词:大型真菌营养类型区系成分
绒泡菌目黏菌的ITS1-5.8S-ITS2二级结构的比较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为探讨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r DNA ITS)的RNA二级结构在黏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作用,以黏菌ITS通用引物PHYS4和PHYS5对绒泡菌目5属8种黏菌的r DNA ITS进行扩增和测序,利用RNA structure构建了ITS区的RNA二级结构模型。结果表明:ITS1在绒泡菌目黏菌中不能形成一个紧实的结构,但大部分物种都具有一段稳定的螺旋结构,可能对r RNA的成熟具有作用;5.8S r RNA的二级结构相似,由4个螺旋组成,主要为两种类型;基于5.8S r RNA和28S r RNA相互作用构建的ITS2的二级结构模型显示,它由一个封闭的多分支环和至少4个主要的螺旋组成,其中螺旋IV结构相对比较保守。由于ITS区的二级结构相比核苷酸序列更加保守,因此深入地分析其二级结构有助于认识其结构与进化的关系。
李倩闫淑珍陈双林
关键词:ITSRNA二级结构分子进化
华东丘陵林地黏菌的物种多样性被引量:9
2013年
为了探讨黏菌在华东丘陵地带森林中的生态作用,本文选择安徽滁州皇甫山和江苏南京紫金山两个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华东地区丘陵林地的代表,分别设置针叶林和阔叶林样地各3个,调查研究了其中的黏菌物种多样性。共获得5目10科21属58种黏菌,其中从皇甫山获得5目9科17属41种黏菌,点状无丝菌(Licea punctiformis)、细筛菌(Cribraria tenella)和盖碗菌(Perichaena corticalis)等27种为安徽省首次发现;从紫金山获得5目10科20属51种黏菌,粗柄无丝菌(Licea pedicellata)、密筛菌(Cribraria intricata)和纹丝菌(Calomyxa metallica)等35种为江苏省首次发现。碎皮菌(Clastoderma debaryanum)和灰团网菌(Arcyria cinerea)是两地共有的相对多度最高的物种,相对多度分别为32.72%、30.59%和21.27%、26.30%。无丝菌目和发网菌目更多地在针叶林中发生,而团毛菌目和绒泡菌目更多地在阔叶林中发生,且阔叶林中黏菌的物种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都高于针叶林。两地阔叶林之间黏菌物种组成的相似性为68.57%,针叶林之间的相似性为59.57%,均高于两地阔叶林和针叶林之间的相似性,表明林型对黏菌物种组成的影响大于距离的影响。
戴群闫淑珍姚慧琴陈双林
关键词:黏菌亚热带物种组成相对多度
我国华东苏、浙、皖三省黏菌资源的分类学研究
黏菌是一类主要生长在温暖湿润森林中的类似真菌的菌物。从全球范围来看,对黏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带和热带,我国华东地区苏、浙、皖三省地处亚热带,属东岸湿润季风区,具有适合黏菌生长的环境。华东地区也是我国较早开展黏菌...
王高伟闫淑珍徐美琴戴群姚慧琴刘歧莎陈双林
关键词:黏菌物种组成丰富度
文献传递
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用于真黏菌系统发育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真黏菌是一类独特的菌物。目前对其进行的系统发育研究主要是基于形态特征,分子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上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和蛋白质合成延长因子基因研究相对较多。为了扩充能有效地进行真黏菌系统发育研究的基因资源,探讨了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用于真黏菌系统发育的可行性。共获得14个基因序列,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各7个。在GenBank中除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外并无其他真黏菌的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研究获得的14个基因序列为真黏菌基因的新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肌动蛋白基因能够有效地将无丝菌目、团毛菌目、绒泡菌目和发网菌目区分为4个分支,其中发网菌目为一个独立的进化支,支持了根据子实体发育所认识的真黏菌纲内部具有两条进化路线的观点,因此显示出肌动蛋白基因对于真黏菌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价值。
方玲刘歧莎李倩闫淑珍李玉陈双林
关键词:肌动蛋白基因团毛菌目
基于rDNA ITS序列对绒泡菌目黏菌系统发育的探讨被引量:3
2015年
绒泡菌目Physarida是黏菌纲Myxogastria最大的一个目,对其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根据形态特征。为了从分子水平探讨绒泡菌目乃至黏菌纲的系统发育关系,以黏菌r DNA ITS通用引物对绒泡菌目5属8种黏菌的r DNA ITS进行扩增和测序,结合Gen Bank中已有的黏菌r DNA ITS序列,利用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 inference,BI)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绒泡菌目不同物种的r DNA ITS区在碱基组成和长度上差异明显,长度为777–1 445bp,G+C mol%在53.4%–61.9%之间。绒泡菌目与发网菌目Stemonitida聚类为两个明显的分支,在绒泡菌目分支上,绒泡菌科Physaraceae和钙皮菌科Didymiaceae各聚为一支,支持了形态学上以孢丝是否具有石灰质为依据区分这两个科的观点。由多份不同地理来源的鳞钙皮菌Didymium squamulosum材料组成的钙皮菌科又形成3个分支,证实了这个形态种是由地域来源广泛、繁殖亲和性各异和遗传变异较大的不同生物种组成的复合体。
李倩闫淑珍陈双林
关键词:黏菌最大似然法贝叶斯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