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S049)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罗检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汉学
  • 2篇清代
  • 1篇地域性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反思
  • 1篇贞节
  • 1篇贞节观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背景
  • 1篇师承
  • 1篇谱论
  • 1篇乾嘉
  • 1篇乾嘉汉学
  • 1篇乾嘉时期
  • 1篇清代汉学
  • 1篇宗法
  • 1篇族谱
  • 1篇孝道
  • 1篇礼俗
  • 1篇礼学

机构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4篇罗检秋

传媒

  • 2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史学
  • 1篇江海学刊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汪中礼俗观念的思想线索和社会背景被引量:1
2016年
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汪中尊崇汉学,排斥宋学,而礼学造诣深厚,对如何践履孝道、改良贞节礼俗和救助孤寡均不乏己见。他的主张既是与宗宋学者及当时名流进行对话,又受现实生活激发,其局限性同样应从思想和社会的双重背景来理解。汪中的礼学思想产生了不同反响,南菁书院即为典型事例。
罗检秋
关键词:孝道贞节观
试析清代汉学分派的困境被引量:3
2016年
近代一些学者多从师承或地域来梳理清代汉学,遂有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常州学派等说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汉学分派多所讨论,见仁见智,而至今难有共识。清代学者虽有时提到师承关系,士人交游也呈现一定地域性,但这些因素并不必然导致学术成派。清代汉学家注重实证研究,追求实事求是,学派观念远不如宋明理学家明显。分派陷入困境的根源之一是师承脉络错综难辨,二是人们过重学术的地域性。加之,有的"学派"附入了差异较大者,导致概念笼统失当,而对其学术本身、学术认同注意不够。超越汉学分派,从更为具体的家学传衍来梳理汉学脉络,不失为走出困境、深化研究的有益途径。
罗检秋
关键词:师承学术反思
家学传衍与乾嘉汉学的转变被引量:2
2014年
嘉庆年间,乾隆朝崛起的汉学家接踵辞世,家学传衍现象明显增多。在家学的传承、发展中,一些潜藏的学术因素彰显出来:汉学领域大幅扩展,今文经学悄然而兴,汉、宋调融之势增强,经世致用色彩也逐渐凸显,原有的汉学格局遂发生深刻变化。
罗检秋
关键词:乾嘉时期汉学家学今文经学经世致用
清代汉学家的族谱论被引量:1
2017年
清代汉学家积极参与修谱活动,其族谱论继承前说而又有所发展。他们像宋、明儒家那样重视族谱的教化收族功能,但彰显了族谱的史学特征,更深入地讨论了宗法与谱法的关系。他们重视小宗谱法,倡导实事求是的修谱原则,反对攀附,并就族谱的繁简、分合等问题提出不同见解。他们的族谱论反映了汉学思维向谱牒学的渗透,有的汉学家且带有族谱史学化倾向。
罗检秋
关键词:族谱宗法汉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