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2ZR1422300)

作品数:5 被引量:105H指数:5
相关作者:陈云丰曾浪清宋文奇张闻刘燕洁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暨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5篇钢板
  • 4篇锁定钢板
  • 4篇肱骨
  • 4篇肱骨近端
  • 4篇肱骨近端骨折
  • 4篇近端
  • 4篇近端骨折
  • 2篇生物力学
  • 2篇肱骨近端锁定
  • 2篇肱骨近端锁定...
  • 2篇骨板
  • 2篇骨折固定
  • 2篇骨折固定术
  • 2篇固定术
  • 1篇弹性钉
  • 1篇叶型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中段骨折

机构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暨南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陈云丰
  • 4篇宋文奇
  • 4篇张闻
  • 4篇曾浪清
  • 4篇刘燕洁
  • 3篇章伟
  • 3篇王磊
  • 2篇张长青
  • 2篇潘垚
  • 2篇曾炳芳
  • 1篇杨辉
  • 1篇唐三元
  • 1篇李元超

传媒

  • 3篇医用生物力学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PHILOS)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采用PHILOS治疗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男27例,女39例;年龄24~81岁,平均57.4岁。骨折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7例,三部分骨折33例,四部分骨折6例。合并伤:肱骨头劈裂骨折4例,盂肱关节脱位4例,均为喙突下脱位。末次随访时按Constant—Murle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肩关节功能、疼痛等,记录患者患肩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66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18.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76.2分,优良率为71.2%;VAS评分平均为1.8分;患肩活动度:外展平均140°,前举平均145°,外旋平均60°,内旋平均T12水平(髂嵴至T5)。10例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5.2%。结论采用PHILOS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应注重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术后相关并发症。
曾浪清陈云丰刘燕洁宋文奇潘垚张闻章伟
关键词:肩骨折手术后并发症骨板
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的研制与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研制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以解决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大、小结节的固定问题,并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评估其固定肱骨大、小结节的稳定性。方法取12具新鲜冰冻带肩袖肌的肱骨标本,编号后随机分成A、B两组,建立相同的肱骨大、小结节骨折模型。其中,A组用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B组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缝线缝合固定,小结节同时加用1枚3.5 mm空心螺钉固定。分别对两组标本进行肩胛下肌、冈下肌及小圆肌、冈上肌牵拉实验及大、小结节抗拉实验测试。结果肩胛下肌牵拉实验:A组在18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均明显小于B组(P<0.05)。冈下肌及小圆肌牵拉实验:两组在15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冈上肌牵拉实验:两组在9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节抗拉实验:A组失效载荷明显大于B组,且A组失效位移明显小于B组(P<0.05)。大结节抗拉实验:两组在失效载荷、失效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对肱骨小结节的固定效果较缝线+空心钉螺钉固定更坚强,具有能同时固定大、小结节的优势。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提供新的选择。
曾浪清曾路路陈云丰刘燕洁杨辉林志荣张闻魏海峰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复杂骨折锁定钢板生物力学
内侧支撑螺钉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优势被引量:32
2013年
目的探讨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30个人工合成左侧肱骨随机分成3组,建立外科颈骨折模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A组,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无内侧支撑螺钉;B组,3枚内侧支撑螺钉支撑,无内侧骨皮质支撑;C组,无内侧骨皮质和内侧支撑螺钉支撑。分别对3组标本进行轴向压缩、抗扭、剪切力压缩、模型失效测试。结果 A、B、C 3组轴向压缩最大载荷为A组((240.88±19.13)N)>B组((169.04±19.26)N)>C组((128.58±17.53)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24.4±101.2)N/mm)>B组((230.7±40.54)N/mm)>C组((147.0±29.2)N/mm,P<0.05);抗扭测试最大扭矩A组((8.92±0.25)N.m)、B组((9.09±0.31)N.m)>C组((7.57±0.53)N.m,P<0.05),抗扭刚度A组((1.80±0.07)N.m/(°))、B组((1.86±0.07)N.m/(°))>C组((1.53±0.10)N.m/(°),P<0.05);剪切力压缩测试最大载荷为A组((444.71±20.87)N)>B组((228.79±28.95)N)>C组((188.73±26.15)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70.0±54.4)N/mm)>B组((183.89±29.64)N/mm)>C组((140.2±32.1)N/mm,P<0.05);模型失效载荷A组((2 949.76±355.08)N)>B组((2 448.13±402.39)N)、C组((2 222.55±336.41)N,P<0.05)。