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ZDJ2007-1)
- 作品数:2 被引量:29H指数:1
- 相关作者:郭慧谢新生江娃利张宝红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对1976年河北唐山M_S7.8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及位移特征的新认识被引量:28
- 2011年
- 1976年河北唐山MS7.8地震发生之后,诸多资料报道了唐山市南侧展布的长8~11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带由10余条NE方向、具右旋走滑特征的地表破裂呈左阶形式组成,总体走向N30°E,最大右旋位移2.3m,多数地段的垂直位移为0.5~0.7m。近年有学者提出,在更大范围内出现的地表破坏现象。分辨这些地表破坏现象构造属性的有效途径是,采用地质学的方法揭示地表破裂两侧的地层分布及其位移特征。在分析前人资料和对唐山地震地表破裂遗迹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在唐山市南侧31km范围内,选择3个具有唐山地震地表破裂现象的地点实施了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并在其中一个地点实施了开挖探槽。这3条钻孔测线相距4km及27.5km,共钻孔28个,总进尺1217m,采集了51个地层样品进行年代测试,其中包含7个14C测年样品。调查结果表明,这3条钻孔测线揭示出,地表之下20~60m冲积平原黏土和粉细砂地层与滨海平原淤泥质黏土和粉砂互层的地层断错现象。这些地层的断错特征是随着深度加大地层断错量值呈现单次位移量的倍数增加。孙家楼探槽开挖证实了孙家楼钻孔揭示的断层存在。由此表明1976年唐山MS7.8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向南可延伸至丰南县西河以南,总长度>47km。这次大地震是晚第四纪曾发生多期位移事件的唐山断裂带的最新活动。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位移特征是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西升东降垂直位移;南段以东升西降的倾滑活动为主,兼有右旋走滑活动。这种位移特征不能单独用断层的逆冲或正倾滑活动给予解释,而是断裂带右旋走滑位移场的体现。将该项研究获得的唐山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及活动方式与唐山地震后依据形变资料展示的唐山地震垂直位移场和水平位移场进行比对,显示了两者之间空间位置及运动方式的吻合。此外,文中根据该地区地质断�
- 郭慧江娃利谢新生
- 关键词:地表破裂带探槽唐山地震发震构造
- 大地震与陆地下沉灾害综述被引量:1
- 2010年
- 从早期传说、水下遗迹、历史记载、现代测量等多个方面对中外历史上的大地震造成的陆地下沉灾害进行了综述,说明大地震与陆地下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指出这种灾害现象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下沉主要发生在地震过程中;②下沉最严重的地区位于震中区;③越大的地震下沉区规模越大,可达上千乃至上万平方公里。根据这些特点判断,这种下沉应该属于地壳构造运动。
- 张宝红
- 关键词:历史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