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l0004215)
-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马颖欣王世文李德新余鹏博张全福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陕西省汉滩病毒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 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PBMC)中分离汉坦病毒,并对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进化分析.方法 采集急性期HFRS患者外周血,分离PBMC后与Vero-E6细胞混合培养分离汉坦病毒,通过Real-time PCR和IFA法检测,扩增分离株全基因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并采用SX26分离株样本与HFRS患者恢复期血清和免疫接种者血清各50份进行微量中和试验.结果 成功分离到两株汉滩型毒株并获得全基因组序列,进化分析显示与西安分离株XAAa10091712同源性较高;微量中和试验结果显示50份HFRS患者恢复期血清分别中和分离株SX26与疫苗株Z10,中和抗体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50份免疫接种者血清样本针对SX26和Z10毒株产生的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2%及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PBMC分离汉坦病毒可作为病毒分离的另一种途径;流行株与Z10疫苗株的抗原性存在差别,疫苗株产生的抗体中和流行株效果较弱,提示病毒进化过程中已发生部分变异,为疫苗免疫效果研究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 马颖欣余鹏博张全福李建东王世文李德新
- 关键词:汉坦病毒病毒分离进化分析微量中和试验
- O1群E1Tor型霍乱弧菌溶原性测定的机理研究
- 2016年
- 目的 确定我国O1群El Tor生物型霍乱弧菌“噬菌体-生物分型”方案中“溶原性测定”中检测噬菌体的种类,研究溶原性测定的原理.方法 选择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76株、O1群古典株8株、O139群菌株34株,利用溶原性测定方法检测菌株溶原性,检测菌株自发产生的溶原性噬菌体种类,检测阳性和阴性菌株染色体中该前噬菌体基因组,并检测这些菌株对溶原性噬菌体919TP(弧菌噬菌体K139家族)的敏感性.结果 O1群El Tor型菌株溶原性测定为阳性的19株菌,其释放的噬菌体主要为K139家族,具有溶原化的K139噬菌体,并对溶原性噬菌体919TP的敏感性为阴性;O1群El Tor型菌株22株对溶原性噬菌体919TP的敏感性为阳性,溶原性测定全部为阴性,基因组中不含有K139噬菌体;6株O1群古典型菌株溶原性检测为阳性株,但产生的噬菌体不是K139类;0139群菌株中5株溶原性测定为阳性,能检测到溶原性K139噬菌体基因组,并且34株菌全部不能被919TP感染.结论 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噬菌体-生物分型”方案中溶原性测定指标主要检测的是菌株释放K139类噬菌体的能力,即是否有K139噬菌体的溶原化并释放子代,“对溶原性噬菌体的敏感性”检测的是菌株能否被K139家族噬菌体(919TP)感染,因此生物分型中“溶原性测定”与“对溶原性噬菌体的敏感性”两个指标是相关联的.
- 申小娜张京云付秀萍李杰梁未丽阚飙
- 关键词:霍乱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