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03A11-05)

作品数:13 被引量:777H指数:11
相关作者:朱勤彭希哲曲建升吴开亚曾静静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碳排放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3篇温室气体
  • 2篇秩相关系数
  • 2篇人口
  • 2篇实证
  • 2篇实证分析
  • 2篇能源
  • 2篇节能
  • 2篇节能减排
  • 1篇地球系统科学
  • 1篇战略情报
  • 1篇战略情报研究
  • 1篇中国能源
  • 1篇人口发展
  • 1篇生活用能
  • 1篇碳减排
  • 1篇碳税
  • 1篇能源结构

机构

  • 8篇复旦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兰州大学
  • 3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南通大学

作者

  • 7篇朱勤
  • 5篇彭希哲
  • 5篇曲建升
  • 4篇吴开亚
  • 4篇曾静静
  • 3篇王文秀
  • 3篇张志强
  • 3篇王琴
  • 3篇陆志明
  • 2篇于娟
  • 2篇刘晓薇
  • 1篇葛全胜
  • 1篇陈佳瑛
  • 1篇陈发虎
  • 1篇李燕
  • 1篇张雪芹
  • 1篇傅雪

传媒

  • 2篇中国人口·资...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图书情报工作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开发研究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人口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人口与发展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被引量:375
2009年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产业规模占GDP近半的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呈现长期增长态势,其贡献率抵消了第一、三产业对碳排放增长的负效应。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效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吴开亚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分析被引量:19
2010年
利用我国能源统计数据,对我国及各省区的CO_2排放总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密度进行了计算。通过分析发现我国CO_2排放具有较为明显的东西部差异,总体表现为东部发达省区排放总量大、排放强度低、人均排放多、排放密度高的特点,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则表现出相反的特征。在分析我国CO_2排放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出现以上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区域减排行动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以省区为单位,降低排放强度可以取得实际的、可跟踪的减排效果,但需要考虑到全国各省区在功能定位、减排成本、资源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以及建立基于技术与资金合作的联合减排机制的可行性和障碍等因素。
曲建升王琴陈发虎曾静静张志强李燕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CO2节能减排
气候政策分析方法及其模式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在分析气候变化挑战、气候政策分析特殊性及其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气候政策分析的主要方法:量化历史责任的分析方法、确定政治影响的分析方法、经济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方法、未来趋势预测的分析方法;提出气候政策分析的框架模式,剖析各分析模块之间的联系。
曲建升曾静静张志强王琴
关键词:气候政策公共政策分析战略情报研究气候变化
1980—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是指居民家庭在炊事、热水、照明、室温调节等生活起居方面对能源的直接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研究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对1980至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阶段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从6.728×10^7t碳增长至16.545×10^7t碳,人均生活用能碳排放量从每年68kg碳增长至125kg碳,呈较快的上升趋势,但仍处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较低层次;受益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及能源结构的改善,居民生活用能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从每吨标准煤排放0.732t碳下降至0.632t碳。生活用能结构优化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城乡比从5.87下降至1.84,城乡差距呈不断缩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的节能减排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于娟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碳排放生活用能能源结构节能减排
我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碳排放变动的模拟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构建人口-消费-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发展、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及碳排放进行动态仿真,定量考察未来我国人口发展与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在基准情景下,我国人口总数将于2032年达到峰值14.6亿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于2044年左右达到峰值63.6亿吨标准煤,碳排放总量将于2038年左右达到峰值约31.3亿吨碳;2050年我国人均碳排放量约为2.2吨碳,低于日本、欧洲198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消费碳排放的人均需求约为1.3吨碳,相当于美国居民1990年代后期排放水平的五分之一。从满足人口发展与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角度争取合理的碳排放空间,是我国争取国际气候谈判话语权的有力支撑点。
朱勤彭希哲傅雪
关键词:人口居民消费碳排放系统动力学
碳减排经济手段及其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探讨了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两种经济政策在我国碳减排方面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王文秀吴开亚刘晓薇朱勤
关键词:碳税碳减排排放权交易
城乡居民食物碳消费变化与差异分析——以安徽省为例被引量:15
2010年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人口的不断增长,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不可持续的居民食物碳消费是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居民食物碳消费是环境碳循环研究和可持续消费的重要内容。采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研究了1985~2007年安徽省城乡居民食物碳消费结构和食物碳消费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并对城乡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城市居民家庭食物碳消费结构转变较农村显著,城市居民食物碳消费从以"粮食碳消费为主"的比较单一的消费模式转变为以"粮食、肉类、食用植物油碳消费为主"的多元消费模式;而农村居民食物碳消费从以"粮食碳消费为主"转变为以"粮食、食用植物油碳消费为主"的多元消费模式;(2)城市居民人均、户均食物碳消费量均呈下降趋势,但食物消费总量却呈上升趋势,加剧了食物碳消费的环境影响;农村人均和户均食物碳消费和碳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但人均、户均食物碳消费仍高于城市,农村居民食物碳消费的生态压力依然较大。(3)Pearson乘积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城市居民人均食物碳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恩格尔系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而影响农村居民人均食物碳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索可持续的居民消费模式和减轻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文秀吴开亚刘晓薇
关键词:秩相关系数城乡居民
上海市居民食物碳消费变化趋势的动态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不可持续的居民消费是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居民食物碳消费研究是促进可持续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采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了1980-2007年上海市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和食物碳消费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居民食物碳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以粮食碳消费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粮食、畜禽肉、植物油碳消费为主"的多元消费模式,但碳消费结构仍欠合理;②居民人均食物碳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但受城市人口逐年增加的影响,食物碳消费总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③使用person乘积相关分析法得出食物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人均食物碳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索可持续的居民消费模式和减轻食物消费的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开亚王文秀朱勤
关键词:秩相关系数
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实证被引量:204
2010年
从消费压力人口视角探讨碳排放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气候变化压力的人文因素,以及人口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本文通过对STIRPAT模型的扩展,应用岭回归方法计量分析人口、消费及技术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对我国1980至2007年碳排放情况的统计实证结果表明,扩展的STIRPAT模型对中国国情有较高的解释力。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城市化率、人口规模三个因素对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影响明显;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口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已高于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人文因素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我国碳排放的新的增长点;技术进步因素在此模型中对我国该阶段碳排放的解释力有限,表明我国未来通过技术进步减缓碳排放的潜力巨大。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于娟
关键词:人口碳排放岭回归
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及其定量分析被引量:79
2008年
温室气体排放的科学定量评价是建立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框架、确定各国合理的减排责任、部署国际减排行动的基础。通过系统阐述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评价指标(国别排放指标、人均排放指标、GDP排放指标和国际贸易排放指标等),并通过定量评价剖析这些评价指标的优缺点及其局限性。讨论了发展科学、公平和易于广泛接受的新评价指标的可能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提出了"工业化累积人均排放量"的新指标,以客观定量评价世界各国工业化以来温室气体历史累积排放量的当代人均量。新指标的结果显示,英美等老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累积人均排放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还提出并讨论了人均单位GDP排放量、消费排放量、生存排放量等潜在的评价指标。
张志强曲建升曾静静
关键词: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排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