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03A07)

作品数:10 被引量:145H指数:8
相关作者:侯振宏张小全秦晓波高清竹李玉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变化谈判
  • 2篇毁林
  • 2篇REDD
  • 2篇CDM
  • 1篇森林管理
  • 1篇生物量估算
  • 1篇水资源
  • 1篇谈判
  • 1篇土地利用
  • 1篇能源
  • 1篇能源技术
  • 1篇气候变化影响
  • 1篇气候治理
  • 1篇清洁发展机制
  • 1篇人工林
  • 1篇物量
  • 1篇落叶松
  • 1篇落叶松人工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大自然保护协...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国家医学考试...
  • 1篇中国科技信息...

作者

  • 4篇李玉娥
  • 3篇万运帆
  • 3篇高清竹
  • 3篇毕欣欣
  • 3篇秦晓波
  • 2篇张小全
  • 2篇侯振宏
  • 2篇马欣
  • 1篇戴尔阜
  • 1篇耿妍丽
  • 1篇朱建华
  • 1篇许光清
  • 1篇高云
  • 1篇刘硕
  • 1篇王克
  • 1篇罗云建
  • 1篇王效科
  • 1篇肖文发
  • 1篇吴绍洪
  • 1篇庄贵阳

传媒

  • 4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林业科学
  • 1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环境保护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及森林退化排放(REDD)的各方观点及对策建议
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及森林退化(REDD)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谈判的重要议题。从该公约的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COP11)以来,各缔约国就此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除在方法学等问题上...
毕欣欣李玉娥高清竹万运帆秦晓波
关键词:REDDCDM
文献传递
中国森林管理活动碳汇及其潜力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总-净核算和净-净核算 2 种方式估算中国森林管理活动的碳汇量及其潜力。结果表明:基年为1990 年时,总 - 净核算方式下 2010,2020,2030,2040和2050年中国森林管理碳汇量分别为 58.7,57.8,58.4,62.7和 67.2 MtC·a-1,净-净核算方式下分别为 14. 9,17.5,20.1,26.0和31.7 MtC·a- 1;基年为 2000 年时,总-净核算方式下 2010,2020,2030,2040 和 2050 年中国森林管理碳汇量分别为 73.5,72.1,72.8,78.1 和 83.6 MtC·a- 1,净 -净核算方式下分别为 2.0,5.7,9.3,16.8 和 24.2 MtC·a- 1; 同一基年 2 种核算方式估算的森林管理碳汇量变化趋势相同,且总 - 净核算的碳汇量大于净 - 净核算的碳汇量。
侯振宏张小全肖文发
关键词:森林管理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被引量:33
2008年
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随着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过程而不断深入。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到对经济利益的评估、再到政治意愿的形成,气候变化博弈背后的经济利益之争和地缘政治之争构成了国际气候治理的国际大背景。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国际气候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所持的气候变化立场也备受国际社会瞩目。作者结合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历程概括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与调整过程,分析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决策过程以及针对中国气候变化立场中"变"与"不变"的原因。作者认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治理过程中的战略选择。
庄贵阳
关键词:后京都时代气候治理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估算参数被引量:23
2010年
分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4个典型区域(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转扩因子、生物量扩展因子和根茎比)及其区域分异。结果表明:关帝山林区和五台山林区(中山区和盆地区)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都大于塞罕坝林区(P<0.05);关帝山林区、五台山盆地区和塞罕坝林区的生物量扩展因子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都小于五台山中山区(P<0.05);生物量转扩因子和生物量扩展因子随林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的增加而减小并趋于稳定;4个区域的根茎比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根茎比随林龄和平均胸径的增加而增加(P<0.01),但与林分密度和蓄积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由于不同区域的生物量转扩因子和生物量扩展因子平均值间存在显著差异,故而建议按区域选择它们的值,并尽可能利用它们与林分测量指标的函数关系来确定。
罗云建王效科张小全朱建华张治军侯振宏
关键词:生物量估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根茎比
适应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与趋势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综述了近两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下关于适应气候变化谈判的进展,分析了适应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及各利益集团的立场,结合《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进展,提出了我国今后在适应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谈判对策建议。
李玉娥马欣高清竹万运帆刘硕秦晓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谈判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稻主产区水资源的影响被引量:11
2011年
以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和PRECIS模型发展的B2情景数据为驱动,运用分布式VIC水文模型进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情景模拟。通过2001—2030年对照期与1981—2000年基准期水资源量对比表明:水稻主产区整体水资源量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呈下降趋势;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水稻主产区的28个二级流域的水资源变化量幅度在-48.5~269.1 mm之间,相对变化率在-6.1%~29.6%之间。沿海的钱塘江流域、瓯江流域、闽江流域、韩江流域、闽东、粤东及台湾沿海诸河流域、东江流域水资源量增多明显;粤桂琼沿海诸河流域、元江—红河流域、黄河上游干流区间、嘉陵江流域和淮河干流水资源量减少,但减少的绝对量不大。
马欣吴绍洪戴尔阜张雪艳康相武潘韬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
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及森林退化排放(REDD)的各方观点及对策建议被引量:12
2010年
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及森林退化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重要议题。从该公约的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COP11)以来,各缔约国就此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除在方法学等问题上存在争议外,在激励机制和毁林纳入清洁发展机制(CDM)与否上也存在分歧,巴西、中美洲及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基金的方式获得额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却更倾向于CDM市场机制。结合中国森林管理方面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在此议题上可能受到的影响并提出了谈判的对策建议。
毕欣欣李玉娥高清竹万运帆秦晓波
关键词:激励机制
第二承诺期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规则的各方观点及对策建议被引量:3
2008年
由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活动产生的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是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1997—2001年,经历了长达4a的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第一承诺期附件一国家利用LULUCF的规则。2008年开始,国际社会开始磋商第二承诺期附件一国家如何利用LULUCF活动的规则。主要缔约方就第二承诺期LULUCF规则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发达国家的观点主要包括提高开展碳汇活动的积极性、降低LULUCF规则的复杂性和减少成本、增加《京都议定书》3.4条款下的合格活动等,其目的是在第二承诺期能够利用更多的碳汇完成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主要提出要系统地考虑土地利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CO2的吸收。最后,针对附件一缔约方在第二承诺期利用LULUCF活动规则,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李玉娥秦晓波万运帆高清竹毕欣欣
关键词:LULUCF
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看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及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可能作用被引量:11
2010年
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焦点可以预期,后续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重点将是谈判的基础案文、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的量化减排承诺以及长期目标的表述等问题。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将对以往报告已阐述的科学问题和基本结论加以巩固并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和论据,更加侧重区域问题,增加适应和减缓经济学成本、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分析。关于气候变化检测和归因、气候变化影响和关键脆弱性、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水平、适应的选择及其成本效益、减缓措施的选择和社会经济成本、责任分担机制及公平性等问题的评估结论,将对谈判进程的推进发挥重要作用。
高云罗勇张军岩
关键词:气候变化谈判
能源技术的学习曲线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能源技术学习曲线是基于"经验能改进技术表现"这一基本假设,刻画了技术需求(市场)和技术供给(研发)两种力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由于学习曲线为衡量内生技术变动提供了一个重要指标——学习率,因此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本文从方法学、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外对能源技术学习曲线的研究。
耿妍丽邹骥许光清王克
关键词:技术学习能源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