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2D02)

作品数:8 被引量:139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健刘萍王清印孔杰何玉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对虾
  • 7篇中国对虾
  • 3篇选育群体
  • 3篇微卫星
  • 2篇中国明对虾
  • 2篇群体遗传多样...
  • 2篇人工选育
  • 2篇RAPD
  • 1篇遗传连锁图
  • 1篇遗传连锁图谱
  • 1篇杂合度
  • 1篇生长性状
  • 1篇同工酶
  • 1篇同工酶分析
  • 1篇种质
  • 1篇种质资源
  • 1篇种质资源研究
  • 1篇资源研究
  • 1篇微卫星标记
  • 1篇系统进化

机构

  • 8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8篇刘萍
  • 8篇李健
  • 6篇王清印
  • 5篇孔杰
  • 4篇何玉英
  • 2篇张秀梅
  • 2篇孙昭宁
  • 2篇张天时
  • 1篇柳广东
  • 1篇高天翔
  • 1篇孟宪红

传媒

  • 5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Zoolog...

年份

  • 2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的同工酶分析被引量:26
2003年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子一代、子四代、子五代群体和黄、渤海野生群体遗传变异进行了同工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在检测的 4个群体肌肉组织的 13个基因位点中 ,MDH 2 、GPI 、MPI 、PGM 2 和PGM 3 5个位点呈多态。PGM 3 位点上的变异程度最高 ,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减趋势 ;人工选育群体在MPI 位点上出现 c基因 ,其等位基因频率呈递增趋势。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同人工选育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相同 ,为 38 4 6 % ;其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为 0 0 5 77、0 0 377、0 0 2 6 3、0 0 2 31,呈依次递减趋势。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和人工选育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 0 0 0 6 2 ,远大于子四代和子五代间的遗传距离。人工选育中国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已有所降低 ,但在某些基因座位上出现了特异基因 ,这是否可作为具有良好生长特性和抗逆能力的人工定向选育群体的基因标记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健高天翔柳广东刘萍王清印
关键词:中国对虾人工选育同工酶
微卫星DNA技术用于中国对虾家系构建中的系谱认证被引量:19
2005年
用6个微卫星标记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5个家系进行系谱鉴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6个微卫星位点中有5个位点是多态的,并在所有家系中都显示了高度的遗传差异.5个家系中,5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共发现了3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5~8之间.实验中共发现了4个家系特异性等位基因:2#家系及4#家系各1个,5#家系2个.根据已知亲本及子代基因型,可推断出5个家系中全部亲本的基因型,据此鉴别各家系.在EN0033位点,可将5#家系与其他4个家系相区别;在RS0859位点,可将3#和4#家系与其他3个家系相区分.因此,EN0033和RS0859标记可用于鉴别5#、3#和4#家系的家系特异性标记.研究表明,用5个微卫星标记,且最少用2对微卫星标记即可鉴别5个中国对虾家系.
孙昭宁刘萍李健何玉英张秀梅
关键词:中国对虾微卫星标记
中国明对虾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被引量:9
2004年
中国明对虾主要分布在黄、渤海水域 ,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由于忽视对中国明对虾种群自然状态下遗传多样性的监测 ,缺乏对种质资源进行长期的、有效的管理 ,造成黄、渤海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目前 ,随着对种质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国明对虾种质资源以及种群遗传学已成为研究热点 ,种群保护也已提到议事日程。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将为中国明对虾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入 ,人们会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对虾资源。
刘萍李健何玉英孔杰王清印
关键词:中国对虾种质资源
RAPD和SSR两种标记构建的中国对虾遗传连锁图谱被引量:17
2006年
利用RAPD和SSR分子标记结合拟测交策略,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黄海1号”雌虾与野生雄虾作为亲本进行单对杂交产生的F1代,采用RAPD和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初步构建了中国对虾雌、雄遗传连锁图谱。对460个RAPD引物和44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共选出61个RAPD引物和20对SSR引物,用于对父母本和82个F1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共得到母本分离标记146个(RAPD标记128个,微卫星标记18个)和父本分离标记127个(RAPD标记109个,微卫星标记18个)。雌性图谱包括8个连锁群、9个三联体和14个连锁对,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1·28cM,图谱共覆盖1173cM,覆盖率为59·36%;雄性图谱包括10个连锁群、12个三联体和7个连锁对,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2·05cM,图谱共覆盖1144·6cM,覆盖率为62·01%。中国对虾遗传图谱的构建为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比较基因组作图及数量性状位点的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
孙昭宁刘萍李健孟宪红孔杰张秀梅
关键词:中国对虾RAPDSSR遗传连锁图谱
中国明对虾快速生长选育群体的RAPD分析被引量:9
2005年
运用RAPD技术分析了中国明对虾第3代、第4代和第5代人工选育群体各2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筛选的20个10bp的随机引物中,16个引物产生了稳定性好和可重复性强的谱带。共检测到103个位点,其片段长度在250~2000bp之间。3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是37.86%、36.89%和33.01%,平均遗传多态度分别为0.189、0.208和0.163。群体间的遗传变异(Hsp Hpop/Hsp)平均为0.294。由此可见,70.6%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而29.4%的变异则是来自于群体间。
何玉英刘萍李健孔杰王清印
关键词:中国明对虾选育群体RAPD
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被引量:49
2005年
利用微卫星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第1代和第6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对1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扩增,共产生7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产生的等位基因数从3到13不等。在两个群体中,所观察到的等位基因数都比有效等位基因数多。多态信息含量PIC值0.5567~0.8877,说明这10个微卫星位点在中国对虾中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两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6400(CP1)、0.6300(CP6),并通过计算基因型的P值,确定了对Hardy Weinberg平衡的偏离情况。对Fis值的计算表明两个群体内共有5个微卫星位点存在杂合度观察值过剩的现象。两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830、1.7382,整个选育群体(两个群体作为一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7742。从遗传多样性所占的比例来看,96.415%的遗传变异是来自群体内,只有3.585%的遗传变异是来自群体间。两个群体间的相似性系数高达0.9187,彼此间的遗传距离仅为0.0848,体现出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结果均说明第6代群体还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以继续保持遗传效应,最终保证选种育种工作的成功。
张天时刘萍李健孔杰王清印
关键词:中国对虾微卫星杂合度
适合中国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的DNA分子标记技术被引量:1
2005年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是我国海水养殖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产业,优良种质和抗病力已成为对虾养殖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遗传育种中若能筛选到与抗病、生长等数量性状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将为开展标记辅助育种工作和实现良种化奠定基础。对虾种质资源以及种群遗传学已成为研究热点,种群保护也已提到议事日程。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将为对虾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入,人们会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对虾资源。本文对目前已经在对虾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研究中进行应用的DNA标记技术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拟对今后其他物种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刘萍李健何玉英王清印
关键词:系统进化DNA分子标记技术
中国对虾与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8
2006年
利用分群分离分析法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人工选育生长快的第6代群体生长性状发生分离的群体进行了微卫星DNA的遗传分析。7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分离群的大个体组和小个体组扩增时产生7个片段表现差异,扩增片段大小为0.1~1.0kb之间。同时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的生长快群体4个连续世代进行了验证,扩增的结果显示,7个微卫星位点在4个连续世代中大部分的扩增带出现的频率相近,但是有一些扩增片段的基因频率出现差异,这些等位基因频率或增或减,这是否可作为具有良好生长特性的人工定向选育群体的遗传标记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天时刘萍李健孔杰王清印
关键词:中国对虾微卫星选育群体生长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