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20130223)
- 作品数:3 被引量:44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斌胡锋陈小云戴征凯李辉信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被引量:7
- 2008年
- 以退化红壤的侵蚀裸地、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类型及常绿阔叶林(对照)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型植被的土壤弹尾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弹尾虫2亚目7科23属,其中符跳属、类符跳属、小圆跳属等为优势类群.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植被类型对弹尾虫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项指标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裸地最低,基本没有弹尾虫存在;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得到了一定恢复,但各类型之间土壤弹尾虫群落没有明显差异,均处于恢复的早期阶段;Bray-Curtis指数显示,侵蚀裸地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最大(0.99),其它植被恢复类型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也较明显,但各植被恢复类型间弹尾虫群落的差异较小.
- 丁程成戴征凯李辉信陈小云成艳红周静张斌胡锋
- 关键词:退化红壤植被恢复
- 退化红壤马尾松恢复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被引量:22
- 2008年
- 退化土壤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在凋落物参与下提高,但恢复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目标是调查退化红壤马尾松恢复林地凋落物清除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分析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侵蚀裸地相比,无论凋落物清除与否,马尾松恢复林地的土壤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有较大提高;其提高幅度受土层深度和坡位影响,主要表现为表层土壤大于亚表层土壤,坡顶和坡底土壤大于坡中土壤。与凋落物保留林地相比,凋落物清除林地土壤各项指标提高幅度降低。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微生物生物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其次为土壤孔隙度;凋落物则是通过孔隙度和有机碳来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本研究说明土壤物理结构恢复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 王会利毕利东张斌
- 关键词:马尾松土壤物理性状土壤碳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8年
- 对退化红壤地区的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4种植被恢复类型及裸地、顶级常绿阔叶林等2个对照样地的土壤螨类群落进行四季调查,共捕获4亚目53科,其中隐气门亚目27科(Cryptostigmata),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17科,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a)8科,无气门亚目(Astigmata)1科,优势类群为矮汉甲螨科(Nanhermanniidae)和单翼甲螨科(Haplozetidae),常见类群包括若甲螨科(Oribatulidae)、盖头甲螨科(Tectocepheidae)等16科。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香农多样性、密度-类群DG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甲螨群落的MGP分析和捕食性螨类MI指数,研究其中螨类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螨类群落差异显著,各项指标均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其次为稀疏针叶林,显著高于其它样地(p<0.05),针叶林和裸地处于最低水平。甲螨群落类群结构中,各植被类型中的甲螨群落均属于M型;甲螨个体密度结构类型中,裸地属于MP型,旱生性草坡属P型,常绿阔叶林属于O型,其它均属于M型。中气门螨类的MI指数在各植被类型没有明显的变化。DCA分析将6类型分为3类:裸地、常绿阔叶林各为一类,其余各类型归为一类,这显示了土壤螨类群落对植被恢复不同类型的响应。
- 丁程成戴征凯薛晓峰李辉信刘满强陈小云周静张斌胡锋
- 关键词:螨类退化红壤植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