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3A1903)

作品数:8 被引量:89H指数:7
相关作者:谭芳林崔丽娟罗彩莲乐通潮罗美娟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惠安县林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福建省林业厅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互花米草
  • 3篇湿地
  • 2篇刈割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性状
  • 1篇盐碱
  • 1篇盐碱地
  • 1篇盐碱地造林
  • 1篇盐量
  • 1篇抑盐效应
  • 1篇优势种
  • 1篇游离氨基酸
  • 1篇游离氨基酸含...
  • 1篇造林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种类
  • 1篇生活型
  • 1篇生物量
  • 1篇湿地退化

机构

  • 6篇福建省林业科...
  • 5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福建工程学院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山东省林业科...
  • 2篇惠安县林业局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6篇谭芳林
  • 5篇乐通潮
  • 5篇罗彩莲
  • 5篇崔丽娟
  • 4篇林捷
  • 4篇黄丽
  • 4篇罗美娟
  • 3篇叶功富
  • 2篇梁玉
  • 2篇潘辉
  • 2篇林贻卿
  • 2篇肖华山
  • 2篇房用
  • 1篇刘荣成
  • 1篇王卫东
  • 1篇刘继龙
  • 1篇范小莉
  • 1篇黄雍蓉
  • 1篇姜楠南
  • 1篇张立华

