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05-2-QH39)

作品数:5 被引量:60H指数:5
相关作者:丁永建王根绪吴锦奎沈永平牛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蒸散
  • 3篇黑河中游
  • 2篇农田
  • 2篇间作
  • 1篇低湿草地
  • 1篇短波辐射
  • 1篇蒸散量
  • 1篇蒸散特征
  • 1篇水文
  • 1篇水文学
  • 1篇能量平衡
  • 1篇农田蒸散
  • 1篇人工绿洲
  • 1篇中游
  • 1篇流域
  • 1篇绿洲
  • 1篇内陆河
  • 1篇内陆河流域
  • 1篇灌溉
  • 1篇灌溉农田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吴锦奎
  • 5篇王根绪
  • 5篇丁永建
  • 3篇沈永平
  • 1篇魏智
  • 1篇牛丽

传媒

  • 2篇冰川冻土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黑河中游间作灌溉农田的能量平衡被引量:8
2006年
利用布设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绿洲区的一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在2004年作物生长期内的完整资料,分析了黑河中游春小麦和玉米间作农田生态系统的辐射收支,在此基础上选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进行了能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间作作物土壤系统截获的太阳短波辐射占太阳总辐射的比例从生长初期的0.81持续增加到生长末期的0.86;净辐射在生长初期较小,生长中期第一阶段增幅大,至第二阶段达到最大,生长末期降低;净辐射占太阳总辐射的比例与净辐射的变化相似.能量平衡中,净辐射的消耗以潜热为主,占70%左右,感热能量占20%,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总值的10%.不同生长阶段的能量平衡差异较大,能量平衡在不同生长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日变化特征.
吴锦奎丁永建沈永平王根绪
关键词:能量平衡间作黑河中游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游低湿草地蒸散特征被引量:6
2007年
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对低湿草地的蒸散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年度内,试验地蒸散量(ET)为611.5mm,日均1.67mm。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ET变化剧烈,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分别为0.57mm/d、2.01mm/d、3.82mm/d和1.49mm/d,蒸散量分别占全年蒸散总量的18.26%、9.20%、61.83%和10.71%。ET月变化显示,从3月开始草地蒸散量有所增大,6月牧草进入生长中期后蒸散量迅速增大,到7月蒸散量达到最大,9月牧草进入生长末期,蒸散急剧减小;随着牧草生长终结和土壤冻结,蒸散量逐步减小,在11月中旬到次年2月蒸散基本停止。蒸散的日内变化规律显示,草地蒸散开始于早晨7:00~8:00,13:00左右达到最大,19:00~20:00蒸散趋于0。晴天蒸散强度远大于阴天。
吴锦奎丁永建王根绪沈永平
关键词:水文学蒸散低湿草地内陆河流域
干旱区人工绿洲间作农田蒸散研究被引量:24
2006年
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绿洲区建立了大田环境下的春小麦和夏玉米间作农田能水平衡研究观测点,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和参考作物蒸散量-作物系数法(ET0-Kc)对作物的蒸散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得到的间作作物蒸散量为688mm,日均3.4mm/d,用参考作物蒸散量作物系数法得到的作物蒸散量为666mm,日均3.3mm/d,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蒸散量总值差别小。同期,水文平衡法计算结果为733mm。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所得结果的分析表明,试验地在不同生长阶段,ET变化剧烈,生长初期、中期、末期分别为1.19、4.41和2.58mm/d,其蒸散量分别占全年蒸散总量的7.79%、78.73%和13.48%。ET月变化显示,3月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4月和5月剧烈增加;6月达到最大;此后的7月和8月降低,但仍维持在一个高水平;9月,随着作物进入生长末期,蒸散急剧减小。对ET日内变化分析可知,作物蒸散开始于早晨7:00~8:00,在14:00左右达到最大,19:00~20:00趋于0mm/d。不同生长阶段蒸散强度差异明显。
吴锦奎丁永建王根绪山崎佑介田隆平
关键词:蒸散绿洲
黑河中游地区湿草地蒸散量试验研究被引量:19
2005年
干旱区湿草地蒸散量的估算对区域草地生态环境建设、草场的科学管理和湿地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为止,对湿草地蒸散的观测和研究非常少.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方法估算了黑河中游湿草地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并对5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除Priestley-Taylor法外,其余几种方法计算结果十分接近,相关性好.用FAO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对ET0的变化作了分析:在一个完整年度内,试验地ET0为1193.9mm,日均3.26mm.d-1.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ET0变化剧烈,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分别为0.92mm.d-1、2.13mm.d-1、5.33mm.d-1和2.52mm.d-1,其蒸散量分别占全年蒸散总量的7.85%、5.02%、70.90%和16.23%.ET0在2月中下旬迅速增大,4月增大幅度最大,此后进一步增大直到7月达到最大,随后逐步减小,在11月中旬随着牧草生长期的结束降至年最低值.确定了牧草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的Kc分别为0.30、0.40、0.90和0.88,计算的牧草地年实际蒸散量为962.0mm,日均2.63mm·d-1.
吴锦奎丁永建沈永平牛丽王根绪
关键词:蒸散量黑河中游
黑河中游间作农田的辐射收支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利用布设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绿洲区的一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在2003—2004年的资料,分析了一个完整年度内春小麦和夏玉米间作农田生态系统的辐射收支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太阳辐射Rs年平均为192.9W·m^-2·d^-1,冬、春季较小,夏、秋季较大。反射辐射Rr平均为37.8W·m^-2·d^-1在土壤裸露时较大,随着作物覆盖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地表反射率平均为0.22,在年内的变化趋势与反射辐射Rr基本一致。地面向上长波辐射Rlu和向下长波辐射Rld年平均分别为353.3W·m^-2·d^-1和278.0W·m^-2·d^-1两者在1月份最小,从2月开始增大,到7月达到最大,随后持续降低至12月。有效辐射(Rlu-Rld)在农作物主要生长期的5~9月为70W·m^-2·d^-1左右,春末夏初增加较大。净辐射Rn全年日均值为79.8W·m^-2,占太阳辐射量Rs的35%。在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5~9月)Rn日平均达141W·m^-2,在无作物生长的季节(1~2月和11~12月),Rn日均值在8W·m^-2左右。光合有效辐射PAR全年累积值为2580.9MJ·m^-2日均82.7W·m^-2占太阳辐射量Rs的42.2%。PAR在年度内变化大。在无作物生长季节,PAR日均值一般在40~50W·m^-2。3月PAR迅速增大,日平均值达到78W·m^-2,PAR在7月达到最大,日均值为128W·m^-2。
吴锦奎丁永建魏智王根绪
关键词:黑河中游长波辐射短波辐射光合有效辐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