结论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具有最佳的生物力学性能,采用3枚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的生物力学性能较无内侧柱支撑时明显增强。通过内侧骨皮质支撑或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值得临床运用,以预防术后内固定失败。
曾浪清陈云丰李元超王磊宋文奇刘燕洁章伟张长青曾炳芳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力学特性轴向压缩
重建钢板与钛制弹性钉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锁骨中段骨折分别采用钛制弹性钉(titanium elastic nail,TEN)髓内固定和重建钢板固定后的应力分布、最大应力。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锁骨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无损锁骨、锁骨中段骨折,分别采用TEN髓内固定和重建钢板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Abaqus 6.9软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锁骨远端250 N轴向载荷及250 N垂直载荷下,计算三者锁骨远端位移、最大应力及应力分布等情况。结果轴向载荷下锁骨远端轴向位移为TEN固定模型(0.23 mm)>无损锁骨模型(0.14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0.11 mm),垂直载荷下锁骨远端垂直位移为TEN固定模型(5.12 mm)>无损锁骨模型(3.71 mm)>重建钢板固定模型(2.25 mm)。轴向载荷锁骨最大应力为TEN固定模型(33.1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18.7 MPa)>无损锁骨模型(15.5 MPa);垂直载荷锁骨最大应力为TEN固定模型(146.3 MPa)>无损锁骨模型(64.1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56.1 MPa)。两种载荷下TEN固定模型锁骨的应力分布均与无损锁骨模型较接近;垂直载荷下重建钢板固定模型锁骨的应力分布与无损锁骨模型明显不同。内植物最大应力,轴向载荷为TEN固定模型(191.5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52.3 MPa),垂直载荷为TEN固定模型(1 248.0 MPa)>重建钢板固定模型(421.7 MPa)。结论 TEN髓内固定治疗简单的锁骨中段骨折,锁骨应力分布更接近于正常锁骨,但其骨折端锁骨及TEN应力均较大。重建钢板固定锁骨中段骨折,其固定效果更稳定,但应力遮挡效应更明显。因此,对于简单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建议采用TEN髓内固定治疗,但术后早期患肩应避免过度锻炼及持重。
曾浪清陈云丰张长青曾炳芳王磊宋文奇张闻刘燕洁章伟
关键词:锁骨骨折重建钢板有限元分析
不同内侧柱支撑重建对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影响被引量:43
2014年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内侧柱的不同支撑重建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稳定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并完整随访1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46例,女84例;年龄18~88岁,平均56.1岁。骨折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6例,三部分骨折52例,四部分骨折22例。根据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情况分为4组:骨皮质解剖复位组60例,多枚螺钉置入组12例,单枚螺钉置入组17例和无支撑重建组41例。末次随访时比较4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肱骨头内翻角度、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等。结果130例患者术后获12。42个月(平均18.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骨皮质解剖复位组、多枚螺钉置人组、单枚螺钉置入组及无支撑重建组的Constant评分平均分别为(81.2±12.7)、(75.54-9.7)、(69.4±12.1)、(67.5±11.6)分,VAS评分分别为(1.4±1.9)、(1.74-1.6)、(2.54-2.2)及(3.24-2.4)分,肱骨头内翻角平均分别为0.8。4-1.0。、1.4。4-2.3。、3.4。4-6.8。及4.4。4-4.0。,以上项目,骨皮质解剖复位组与多枚螺钉置入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皮质解剖复位组与单枚螺钉置人组、无支撑重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枚螺钉置入组与无支撑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二次手术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采用内侧骨皮质支撑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具有较佳的固定效果;当肱骨近端内侧粉碎性骨折、骨缺损或内侧骨皮质难于复位时,也可通过多枚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以获稳定固定。
曾浪清陈云丰唐三元杨辉魏海峰宋文奇王磊潘垚张闻
关键词:肩关节肱骨骨折骨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