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0632) 作品数:14 被引量:69 H指数:6 相关作者: 易树华 邱录贵 刘慧敏 李增军 熊文婕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增强剂量免疫化疗联合或不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9例初治年轻中高危/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探讨增强剂量免疫化疗联合或不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年轻、初治、中高危/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疗效.方法 以29例年龄≤60岁,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积分≥2分的初治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的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中位年龄43岁,其中12例患者接受ASCT强化治疗.29例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为69%,部分缓解(PR)率为21%,总有效率为90%.中位随访1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及总体生存(OS)时间尚未达到,预期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64%和70%.CR患者的PFS和OS时间较PR患者延长(P值分别为0.015和0.061),2例前期化疗仅达PR的患者经ASCT后获得CR,并且随访3年以上仍持续CR.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骨髓侵犯是影响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9).按照诊断时有无骨髓侵犯及骨髓侵犯的程度,将患者分为BM-0(无骨髓侵犯)、BM-1(骨髓侵犯程度≤10%)和BM-2(骨髓侵犯程度>10%)三组,结果显示BM-1与BM-0组患者的PFS和OS时间均显著优于BM-2组(P值分别为0.001和0.04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时患者骨髓为BM-2状态是影响其PFS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24和0.031).结论 增强剂量免疫化疗联合或不联合ASCT可改善年轻、中高危/高危DLBCL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诊断时骨髓侵犯程度>10%是影响患者PFS和CNS复发/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易树华 刘薇 吕瑞 李增军 徐燕 隋伟薇 黄文阳 王婷玉 邓书会 刘宏 傅明伟 邹德慧 邱录贵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14年 在WHO淋巴与造血组织分类(第4版)中,将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定义为一种包含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肿瘤,常侵犯骨髓,少数侵犯淋巴结和脾脏,同时不符合其他伴小B淋巴细胞样肿瘤的诊断标准.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为侵犯骨髓且分泌单克隆性IgM的LPL,LPL中大部分为WM [1].从定义中可知LPL/WM是一种兼具B淋巴细胞、浆细胞特点的特殊类型淋巴瘤.大规模的家系调查、高通量技术的应用使得LPL/WM的发病机制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此,我们结合近两年的相关研究总结分析LPL/WM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易树华 邱录贵关键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细胞淋巴瘤 发病机制 B淋巴细胞 浆细胞样 高通量技术 利妥昔单抗联合强化治疗对伴骨髓侵犯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伴有骨髓侵犯的初治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38例初治伴骨髓侵犯的FL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位发病年龄43岁(19~74岁),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LIPI)评分低、中、高危组分别为11例(28.9%)、11例(28.9%)和16例(42.1%)。36例接受联合化疗患者的总反应率(ORR)为100%,完全缓解率(CR)为66.7%,部分缓解率(PR)为33.3%。36例接受联合化疗的患者中,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31例(86.1%),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患者3年总生存(OS)率明显高于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94.4%比80.0%,P=0.012),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5)。在3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患者中,16例患者采用RCHOP样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9例为RFC样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6例高侵袭性表现的年轻高肿瘤负荷患者使用R—HyperCVAD样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柔比星及地塞米松)。RFC及R—HyperCVAD样强化治疗方案与RCHOP样方案相比,患者3年PFS率明显升高(92.3%比48.9%,P=0.036),3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RFC样方案治疗患者3年PFS率明显高于RCHOP样方案治疗患者(100%比48.9%,P=0.029),而3年OS率二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00%比85.7%,P=0.285)。在36例使用联合化疗的患者中,13例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其3年PFS率(92.3%比58.7%,P=0.025)和OS率(100%比80.0%,P=0.040)均明显高于未采用维持治疗患者。结论伴有骨髓侵犯的FL患者� 熊文婕 易树华 李姮 刘慧敏 李增军 吕瑞 刘薇 邹德慧 邱录贵关键词:淋巴瘤 骨髓侵犯 利妥昔单抗 Serum LDH level may predict outcome of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patients with a 17p deletio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 in China 被引量:6 2017年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natural history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 and a 17p deletion (17p-) and identify the predictive factors within this subgroup. Methods: The sample of patients with CLL were 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or deletions in chromosome bands 1 lq22, 13q14 and 17p13; trisomy of bands 12q13; and translocation involving band 14q32. The data from 456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a 17p-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 in patients with a 17p- was 56.9%, and patients with a high percentage of 17p- (defined as more than 25% of cells harbouring a 17p-) had a lower ORR. The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OS) in patients with a 17p- was 78.0 month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OS in patients without this genetic abnormality (median 162.0 months, P〈0.001). Within the subgroup with a 17p-, th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patients at Binet stage B-C and patients with elevated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B symptoms, unmutated IGHVand a high percentage of 17p-.