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35010)

作品数:44 被引量:623H指数:18
相关作者:郄秀书张义军张广庶周筠珺张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天文地球
  • 4篇理学
  • 3篇电气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8篇闪电
  • 13篇雷暴
  • 9篇地闪
  • 8篇闪电活动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5篇雷暴云
  • 4篇氮氧化物
  • 4篇电场
  • 4篇闪电密度
  • 4篇时空分布特征
  • 4篇数值模拟
  • 4篇雷电
  • 4篇放电
  • 4篇值模拟
  • 3篇电场变化
  • 3篇电荷结构
  • 3篇数值模拟研究
  • 3篇气候
  • 3篇卫星观测

机构

  • 44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4篇郄秀书
  • 15篇张义军
  • 13篇张广庶
  • 11篇周筠珺
  • 10篇张彤
  • 9篇王怀斌
  • 8篇袁铁
  • 7篇言穆弘
  • 6篇袁萍
  • 6篇孔祥贞
  • 5篇刘欣生
  • 5篇张其林
  • 5篇张廷龙
  • 4篇谢屹然
  • 3篇陈成品
  • 3篇熊亚军
  • 3篇冯桂力
  • 3篇董万胜
  • 2篇孙安平
  • 2篇肖庆复

传媒

  • 24篇高原气象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中国电机工程...
  • 3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气象学报
  • 1篇Scienc...
  • 1篇干旱气象
  • 1篇Scienc...

