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4001)

作品数:50 被引量:603H指数:13
相关作者:崔丽娟赵欣胜李伟刘茂松王磊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7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9篇湿地
  • 13篇太湖
  • 8篇水生
  • 6篇水质
  • 6篇群落
  • 6篇滨梅
  • 5篇水生植物
  • 5篇土壤
  • 4篇植被
  • 4篇植物
  • 4篇土地利用
  • 4篇酶活性
  • 3篇水芹
  • 3篇太湖流域
  • 3篇土壤酶
  • 3篇土壤种子库
  • 3篇群落结构
  • 3篇种子库
  • 3篇胁迫
  • 3篇流域

机构

  • 26篇南京大学
  • 18篇中国林业科学...
  • 12篇江苏省林业科...
  • 10篇金陵科技学院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江苏省淡水水...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江苏省环境科...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镇江高等专科...
  • 1篇江苏教育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泗洪县环境保...
  • 1篇江苏省城市规...

作者

  • 17篇崔丽娟
  • 14篇赵欣胜
  • 13篇李伟
  • 11篇张曼胤
  • 11篇刘茂松
  • 11篇钦佩
  • 11篇王磊
  • 9篇徐驰
  • 9篇宰学明
  • 8篇王义飞
  • 8篇张岩
  • 5篇李胜男
  • 5篇袁亚光
  • 4篇沈忱
  • 4篇高常军
  • 3篇赵福庚
  • 3篇汤浩
  • 3篇郝振萍
  • 3篇张焕仕
  • 3篇李冬林

