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205)

作品数:2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王东海王新敏孙景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黄淮
  • 2篇暴雨
  • 1篇低涡
  • 1篇低涡暴雨
  • 1篇动力结构
  • 1篇雨团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特征
  • 1篇中尺度特征分...
  • 1篇凝结潜热
  • 1篇潜热
  • 1篇位涡
  • 1篇黄淮地区
  • 1篇暴雨过程

机构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河南省气象局

作者

  • 1篇孙景兰
  • 1篇王东海
  • 1篇王新敏

传媒

  • 2篇暴雨灾害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2008年7月黄淮暴雨过程中西南涡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对西南涡暴雨的预报不仅取决于对西南涡移动路径的把握,也与西南涡的结构及其演变密切相关。利用NCEP/NCAR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一次东移影响黄淮的西南涡的结构特征和暴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的生成过程包含高原涡的耦合诱发,西南涡的生成、发展与干位涡向对流层低层扰动下传有关;中高纬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对峙加强了系统的斜压性,使西南涡中心向上伸展的位涡柱和正涡度柱具有向西倾斜的结构;成熟的西南涡具有中尺度非对称的显著斜压结构特征;对流层中层正涡度平流是西南涡发展和引导西南涡移动的重要因素;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低层西南低涡发展,使降水增强。
王新敏张霞孙景兰吕林宜徐文明
关键词:动力结构暴雨位涡凝结潜热
黄淮地区两次低涡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利用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7—19日黄淮地区低涡暴雨过程中两次强降水过程(分别简称“7.17”过程和“7.18”过程)的环境条件及其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强降水均发生在充足的水汽输送、大的不稳定能量和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等有利环境条件下,“7.17”过程热力条件更好,降水强度大,但降水范同小;“7.18”过程动力条件更好、强降水落区范围大,但雨强比“7.17”过程小。(2)“7.17”过程累积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30—80km范围内,“7.18”过程累积暴雨、大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70~100km范同内。(3)中尺度雨团(带)和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地面中尺度气旋周围附近,地面中尺度气旋活动的不同阶段强降水落区不同。(4)卫星云图上,两次过程强降水均由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团自西南向东北移动而产生,对流云顶亮温低至210~220K。(5)雷达回波图上,“7.17”过程涡旋特征更明显,“7.18”过程冷暖切变回波带特征更明显。两次过程中尺度雨带与大于等于43dBz的螺旋回波带对应关系较好,短时强降水和螺旋雨带上大于等于48dBz的强回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张一平王新敏梁俊平李周王东海
关键词:暴雨低涡雨团中尺度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