传媒

  • 6篇湿地科学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湖南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抑盐效应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的一系列造林抑制土壤返盐的试验表明:林分郁闭度与抑盐作用正相关;林木对其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有抑盐作用;农田林网对抑制土壤返盐有显著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林木抑制土壤返盐的原因。提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广泛造林,同时配合良好的水利建设,是抑制土壤返盐,延长土地利用时间的有效措施。
房用姜楠南梁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田林网含盐量
泉州湾河口湿地退化现状及人为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0年
从自然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面积大幅增加、水环境质量恶化和生物质量下降等方面概述了泉州湾河口湿地的退化现状;认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互花米草入侵、水利工程修建和大规模围塘养殖,是造成泉州湾河口湿地退化的主要人为影响因素。
叶功富谭芳林罗美娟崔丽娟罗彩莲黄雍蓉乐通潮林捷黄丽刘继龙
关键词:湿地退化互花米草
机械法治理互花米草效果及其对滩涂土壤性状影响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在福建泉州湾开展了刈割+机耕船方法(机械法)治理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试验,调查了该法治理互花米草的效果,并对互花米草治理迹地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了监测,为互花米草治理迹地的再利用提供依据。2006年7月初对互花米草进行刈割,待其新萌生株生长至10~15cm后,用机耕船对滩涂进行高强度耕作,以充分破坏其根系,其后,如仍有零星新萌生株,则用人工踩踏使其深埋淤泥之中。近一年多的治理效果监测表明,该法治理迹地在第二年以后没有发现新萌生植株,治理效果理想;与未治理互花米草的草滩相比,治理一个月后,治理迹地的土壤容重减小了21.2%~23.5%,之后,土壤容重逐渐增大,但在治理后一年时的土壤容重仍小于未治理互花米草的滩涂;随着互花米草根系的逐渐死亡和分解,治理迹地中根系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在治理后第二年的4月开始明显增大,至10月时残存根系基本分解完毕;在治理后13个月,治理迹地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中水解氮比治理前分别提高了16.2%和11.7%,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1.9%和16.7%,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6.4%和17.5%。由此可见,机械法治理互花米草效果十分理想,2006~2007年的治理成本约为7500~9000元/hm2,该方法为红树林等乡土植被的恢复及滩涂的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谭芳林
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被引量:19
2010年
利用1988年、1993年、1997年、2002年和2005年泉州湾河口湿地的遥感影像数据,将该湿地分为永久性河流/河口水域/浅海水域、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水产池塘和其他湿地7个类型,对该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间,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整体景观越来越呈多类型均衡化分布,各景观斑块的形状趋于复杂;潮间淤泥滩涂的面积明显减少,从1988年的3043.62hm2减少到2005年的2009.42hm2,面积共减少1034.2hm2;而互花米草沼泽和水产池塘的面积在明显增加;1988年互花米草沼泽的面积仅为20.16hm2,到2005年时其面积已达563.05hm2,互花米草沼泽面积增加了542.89hm2,平均每年增加约32hm2,且目前仍处于扩大阶段;水产池塘的面积从1988年的30.87hm2增加到2005年的185.01hm2,其面积增加了154.14hm2;由于人工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使红树林面积在2005年达到50.72hm2,人工造林是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沼泽的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越来越高。
叶功富谭芳林罗彩莲乐通潮崔丽娟孙志同林永源刘荣成
关键词:湿地
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立地类型划分被引量:7
2010年
建立科学、适用的红树林立地类型划分系统是泉州湾河口湿地植被恢复的基础工作。以福建省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区1月的月平均气温和地貌特征,将泉州湾河口划分为1个立地类型区(亚热带高温区)和1个立地类型组(河口三角洲立地类型组)。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并结合各种环境因子对湿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程度,确定盐度、潮位、土壤质地和有无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为4个立地因子,将泉州湾河口湿地划分为35种立地类型。其中,有12种立地类型适宜秋茄(Kandelia candel)生长,有8种立地类型潜在适宜秋茄生长,还有15种不适宜秋茄生长的立地类型。
谭芳林叶功富崔丽娟张立华罗美娟孙志同林捷罗彩莲乐通潮黄丽林永源
关键词:红树林
不同时期刈割对互花米草根系生理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于2007年4~9月期间,在泉州湾河口湿地生长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滩涂上,采用不同时期对互花米草进行齐地面刈割的方法,测定互花米草根系生理指标,探讨不同时期刈割对互花米草根系生理产生的影响及机制,为利用物理方法治理互花米草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5月22日和7月21日的刈割使互花米草根系可溶性总糖含量总体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而4月22日、8月20日和9月19日的刈割虽然也造成根系可溶性总糖含量变低,但其比5~7月刈割后根系可溶性总糖含量高很多;4~7月刈割导致互花米草根系代谢急剧减缓,尤其6~7月刈割使根系活力同比下降了90.58%~92.17%,而8月和9月的刈割则促进了根系代谢,表现为根系活力提高;各刈割处理都会引起互花米草根系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5~7月刈割使根系游离氨基酸增加量最大;5~8月刈割使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而4月22日和9月19日的刈割使根系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减少;4月22日和7月21日刈割使互花米草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保护酶活性下降,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功能减弱,而5月22日、6月21日、8月20日和9月19日刈割后,互花米草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保护酶活性上升,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功能增强。7月刈割互花米草能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的扩散。
林贻卿谭芳林肖华山潘辉崔丽娟林捷罗美娟黄丽乐通潮罗彩莲
关键词:互花米草刈割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过氧化氢酶
不同时期刈割对互花米草生长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采用不同时期对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进行齐地面刈割的方法,通过对互花米草株高和株数的测定和比较,确定了有效控制互花米草扩张的刈割时期。研究结果表明:①4月22日对互花米草的刈割处理显著促进了互花米草株数的增加,但对其最终平均株高未产生影响。5月22日的刈割处理下,虽然互花米草在株高上略高于对照(未刈割)处理,但处理后其株数大大减少,与对照处理相比有明显差异。6月21日和7月21日的刈割处理,不仅使互花米草株高降低,也使其株数减少;尤其是7月21日的刈割处理下,互花米草的株数和株高都与对照处理有非常明显的差异。8月20日和9月19日的刈割处理,极大促进了互花米草的再萌发和再生长。②5~7月的刈割处理,可以有效减少互花米草的活根生物量;而4月和8~9月的各刈割处理,增加了互花米草的活根生物量,其中4月22日的刈割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显著促进了互花米草活根生物量的增加。各刈割处理都会造成互花米草死根生物量的增加。③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种群扩张的刈割时期是6~7月互花米草的穗分化期、孕穗期至抽穗期。
谭芳林林贻卿肖华山潘辉崔丽娟黄丽林捷罗美娟乐通潮罗彩莲
关键词:互花米草刈割株数株高生物量
莱州湾东岸湿地植被构成特征分析
2018年
研究莱州湾东岸湿地植被构成特征,为判定莱州湾东岸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程度提供量化指标,促进湿地保护恢复工作的开展。以莱州湾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开展保护区内植被调查,并从种类组成、生活型、区系分布和优势种的确定等角度对保护区植被构成进行整体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自然保护区植物共有21科37属41种,其中以禾本科属、种及种株数数量最多。莱州湾自然保护区植被主要生活型为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生活型,植物属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为主,由KikvidzeOhsawa改进法得出保护区内植被优势种数量为11种。莱州湾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种类丰富,优势种明显,多为草本植物。
范小莉梁玉梁玉房用白树伟房用
关键词:植被种类生活型分布区类型优势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