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2003225007-2)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袁正伟蔡炜嵩郭俊斌王维林李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胶质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伊文氏蓝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 1篇神经管
  • 1篇神经管畸形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因子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标记
  • 1篇鼠胚
  • 1篇鼠胚胎
  • 1篇胚胎
  • 1篇染色
  • 1篇肿瘤
  • 1篇肿瘤标记
  • 1篇子结构
  • 1篇组织形态学

机构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辽宁省肿瘤医...

作者

  • 2篇蔡炜嵩
  • 2篇袁正伟
  • 1篇朴浩哲
  • 1篇李勇
  • 1篇赵红宇
  • 1篇王维林
  • 1篇郭俊斌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伊文氏蓝染色对大鼠脑内肿瘤生物学标记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在大鼠脑内肿瘤模型中生物学染色标记脑内肿瘤的方法。方法选择F344大鼠,移植体外培养的RG2胶质瘤细胞制作脑内肿瘤模型,移植18d后经大腿静脉注射伊文氏蓝(Evans blue,EB)染色肿瘤组织,探讨生物学染色对脑内肿瘤的标示作用和手术中对肿瘤和周围正常脑组织鉴别的意义。结果EB浓度在100mg/kg时,肿瘤组织染色成鲜明蓝色,同时大鼠的皮肤和所有器官都被染色成蓝色;当浓度低于10mg/kg时,仅染色肿瘤组织而皮肤和其他器官不被染色;肉眼可鉴别的最低静注浓度为1.25mg/kg。肿瘤组织的染色效果持续到静注后96h。血清中EB浓度在静注后3h内迅速减少,之后呈缓慢代谢过程,静注后24h减少到静注浓度的38%,静注后24h EB在血清和肿瘤组织中的浓度差达到最大值。染色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肿瘤切除手术操作较未染色对照组明显容易,手术后切片组织学观察肿瘤被完全切除。结论EB生物学染色标记脑内肿瘤效果可靠,手术中作为肿瘤的标示鉴别肿瘤和周围正常脑组织的界限有效。
朴浩哲八卷稔明伊林至洋端和夫
关键词:伊文氏蓝胶质瘤肿瘤标记
维甲酸致大鼠胚胎神经管畸形的组织形态学观察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利用维甲酸制作先天性神经管畸形的动物模型已获得公认,但对于其导致神经组织错构瘤的发生却未见报道。本实验利用维甲酸口服制作大鼠神经管畸形动物模型,观察其出现神经组织畸胎瘤、脊髓裂开、脊柱裂等畸形形态学特点,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利用成熟未孕的Wistar大鼠,在妊娠10d时经胃管注入维甲酸,诱导产生神经管畸形动物模型,分别在妊娠15d、17d、19d时剖宫取出胎鼠,进行实体观察、畸形统计,同时对神经管畸形进行病理形态学研究。对照组仅给予橄榄油,剖宫时间及观察项目同致畸组。结果维甲酸致畸组共获得胎鼠99只,48.3%(48/99)孕鼠胚胎肉眼观察出现腰骶部显性脊柱裂。在48只显性脊柱裂胎鼠中,分别取不同胎龄(15d、17d、19d)各3只脊髓裂开的畸形胎鼠共9只,做石蜡切片,全部同时见到表现为多个神经管紊乱排列、骶尾部增生肿物,提示神经组织错构瘤的发生。结论维甲酸可以干扰神经发育,导致脊柱裂、脊髓裂开和神经错构瘤的发生。
蔡炜嵩袁正伟郭俊斌李勇王维林
关键词:维甲酸神经管畸形脊柱裂错构瘤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运动神经元发育及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的作用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追溯近年国内外有关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icfactor,GDNF)与运动神经元发育及疾病研究的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期有关GDNF与运动神经元关系的文献,综述GDNF的分子结构、作用方式及治疗时给药方式。结果GDNF对运动神经元发育及运动神经元疾病有广泛的作用,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发育起一定调控作用,可以挽救出现损伤的运动神经元。结论GDNF在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治疗上,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和不可估量的前途。
蔡炜嵩赵红宇袁正伟
关键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分子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