传媒

  • 5篇林业科学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5篇生态学杂志
  • 4篇生态学报
  • 3篇湿地科学
  • 3篇湿地科学与管...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植物生理学报
  • 1篇测绘信息与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中国南方果树
  • 1篇林业经济
  • 1篇中国园林
  • 1篇生态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22篇2012
  • 15篇2011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湖滨湿地沉积物氮磷与2种挺水植物氮磷的关系被引量:9
2011年
在无锡太湖湖滨带布设3条样带、36个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表层沉积物(0~15 cm)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茭白(Zizania latifolia(Griseb.)Turcz.)2种挺水植物w(N)、w(P)的变化,揭示了沉积物N、P的空间分布以及与2种挺水植物N、P的关系。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w(N)自上而下分别为7.89~4.24 mg.g-1(0~5 cm)、7.56~3.81 mg.g-1(0~10 cm)、7.61~3.77 mg.g-1(0~15 cm),w(P)分别为1.293~0.532 mg.g-1(0~5 cm)、1.112~0.497 mg.g-1(0~10 cm)、0.952~0.471 mg.g-1(0~15 cm)。(2)生态修复区表层沉积物N、P的水平变化规律一致,按陆向辐射区-水位变幅区-水向辐射区依次递减,而从垂直变化来看,w(N)、w(P)均以表层最高,并依次向下层递减;硬质护坡区P的变化与之一致,但N的水平分布却按陆向辐射区-水位变幅区-水向辐射区依次递增,垂直分布呈现表层最低,并依次向下层递增变化。(3)2种挺水植物w(N)、w(P)不同,芦苇对N、P的吸收明显高于茭白(芦苇地上部分w(N)31.75~42.61 mg.g-1,地下部分w(N)13.57~18.21 mg.g-1;茭白地上w(N)14.78~23.57 mg.g-1,地下部分w(N)13.57~18.21 mg.g-1,而芦苇地上部分w(P)3.62~5.08 mg.g-1,茭白地上部分w(P)1.42~1.93 mg.g-1,地下部分w(P)0.35~0.57 mg.g-1)。2种挺水植物地上部分N、P吸收量远远大于地下部分吸收量。(4)相关分析表明,2种植物地下部分w(TP)与沉积物w(TP)呈正相关,而芦苇地下部分w(TP)与沉积物w(TP)相关性显著(P〈0.05),说明芦苇根系对沉积物中的P具有强烈吸附作用。(5)2种植物对太湖中沉积物N、P分配有显著影响,生态恢复区沉积物中w(N)显著高于硬质护坡,而w(P)较硬质护坡显著降低,适度恢复水生植被可有效缓解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
王磊李冬林丁晶晶梁珍海
关键词:太湖湖滨湿地水生植物沉积物
北京市延庆采砂迹地型湿地植被群落分类与演替分析
2011年
采用TWISPAN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延庆采矿迹地湿地40个样地51种植物进行了分类排序,将群落类型划分为7个类型,即茵陈蒿-狗尾草-黄花蒿群落、野艾蒿-茵陈蒿-尖叶胡枝子-狗尾草群落、野艾蒿-茵陈蒿-狗尾草-野大豆-苣荬菜群落、狗尾草-苍耳-黄香草木犀-虎尾草群落、狼拔草-野艾蒿-旋覆花-大籽蒿-芦苇群落、香蒲-芦苇-茭白-野大豆-鬼针草群落和竹节灯心草-褐穗莎草-稗群落;同时运用双变量主坐标分析(DPCoA)对51种植物进行了排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两种演替规律,即由喜湿旱生耐淹水植物演替为喜旱旱生植物和由湿地挺水植物向湿生植物演替两种类型。对于采砂基地型湿地植被恢复不仅恢复土壤营养条件,调控湿地水分条件也是十分关键的。研究结论将为采砂迹地型湿地恢复提供科学支持。
赵欣胜崔丽娟李伟张曼胤王义飞李胜男
关键词:植物群落群落演替湿地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和资源应用被引量:106
2011年
水生植物具有水体产氧、氮循环、吸附沉积物、抑制浮游藻类繁殖、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功能,同时还能为水生动物、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维持水岸带物种多样性。通过综述国内外水生植物的研究进展,阐明了水生植物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全面概述了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讨论了中国城市建设中水生植物资源利用现状和效果,提出了水生植物在水岸带生态恢复应用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今后水生植物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李冬林王磊丁晶晶芮雯奕
关键词:水生植物生态功能湿地恢复
水培灌木柳在克氏原螯虾育苗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为利用灌木柳作为克氏原螯虾实验室培养以及环境友好型的清洁化水产养殖的育苗材料提供基础性研究参数。[方法]使用传统的曝气水培育克氏原螯虾"仔虾"以及较大规格的幼体,研究了灌木柳根系对螯虾存活率、体长增长量和体长变异系数的影响。研究了较大规格的螯虾幼虾在2种氨氮浓度的Ⅴ类污水中的存活情况,并分析了氨氮浓度的变化。[结果]曝气水中灌木柳组"仔虾"存活率和体长增长量均显著高于空白组,体长变异系数无显著差异。在2 mg/L氨氮污水中,灌木柳组幼虾存活率和氨氮净化率均极显著高于空白组。在10 mg/L氨氮污水中,灌木柳组幼虾存活率显著高于空白组,而2组氨氮净化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灌木柳对提高螯虾幼虾存活率、生长速度具有显著效果,而灌木柳对水体氨氮净化范围为2~10 mg/L。
石磊高倩王磊黄成唐建清
关键词:灌木柳克氏原螯虾育苗
一种净化水质的复合生物修复系统被引量:1
2012年
在实验室内利用人工模拟方法,选择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泥鳅(Misgurus anguillicaudatus)、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为工程物种,构建一套水生经济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复合生物修复系统进行污水修复,研究该系统中动植物生物量及水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3d的实验周期中,水体铵态氮(NH4+-N)下降96.5%,硝态氮(NO3--N)下降82.2%,总磷(TP)下降53.2%,化学需氧量(CODMn)下降24.5%。水蕹菜平均增重31.2%,泥鳅平均增重6.1%。这种复合的生物修复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袁亚光张弛谢卫平赵福庚钦佩