年份

  • 4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12篇2004
  • 17篇2003
  • 6篇2002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雷暴云下地闪先导通道中的电荷分布被引量:8
2002年
利用不荷电双向传输先导模型 ,考虑近地面空间电荷层对地表垂直电场的影响和云电荷的转移 ,在一定的雷暴云电荷结构假定下 ,对地闪先导通道中的电荷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先导接地瞬间通道上的平均电荷密度约为 1.5× 10 - 3C·m- 1 ,通道中的总电荷量约为 14 .8C ,其中平均感应电荷密度仅占总电荷密度的 2 0 % ,约为 0 .34× 10 - 3C·m- 1 。
余晔郄秀书袁铁
关键词:雷暴云地闪电荷密度
弛豫与关联效应对NII离子2s^22p3s^3P_1—2s^22p^2~1D_2与2s^22p3s^1P_1—2s^22p^2~3P_(0,1,2)自旋禁戒跃迁概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03年
用多组态Dirac Fock方法 ,并系统考虑相对论效应、电子关联、弛豫效应等重要贡献 ,计算了NII离子 2s2 2p3s3P1 — 2s2 2p2 1 D2 和 2s2 2p3s1 P1 — 2s2 2p2 3P0 ,1 ,2 自旋禁戒跃迁概率和振子强度 .通过比较计算证实 :弛豫和关联效应对禁戒跃迁概率的影响非常大 ,考虑了这些效应后 ,计算结果有显著的改善 .由跃迁概率和振子强度的计算值推断 ,2s2 2p3s3P1 — 2s2 2p2 1 D2 的谱线强度应该比原有的理论预言值小 .
袁萍刘欣生张义军颉录有董晨钟
关键词:弛豫跃迁概率多组态DIRAC-FOCK方法谱线强度等离子体
区域闪电活动对地面相对湿度的响应被引量:35
2006年
全球闪电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温度和湿度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基本气象因素.本文利用美国全球水资源和气候中心提供的1995~2002年全球闪电资料和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区域闪电密度对地面相对湿度(RH)的响应.发现在平均相对湿度RH<72%的经度带里闪电密度与RH呈正相关.而在RH>73%的经度带里,闪电密度与RH呈负相关;在RH>74%的赤道地区闪电活动与RH呈负相关,而在RH<72%的中高纬地区闪电密度与RH呈正相关.得到结论:当地面相对湿度过大时,相对湿度的增加不利于闪电活动的发生;而当相对湿度较小时,相对湿度的增加有利于闪电活动的发生.地面相对湿度的临界值域约为72%~74%.此结论在不同经、纬度的几个典型区域均得到了验证,并探讨了过大的相对湿度抑制闪电活动发生的可能原因.
熊亚军郄秀书周筠珺袁铁张廷龙
关键词:闪电密度
人工引发闪电和自然闪电回击电流波形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2
2007年
对2005年夏季在山东引雷实验中获得的一次传统人工引发闪电1μs时间分辨率的电流资料进行了分析。整个电流持续时间约1120ms,包含10次回击过程,时间间隔为18—210ms,平均为87ms;回击电流峰值的几何平均值为11.9kA,变化范围为6.6~21.0kA。通过人工引发闪电和自然闪电的对比分析,发现传统人工引发闪电的回击电流峰值(10~17kA)与自然闪电的继后回击(12-18kA)基本一致;空中人工引发闪电的首次回击(也有作者称为“小回击过程”)电流峰值(24~37kA)略小于自然闪电的首次回击(30-45kA);不同地区下行自然闪电回击电流峰值存在最大约50%的差异;上行自然闪电回击电流峰值(8~10kA)小于其他类型的回击。
张其林郄秀书孔祥贞周筠珺杨静张廷龙冯桂力肖庆复
青藏高原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44
2004年
利用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 8年闪电资料 (1995~ 2 0 0 2 )对青藏高原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高原季风期间闪电活动对地面热力学特征的响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高原上的平均闪电密度为3fl·a-1·km-2 ,并在高原中部 (32 °N ,88°E)出现闪电密度峰值 5 .1fl·a-1·km-2 .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 6~ 8月 ,并在6月下旬至 7月中旬最为活跃 .大部分地区的闪电活动日变化峰值出现在 14 :0 0~ 16 :0 0LT ,在中西部的显著高山地区早于这一时刻 ,而在显著低海拔的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晚于这一时刻 .夏季季风期间高原上的闪电活动明显依赖于地表的热力学特征 ,并与地表鲍恩比和感热通量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和 0 .6 。
郄秀书袁铁谢毅然马耀明
关键词:青藏高原闪电活动感热通量
青藏高原腹地的雷电物理特征被引量:11
2004年
通过利用大气平均电场仪和快、慢电场变化仪等仪器设备对青藏高原腹地那曲地区的雷电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高原雷暴天气过程中发生的闪电与低海拔地区的相比存在许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闪电在短时间内可以引起较大的电场变化,接近±50kV/m;在一次雷暴天 气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可以改变大气平均电场的极性,存在着多个FEAWP过程。较多的地闪只有一次回击,占总地闪数的36.3%,地闪回击数最多的可达到17次,平均为4.11次。地闪中正地闪比率较高可以达到32%。对于负地闪继后回击的电场幅度与首次回击的比与其他地区相比非常高,其平均值为1.42,其中最大值为11.64,最小值为0.17。占总数62%的地闪的连续电流发生在首次回击之后,其持续时间绝大多数在60-160ms之间。
周筠珺郄秀书谢屹然张广庶王怀斌张彤
关键词:闪电电场青藏高原腹地
卫星观测到的全球闪电活动及其地域差异被引量:55
2003年
闪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有很大的可变性 .本文利用热带降水测量计划 (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系统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首次对一些典型地区的闪电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闪电活动无论在闪电频数或放电强度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海洋上的闪电活动频数与陆地上的闪电活动频数可相差几十倍 ;不同地区闪电活动的多少不仅取决于该地雷暴日数的多少 ,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该地每次雷暴过程闪电频数的多少 ;不同地区的闪电放电强度有随闪电频数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进一步研究还表明 ,不同地区闪电光辐射能的不同可以用对流最大不稳定能量 (ECAPE)来解释 ,闪电放电强度与ECAPE之间存在非常好的线性正相关 ;而闪电活动频数对ECAPE的响应则与闪电光辐射能不同 ,二者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 .
郄秀书周筠珺袁铁
关键词:闪电活动TRMM卫星闪电探测
闪电产生氮氧化物(LNOx)及其输送过程的模式计算
利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模式模拟讨论了一次雷暴过程中放电活动特征及平流和湍流对LNOx的输送特征。结论表明,在中部负电荷区域的上边缘,对应上升气流区外围、水平流场中心部位的区域,因为放电传输距离较长,所以强放电区主要落在...
郭凤霞言穆弘张义军董万胜
关键词:放电
文献传递
穿云飞机电磁噪声的实验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利用高灵敏度和高时空精度的三维雷电观测系统LMA(LightningMappingArray)分析穿云飞机的观测资料 ,发现这一系统在地面可探测到穿云飞机产生的 6 0~ 6 6MHz带宽内的电磁辐射 ,其强度在 1W~ 10kW之间 ,甚至更高 ,且与所探测到的辐射源数成线性反比 ,辐射是由飞机上的尖端放电产生的 .穿云飞机在 10~ 12km高度上产生的辐射最强 ,且在靠近发生闪电的对流区比远离这一区域强 .飞机穿过不同云系时 ,辐射强度不同 ,其中穿过层状云系时 ,辐射最弱 .
张义军孟青Paul R.Krehbiel刘欣生
关键词:飞机电磁噪声电磁辐射闪电雷暴云
短基线时间差闪电辐射源探测系统和初步定位结果被引量:16
2003年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闪电探测设备———短基线时间差法辐射源定位系统,并选取2002年夏季野外观测实验中的辐射源定位结果,结合电场变化特征分别对两次地闪和云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地闪先导过程和云闪产生的辐射源能够较好地定位。定位结果的个例分析证实,观测地区的两次云闪放电过程都由起始于云下部负电荷区的负极性击穿引发,然后向上发展到上部正电荷区,通道的发展速度约为1.29×105m·s-1,地闪梯级先导的传播速度约为1.73×105m·s-1。
张泉郄秀书张广庶
关键词:短基线放电过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