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0JJD770021)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董国辉王萍刘明谭杨任克佳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4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农业
  • 1篇大庄园
  • 1篇新自由主义
  • 1篇移民
  • 1篇移民潮
  • 1篇正式制度与非...
  • 1篇政府
  • 1篇政治重建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视阈
  • 1篇条约
  • 1篇农民
  • 1篇农业发展
  • 1篇农业发展模式
  • 1篇欧洲移民
  • 1篇主义
  • 1篇庄园
  • 1篇自由主义
  • 1篇无地农民

机构

  • 7篇南开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2篇董国辉
  • 2篇王萍
  • 2篇刘明
  • 1篇谭杨
  • 1篇董经胜
  • 1篇任克佳

传媒

  • 2篇史学集刊
  • 2篇历史教学(下...
  • 1篇科学.经济....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罗加—朗西曼条约》的签署及其评价被引量:2
2013年
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对英国和阿根廷两国均产生了严重冲击。为了缓解危机的不利影响,英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转而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并通过帝国特惠制将之扩大到整个英联邦国家。为了减少帝国特惠制度对阿根廷可能带来的损失,阿根廷与英国在1933年签订了《罗加—朗西曼条约》,阿根廷方面保证维护英国在阿根廷投资的根本利益;英国则承诺将从阿根廷进口的肉类配额维持在1932年的水平之上。该条约在阿根廷国内引起了巨大争议,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广泛传播,为庇隆主义登上历史舞台扫清了道路。庇隆主义改革激化了不同社会部门之间的矛盾,延缓了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加—朗西曼条约》是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转折点。
董国辉
关键词:民族主义
新自由主义视阈下的拉美土地改革:以巴西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自20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土地政策的变动,第一次是20世纪初期墨西哥革命以来在拉美各国持续了几十年的土地改革运动;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以来作为拉美国家新自由主义经济调整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选择巴西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债务危机以来出现的无地农民运动和卡多佐实行的新自由主义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分析这两种土地改革运动模式的不同背景和内涵,找出制约巴西土地改革失败的原因,并对这两种土地改革运动给予客观评价,认为无地农民运动并非反国家,卡多佐政府实行的土地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不仅没能缓解因土地配置不公而造成的贫困问题,反而导致无地农民人数不减反增。本文强调在土地问题上国家应发挥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王萍周进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
国家变革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作用——以阿根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从制度主义角度看,国家的制度变革涉及到正式制度(规则)的改革和非正式制度(规则)的变迁。然而正式制度的重新设计,受制于决策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与非正式制度产生各种不协调甚至冲突。阿根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家变革中,经济自由化政策与传统的"民众主义"非正式规则发生了冲突,政治民主化政策促使传统"地方庇护主义"非正式规则不断强化。这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稳定,并最终引发了国家危机的产生。
谭杨
关键词:非正式规则民众主义
巴西军政府对内地农业的开发政策探究(1964—1985年)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对巴西军政府内地农业开发政策的研究,来探寻开发内地农业的原因,并对其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军政府开发内地不仅出于农民对土地的渴求以及中央政府权利空前加强的缘故,也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战略密不可分。内地垦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内地农业开发的先导,同时政府还辅之以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这一时期内地农业的开发有效促成了巴西经济的一体化,结束了历史上"两个巴西"并存的局面,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奠定了巴西的农业大国地位以及今日巴西的农业格局。但同时也由于政策不当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贫富分化差距,对巴西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刘明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
1880—1914年阿根廷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在1880-1914年间,阿根廷经济经历了非常迅速的增长,这一时期也被誉为该国现代化进程的"美好时代"。一方面,土地资源的扩张、欧洲劳动力的涌入、外国资本的引进和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等经济因素是推动阿根廷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阿根廷的统一、寡头民主政治的确立和欧洲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等非经济因素,同样对这一时期阿根廷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但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阿根廷经济具有明显的对外依附性,为该国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不断走向"衰败"埋下了伏笔。
董国辉
关键词:经济增长
论“民族阵线”时期哥伦比亚的政治重建
2012年
哥伦比亚是拉丁美洲较早确立政党政治和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其两大传统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但是两党之间为争夺权力而展开的激烈斗争,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并导致二战后"暴力时期"和军人政权的出现,使哥伦比亚的政党政治陷入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两大政党通过协议建立"民族阵线",并在这一制度框架下,着手在国家政治领域进行重建工作,旨在将社会生活中各种主要力量纳入由两党政治精英主导的政治框架内,力图巩固两党统治。"民族阵线"时期哥伦比亚政治重建在结束恐怖的"暴力时期",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巩固文人统治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埋下了哥伦比亚传统两党制衰落的种子。
王萍任克佳
关键词:两党制
19世纪上半期墨西哥的农业发展模式与现代化道路
2012年
殖民地时期,在墨西哥中央地区的农村,庄园与村社之间形成了一种虽不平等、但相互依存的关系。殖民地后期,由于人口数量回升、商品关系的发展,大庄园利润上升,村社农民地位下降。独立后,由于大庄园主因经济困难而被削弱,墨西哥的农业从主要满足大城市市场的大庄园商品性生产为主,转向主要以满足自身消费和部分满足地方市场的村社、租佃农、小农场生产为主,出现了一种向"小农制"转变的农业发展模式。这一变化不仅仅给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更加平等的分配创造了条件。但19世纪末,在迪亚斯的独裁统治下,墨西哥的农业重新回到了大庄园商品生产的模式,下层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终于导致了1910年的墨西哥革命。
董经胜
关键词:大庄园村社
阿根廷的欧洲移民潮成因探究(1853-1914)
2015年
阿根廷的独立为其吸引外来移民创造了条件,但在1853年前阿根廷的外来移民人数并不多。在1853年宪法颁布后,移民尤其是欧洲移民如潮水般涌入阿根廷,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移民来到阿根廷是阿根廷政府的政策推动、民众以及舆论支持的结果,也是阿根廷出口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思想文化因素和国际大背景也不容忽视。欧洲移民的到来加快了阿根廷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树立阿根廷的南美大国地位、形成今日阿根廷的多元化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明
关键词:欧洲移民垦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