关键词:水质净化生态工程食物链
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及研究展望被引量:20
2011年
水环境退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恢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促进良性的生态演替,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技术已成为当前各国关注的焦点。湿地水环境恢复主要有生态拦截技术、湿地植物净化技术、水生动物净化技术、基于水环境处理的人工浮岛技术和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等。在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湿地植物对污染物的耐受性和多种生态恢复模式的整合将成为今后湿地恢复研究的焦点;同时应该深入研究湿地水环境恢复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探讨其内在的规律和机理,并建设典型湿地水环境恢复示范工程;建立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技术标准和规范,完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为该技术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李胜男崔丽娟赵欣胜张曼胤王义飞李伟张岩宋洪涛
关键词:湿地水环境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态恢复
太湖地区不同水生植被生境下环棱螺的生存状况研究(英文)
2012年
[目的]研究太湖地区不同水生植被生境下环棱螺的生存状况,为该地区环境监测提供合适的评价指标。[方法]在太湖虞望河西附近生态建设工程区的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和无植物裸底区3种水生植被生境中放养等密度的环棱螺,测定环棱螺在蓝藻爆发阶段和非蓝藻爆发阶段的存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P450酶浓度,并分析所测指标与湖水氨氮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在蓝藻爆发阶段,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和无植物裸底区环棱螺的存活率分别为0%、55.2%和89.3%,SOD活性表现为先降后升,MDA与SOD变化趋势相反,P450酶则不断下降;在非蓝藻爆发阶段,3种生境环棱螺的存活率分别为90.6%、98.8和99.5%,SOD活性先降后升,MDA则为先升后降,P450酶的变化没有规律。2个阶段中环棱螺SOD活性与湖水氨氮含量均显著负相关,MDA只在非蓝藻爆发期与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450酶与氨氮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用环棱螺评价水生植被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时,P450酶活性并不是合适的指标。[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的环棱螺体内SOD活性可以作为评价生境的指标,MDA可作为非蓝藻爆发阶段检测氨氮含量的指示物,但P450酶不能作为该地区3种生境环境污染早期诊断与预警的指标。
何连帅谢斐张卉沈忱王磊刘茂松
关键词:太湖SODMDAP450酶氨氮
离岸消浪堰式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对水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离岸消浪堰式湖滨生态修复工程系采用离湖岸线一定距离的桩基消浪堰,在湖堤硬质化、湖滨植被带缺失的湖滨带实现控浪促淤,形成半封闭型的人工湖湾以恢复湖滨植被带的工程措施.修复工程形成了堰内挺水植物区、堰内沉水植物区和堰外开阔水体3个生境梯度带.本文以无锡市太湖贡湖湾离岸消浪堰式生态修复工程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对工程区3个生境梯度带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消浪堰内亚硝态氮与硝态氮总体上低于堰外,但铵态氮和总氮总体上高于堰外.秋冬季磷素指标堰内浓度低于堰外,但春夏季多高于堰外.堰内水体亚硝态氮和正磷酸盐浓度的变异系数减小,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正磷酸盐的年最高浓度值低于堰外;但铵态氮和总氮的变异系数增加,且堰内铵态氮、总氮的年最高浓度值高于堰外.修复工程在生长季末期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铵态氮、总氮等水质指标的恶化.
汤浩张卉谢斐徐驰王磊刘茂松
关键词:湖滨带水质稳定性太湖
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评估标准案例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案例,对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简单易用、计算简便、可操作性强,能够科学准确并定量化地反映北京市级湿地公园的湿地特征,以及在建设、管理、维护和运营等方面的现状,可以用来指导北京市湿地公园科学有序地建设。
王义飞朱利崔丽娟张曼胤李胜男赵欣胜李伟栾军伟
太湖三山岛生态湿地设计及其效果评价
2018年
水环境恶化日益加剧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传统水环境治理技术主要集中于底泥疏浚、功能微生物投放、药剂絮凝等物理化学方法,存在二次污染风险。随着技术创新发展,生态治水逐渐走向成熟。通过对太湖三山岛生态湿地工程进行观测,发现该工程实施3年后,围隔外总磷浓度为0.04mg/L,围隔内总磷浓度为0.02mg/L,总磷降低了50.0%。工程实施后湿地景观得到明显完善,水体清澈,植物多样性丰富,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改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地形改造、植物恢复等生态措施对藻类进行拦截并兼顾景观效果是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
赵欣胜崔丽娟李伟潘旭张曼胤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湿地景观水生植物藻类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