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tients with a 17p- CLL have a variable prognosis that might be predicted using simpl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Heng Li Wenjie Xiong Huimin Liu Shuhua Yi Zhen Yu Wei Liu Rui Lyu Tingyu Wang Dehui Zou Zengjun Li Lugui QiuLATS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大肿瘤抑制因子(LATS)1、LATS2 mRNA在套细胞淋巴瘤(M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就诊的小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共36例,其中MCL 16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11例,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9例;以8名健康供者作为健康对照.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Hippo 途径的效应分子YAP及LATS1、LATS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B-NHL患者中MCL、CLL、SMZL 的YAP mRNA 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对数值:1.97 ± 0.79、1.83 ±0.54、2.12 ±0.42比1.21 ±1.56,均P〈0.05).LATS1、LATS2在MCL患者中的表达与患者是否存在遗传学异常、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密切相关,P53缺失阳性组LATS1的表达水平低于P53缺失阴性组(对数值:0.75 ±0.27比1.10 ±0.19,P=0.035),死亡组LATS1的表达水平低于生存组(对数值:0.76 ±0.27比1.15 ±0.17,P=0.026),LATS1高表达水平者,其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时间均长于低表达患者[(70.4 ±32.7)比(5.6 ±2.2)个月,P=0.044;(123.8 ±22.0)比(7.7 ±2.2)个月,P=0.017].结论 YAP在B-NHL患者中的表达较健康人为高,表明B-NHL患者特别是MCL患者中,存在Hippo途径的表达异常.LATS1、LATS2 mRNA在MCL患者中的低表达与部分临床预后因素相关,可能是MCL患者预后较差的指标. 于珍 易树华 章艳茹 李增军 邱录贵关键词:预后 原发骨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通过报道3例罕见的原发骨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经过,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患者的发病经过、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和转归,对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3例患者发病年龄偏大(56、60、70岁),均以血常规异常起病,呈侵袭性经过,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完善骨髓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后可明确诊断为DLBCL,原发骨髓.予以含利妥昔单抗(R)的CHOP(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或R-EPOCH(R+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泼尼松)方案化疗,近期疗效可达完全缓解,远期疗效仍待进一步评价.结论 原发骨髓的DLBCL非常特殊和罕见,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相关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 刘慧敏 易树华 刘恩彬 李增军 张洪菊 汝昆 邹德慧 邱录贵关键词:骨髓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脾边缘区淋巴瘤患者IGHV突变状态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基因突变状态及典型模式的分布情况,并与国外报道的数据进行对比,以探讨其差异。方法对40例SMZ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克隆测序法检测IGHV的VDJ序列并进行比对及聚类分析,明确是否存在B细胞受体的典型模式,分析IGHV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40例患者中,IGHV突变者30例(75.0%),未突变者10例(25.0%),两者比例与国外报道相当。在V区基因,V2-70的使用频率高于同外报道(10.3%对0.8%,P=0.002),而V3-23明显减低(2.6%对18.0%,P=0.006)。在D区基因中,D2-21和D6-13均高于国外报道(17.9%对2.3%,12.8%对3.8%,P值分别为0.000、0.046)。40例患者中发现1对新的典型模式,同时SMZL特异性的V1—2基因使用频率也最高(25.6%)。与IGHV突变组相比,未突变组患者的IgG、Ig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10.70(5.28~15.50)g/L对12.90(7.71~23.50)g/L,1.06(0.21~3.13)g/L对1.66(0.81~2.93)g/L,P值分别为0.038、0.040)],2例17p缺失患者的IGHV均呈未突变状态。与IGHV未突变组相比,突变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P=0.009),但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结论在SMZL患者中,IGHV突变与未突变患者比例与国外报道相当,但V区和D区基因的使用频率仍存在差异,而且VI-2基因的使用呈现疾病特异性,同时发现1例新的典型模式。IGHV突变可降低患者的IgG、IgA表达水平。 杨文娟 于珍 吕瑞 李增军 李姮 熊文婕 易树华 刘薇 邱录贵关键词:淋巴瘤 B细胞 边缘区 免疫球蛋白重链 突变 B细胞 剂量调整的EP(D)OCH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新诊断双表达淋巴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2017年 双打击淋巴瘤(DHL)多起源于生发中心(GCB)B细胞,在2016年更新的WHO淋巴肿瘤分类中已将其定义为独立亚型,命名为伴MYC及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igh—grade B—cell lymphomas)。目前推荐一线采用增强剂量免疫化疗联合或不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 刘薇 李健 黄文阳 刘宏 李增军 吕瑞 邓书会 傅明伟 隋伟薇 王婷玉 邱录贵 邹德慧关键词:B细胞淋巴瘤 单抗治疗 疗效分析 利妥昔 自体干细胞移植 生发中心 利妥昔单抗联合二线方案治疗七例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疗效观察 2015年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二线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例复发难治性HL患者中2例接受R-GDP(E)[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依托泊苷)]方案治疗,2例接受R-IGVP(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长春瑞滨、泼尼松)方案治疗,3例接受R-BEACOPP(利妥昔单抗、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方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及其后的不良反应和疗效.结果 7例患者中男3例,女4例,发病时中位年龄21(12~36)岁;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NLPHL)1例,经典型HL 6例(包括4例结节硬化型,1例淋巴细胞为主型和1例混合细胞型).中位疗程数为4(1~4)个,中位随访时间为29(24~58)个月.7例患者中4例达完全缓解,2例达疾病稳定,1例死亡.2年总生存率为85.7%.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以骨髓抑制为主.5例患者化疗后行外周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二线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HL患者安全、有效. 刘慧敏 李姮 熊文婕 易树华 邹德慧 邱录贵关键词:复发 霍奇金病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利妥昔单抗 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抑制剂在淋巴瘤中的应用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第57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 被引量:2 2016年 近年来,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抑制剂在复发、难治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治疗中取得了振奋人心的疗效,大量BCR信号通路抑制剂单用或联合其他传统化疗药物、免疫调节剂、单克隆抗体及其他激酶抑制剂的临床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此外,已有研究发现了BCR信号通路抑制剂耐药的情况,其发生机制及如何克服耐药已引起关注。文章结合2015年第57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的BCR信号通路抑制剂单药及联合用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耐药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介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熊文婕 邱录贵关键词:淋巴瘤 美国血液学会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