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710010)
-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赵映香刘习根徐长福更多>>
- 相关机构:大理学院肇庆学院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唯一者”并不唯一——对施蒂纳的“我”的指谓分析
- 2014年
- 施蒂纳消除统治"我"的一切普遍物后,仅剩下作为"唯一者"的"我"。但是,通过指谓分析不难发现,他至少又赋予了"我"三重谓词含义,即:"我是我","我是我自己"和"我是我性"。也就是说,施蒂纳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消除"我"的谓词,而是用"我"、"我自己"、"我性"来充当了"我"的谓词。这样一来,"唯一者"就不是唯一者了,因而把"独自性"归给"我"也就虚妄不实了。
- 赵映香
- 关键词:施蒂纳
- 从异质性哲学重新检视历史决定论被引量:1
- 2014年
- 从异质性哲学的观点来看,历史决定论蕴含着内在的矛盾,它是理性同质性原则对异质性社会历史殖民化的结果。其中,历史规律论的本质是逻辑对历史的统一;历史进步论实质上是一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将社会局部的改善看做社会历史的整体改善;共产主义作为历史的目的,本应作为一个范导性理想,却被当成了建构性理想。
- 刘习根
-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历史规律共产主义
- 笛卡尔对理论原则与实践原则的区分及其对中国学界的启示
- 2012年
-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哲学既有一个合的传统——认为二者之间具有最终的统一性,又有一个分的传统——认为二者之间没有最终的统一性。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容易使人把他归入合的传统,但实际上他应当被划入分的传统。在这个分的传统中,笛卡尔的独到贡献在于明确区分了理论原则与实践原则,从而彰显了理论与实践之分的主体性维度。笛卡尔的理论原则就是通过怀疑一切来重建知识的基础和体系,但他反对在社会生活中也采用这一原则,而主张遵纪守法、顺应世事,即按实践原则行事。中国的学术传统不主张类似的区分,而讲求为学与为人的统一。这种讲求的本意不可谓不好,可在实际中,学者们却普遍拿做人处世的复杂思虑来对待学术,凡事只有实践原则,没有理论原则,以致难以做出理论上彻底的创造性成果来。笛卡尔的这一区分给中国学界的启示就是:我的研究我做主,我的生活看情况。
- 徐长福
- 关键词:笛卡尔中国学界
- 自由是文化创新的基石
- 2013年
- 几乎人人谈论文化创新,但鲜有人反思谁是文化创新的真正主体。从主谓关系的视角看,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如张三、李四等才是文化创新的真正主体。他们的主体地位体现在自由性上,即只有他们是自由的,文化创新才有可能。这有着充分的逻辑和哲学史依据。从主谓关系的视角看,自由又不是一个空洞的字眼,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可以层层展开的开放的述谓结构。另外,自由和规范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自由是道德、伦理、法律等规范的基石;另一方面,每一个自由的主体又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 赵映香
- 关键词:文化创新基石主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